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中作

《回中作》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通過邊塞一系列景物的呈現,描繪了一幅蒼茫闊大的日暮邊關圖,抒寫了將士的征戍之苦,並寄寓了詩人客游邊地的愁懷。全詩語言清新爽利,採用寓情於景的寫法,顯示了邊境悲壯蒼涼的情致以及邊塞殘酷艱苦的生活。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回中作1
蒼莽寒空遠色愁2,嗚嗚戍角上高樓3
吳姬怨思吹雙管4,燕客悲歌別五侯5
千里關山邊草暮6,一星烽火朔雲秋7
夜來霜重西風起8,隴水無聲凍不流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回中:回中道。漢武帝巡幸郡國,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為絲綢之路中的一段。南起乾河河谷(今陝西隴縣北),北出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一說指回中宮。秦始皇曾在乾河河谷內修造回中宮作為其行宮,故址在今陝西隴縣西北。
  2. 蒼莽寒空:一作“莽莽雲空”(《文苑英華》)。蒼莽,廣闊無邊的樣子。
  3. 戍(shù)角:邊防駐軍的號角聲。
  4. 吳姬:泛指吳地歌姬。怨思:怨恨悲傷。雙管:古樂器。
  5. 燕客悲歌:用荊軻在易水與燕太子丹高漸離辭別時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事。別:一作“動”,一作“上”。五侯:泛指權貴豪門。
  6. 關山:關隘山嶺。
  7. 一星:指山頂燃起的烽火如明星般耀眼。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朔云:北方的雲氣。朔,泛指北方。
  8. 夜來:入夜。西風:西面吹來的風。此指秋風。
  9. 隴水:河流名。源出隴山,因名。在今陝西省隴縣至甘肅省平涼一帶。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一》:“渭水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即隴水也。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凍:一作“噎”。

白話譯文

遠望蒼莽迷濛的寒空秋色令人發愁,獨上高樓即聽到駐軍嗚嗚的號角聲。
吳地歌姬為寄託怨思而吹響了雙管,荊軻臨行前辭別燕太子丹大聲悲歌。
千裡邊塞山河遼闊暮色蒼茫,山頂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顯得秋之蕭索。
入夜之後寒霜濃重西風吹起,隴水悄無聲息地凝凍成了冰導致難以暢流。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溫庭筠西遊邊塞之時。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在《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中根據溫庭筠所作邊塞詩中提到的節候、地名,考察其出塞路線是由長安出發,沿渭川西行,取回中道出蕭關,到隴首後折向東北。此詩為溫庭筠親歷回中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寫征戍之苦。三四句置於全篇中,似是寫“燕客”回憶身在江南與親友相別的悲情場面,當提出來單看。除此二句之外,其餘六句均極力渲染邊塞景物,沒有絲毫主觀情緒摻入其中,純是以景煽情。作者只是客觀的把邊塞景物呈現出來,至於苦不苦、如何苦等問題,則完全留給讀者自己遐想體味。作者無意把讀者的思維拘束在文字的範圍之內,因此形成一種意蘊綿長的效果。看似不言情只繪景,而情卻蘊在景中,這是溫庭筠一貫的手法。
全詩描繪了一幅日暮邊關闊大蒼茫的景象,從中寄寓著詩人客游邊地的愁懷。這種邊愁是如此的沉重,不能出世為官,亦不能在邊塞建功立業。在詩人眼前,是國勢衰微軍隊戰鬥力下降的悲涼壓抑的邊塞情景,邊塞早已失去了昔日盛唐的榮光,而自己滿腹才學卻不能受重用而輾轉流離,因此觸景傷情。“重霜”“西風”“隴水凍不流”,詩人的內心充滿了悽苦與悲涼。
全詩語言清新爽利,對回中道一帶邊塞景色的描寫,頗能顯現西北邊境的蒼莽遼闊與悲壯蒼涼的情致。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對溫庭筠詩頗多貶抑,但對這首詩卻頗為讚賞。

名家點評

明代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三十:“庭筠七言律,如‘莽莽寒空’、‘蘇武魂銷’、‘曾於清史’三篇,乃晚唐俊調。”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溫、李並稱,自今古皮相語。飛卿,一鐘馗傅粉耳,義山風骨,千不得一。唯此詩純淨可誦。”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晚唐文學家。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溫八吟”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並稱“溫韋”。現存詩三百多首,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箋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