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中宮
- 別名:回中
- 性質:秦漢時期行宮
- 地址:今陝西省隴縣西北(一說今陝西省千陽縣東)
回中宮,秦漢時期離宮名。初建年代不詳。其位置有兩說,一說屬北地郡,一說屬安定郡高平縣。故址在今陝西隴縣西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巡幸隴西、北地等處,曾過回中宮。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蕭關,進...
火燒回中宮 火燒回中宮,是西漢時期歷史事件,發生於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5年),匈奴14萬騎兵進犯漢朝,燒毀了漢朝的回中宮。
“回中”一詞由來已久。2200多年前,秦始皇從這裡走過,巡視甘肅等地,“回中”一詞首次出現。2100多年前,漢武帝從這裡走過,又在這裡修建了回中宮。從此後,回中道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漢武帝至少4次沿著回中道巡視甘肅等地,部署抵抗匈奴的方略。回中道為涇源至隆德省道的六盤山路段,為涇塬境內的先秦古道...
回中:回中道。漢武帝巡幸郡國,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為絲綢之路中的一段。南起乾河河谷(今陝西隴縣北),北出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一說指回中宮。秦始皇曾在乾河河谷內修造回中宮作為其行宮,故址在今陝西隴縣西北。蒼莽寒空:一作“莽莽雲空”(《文苑英華》)。蒼莽,廣闊無邊的樣子。戍(shù)角:...
水溝秦漢遺址位於寧夏涇源縣縣城北1公里香水鎮水溝村西側,面積約30萬平方米,確認為秦漢遺址。亦有歷史學者認為是秦漢“回中宮”遺址。遺址地表散布著大量的繩紋板瓦、筒瓦、雲紋瓦當,出土有灰陶罐、鐵燈、鐵釜及“半兩”、“五銖”銅幣,還出土有銅弩機殘件及泥質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漢時期的建築材料。《史記...
①上之回,樂府漢鐃歌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回,指回中宮,曾被匈奴燒毀,武帝元封四年,復通回中道,並數出遊幸。歌辭當為讚美此事而作。見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②回中:古道路名,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蕭關,因途經回中得名。為關中平原與隴東高原間的交通要道。西漢元封四年武帝自雍縣...
《上之回》,漢樂府《鐃歌》歌曲名。創作背景 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回,指回中宮,曾被匈奴燒毀,公元前107年(漢武帝元封四年),復通回中道,並數出遊幸。歌辭當為讚美此事而作。(參閱《樂府詩集》卷十六及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卷上)歌詞 歌詞原文 上之回,所中益,夏將至,行將北,以承...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回中山名聞天下與回中古道有著密切關係,是漢唐“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名山。據《史記》記載回中宮是秦漢帝王的行宮,漢代回中宮在今涇川縣回中山。由於回中宮位於回中道上,秦漢封建統治者對此十分關注。多次巡幸至此。由此看來,西王母與周穆王、漢武帝約會的故事並非純屬虛構,而是在一定歷史事實的...
回中宮為秦時所建,在今陝西隴縣西北。漢武帝元封初至雍,曾開通回中道,後多次遊歷賞玩。下兩句極力狀寫武帝出遊的赫赫聲勢。“萬乘出黃道,千騎揚彩虹”,黃道本指日行之中道,古以日為君象,所以又指天子所行之道。這兩句說漢武出遊回中,只見御道上車輛萬乘,兵馬千騎,上有旌旗飄揚,如彩虹垂天。本來有...
《思歸引》是劉孝威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全文 胡地憑良馬,懷驕負漢恩。甘泉烽火入,回中宮室燔。錦車勞遠駕,繡衣疲屢奔。貳師已喪律,都尉亦銷魂。龍堆求援急,孤塞請先屯。櫪下驅雙駿,腰邊帶兩鞬。乘障無期限,思歸安可論。註解 思歸引:古琴曲之一。思歸,思念回歸。引,古琴曲體裁之一。樂曲體裁之一,...
回中宮 秦始皇建造的一處行宮。據《括地誌》“回中宮在岐州雍縣西四十里”的記載,宮址應在今鳳翔縣城西20千米處。《漢書·匈奴傳》記載,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騎兵曾“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七廟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下詔,增始皇寢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令羣臣議尊始皇廟。羣臣皆...
從《史記》、《漢書》等古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在秦漢以前,中國西部的涇、渭、洛三河的上游一帶,有“回城”、“回中宮”、“回中道”等一系列與“回”字有關的地名和建築。《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雞頭山即今平涼崆峒山,涇川古稱回中,王母宮之山因名回...
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西漢擊退襲掠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等地匈奴的防禦作戰。前元十四年,老上單于破壞和親之約,率14萬騎攻入朝那(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殺北地郡都尉印,擄掠人畜甚多。進而攻入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入燒回中宮(秦代宮殿,今陝西隴縣西北),候騎(偵察兵)進至雍地(今...
使騎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回中地在安定,其中有宮也。《武帝紀》曰:“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回中地在安定。沈建樂府廣題曰:漢曲皆美當時之事。按石關,宮闕名。近甘泉宮,相如上林賦云:“蹙石關,歷封巒是也。”吳兢《樂府解題》曰:“漢武通回中道,...
使騎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十萬騎,軍長安旁以備胡寇。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甯侯魏脩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將軍,大發車騎往擊胡。單于留塞內月余,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匈奴日以驕,歲入...
回中宮約在今隴縣西北,即由今寧夏固原縣經甘肅平涼市、華亭縣南下回歸鹹陽。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出巡北地郡,“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111]。漢之回中道,約為由今隴縣西北向,循峽口河谷地而行,經甘肅華亭縣達於平涼市,即秦始皇過回中宮的道路。回中道雖可徑至北地郡,但去天水郡、隴西郡繞道迂迴很多...
漢文帝第二次防禦匈奴,漢文帝前十四年冬(即前167年冬,因漢初以10月為歲首),匈奴老上單于率14萬騎兵,從河南地侵入朝那、蕭關(均在今寧夏固原境),殺北地都尉孫卬,搶掠人民畜產甚多;還派騎兵入燒回中宮(在今陝西隴縣西北),其斥候兵深入到雍(今鳳翔南)、甘泉(今淳化西北)。文帝以周舍、張武為將軍,發車...
在《史記》中,我們很容易發現關於回中道的相關記載: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道,建回中宮,公元前元十四年(公元前 166年)匈奴入蕭關,殺死北地郡都尉,占據彭陽(今甘肅鎮原縣東),派兵燒毀了回中宮;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 112年)十月,行幸雍,通回中道,逾隴山登崆峒(今甘肅平涼...
回山,因秦時有回中宮,漢時有回中道途經此山,也因西王母俗姓楊名回,西王母文化遺存集中地區稱回地,涇川處於回地中部,稱回中,此山也叫回中山、回山。王母宮石窟內窟中心塔柱與西、北、南三面壁構成“同”形誦經道,以便僧眾信徒繞塔周圍禮讚供養。按照佛門講,誦經者,雙手合十繞塔柱及周圍佛像三圈,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以39歲的英姿浩浩蕩蕩巡隴西、北地,出雞頭道、過回中宮;漢武帝24年內六到六盤山;元代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更是把軍事大本營設在六盤山,其子孫蒙哥汗、忽必烈滅南宋、滅大理、征葉蕃多是從六盤山出發,以六盤山為大本營的。六盤山還是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翻越的...
匈奴出奇兵攻入並燒毀了回中宮,騎馬的斥候到達了雍地的甘泉宮。於是文帝任命中尉周舍為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出動戰車一千輛,騎兵十萬名,屯駐長安附近防備敵人。又任命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甯侯魏遬為北地郡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郡將軍,漢文帝想要親征,被薄太后阻止,於是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
匈奴侵擾漢邊之戰,西漢初匈奴強大,與韓王信連兵攻掠漢邊,圍漢高帝於平城白登7日之久。而高帝因國家初定經濟破敗,國力衰弱,遂接受婁敬以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的和親政策。然而和親期間匈奴數背約束,屢侵漢邊,如高后時兩侵狄道;文帝時侵上郡及狄道,其騎兵還入燒回中宮;景帝時侵入雁門、上郡等等。漢武帝時...
匈奴出奇兵攻入並燒毀了回中宮,騎馬的斥候到達了雍地的甘泉宮。於是文帝任命中尉周舍為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出動戰車一千輛,騎兵十萬名,屯駐長安附近防備敵人。又任命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甯侯魏遬為北地郡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郡將軍,漢文帝想要親征,被薄太后阻止,於是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
11月,匈奴單于自將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為寇,殺北地郡都尉孫昂,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奇至雍甘泉。漢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軍上郡,拜寧侯魏速為北地郡將軍、軍北地郡,拜隆慮侯周灶為隴西郡將軍、軍隴西郡。拜中尉周舍為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