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馬橋鎮

四馬橋鎮

四馬橋鎮隸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介於東經111°42′12″~111°51′17″,北緯25°19′15″~25°27′32″之間,位於道縣東南部,距縣城33公里。東界寧遠縣水市鎮,南靠洪塘營瑤族鄉,西臨橫嶺瑤族鄉蚣壩鎮,北與白芒鋪鎮、寧遠縣天堂鎮毗鄰。

四馬橋鎮轄34個村1個社區,總面積120.7平方千米,總人口37345人(2017年)。2011年四馬橋鎮工農業總產值5.63億元。

四馬橋鎮是道縣東南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縣城至湘源溫泉風景區公路橫穿其境,簡易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馬橋鎮
  • 外文名稱:Simaqiao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永州市道縣
  • 下轄地區:34個村1個社區
  • 政府駐地:四馬橋圩
  • 電話區號:0746
  • 郵政區碼:425307
  • 地理位置:道縣東南部
  • 面積:120.7平方千米
  • 人口:37345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湘M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農業,工業,商貿業,社會事業,教育,文體,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交通,旅遊,

建制沿革

因鎮政府駐地位於“四馬橋村”而得名。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屬道州蔣居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道縣南四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盛德鄉。
1951年設四馬橋鄉。
1958年10月屬東風人民公社一部分。
1961年5月設第八區(駐四馬橋圩),轄四馬橋、楊家、大坪嶺和洪塘營4個人民公社。
1968年撤第八區。
1969年恢復四馬橋人民公社。
1984年4月以社建鄉,四馬橋區轄四馬橋、楊家、大坪嶺和洪塘營4個鄉。
1995年6月撤區並鄉,四馬橋鄉與楊家鄉合併為四馬橋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四馬橋鎮轄四馬橋村、農科站村、華山村、燕山腳村、密里洞村、良木洞村、岩頭村、上屋沖村、立山腳村、周家山村、麻灣村、雞公神村、坳背洞村、鳳興洞村、塘坪村、婆仂園村、楊家村、陳家村、魏家村、金獅庵村、社頭村、八畝洞村、滴水營村、卜石塘村、東關嶺村、早禾田村、毛里坪村、富足灣村、大井頭村、羅家山村、周塘營村、鄭家村、彭家村、三角洞村等34個村和四馬橋社區,下設244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小組。政府駐四馬橋圩。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四馬橋鎮介於東經111°42′12″~111°51′17″,北緯25°19′15″~25°27′32″之間。地處縣東南部,東鄰寧遠縣水市鎮,南接橫嶺洪塘營瑤族鄉,西靠蚣壩鎮,北抵白芒鋪鎮、寧遠縣水市鎮。距縣城22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千米,總面積120.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17.19平方米,占97.09%;水域3.51平方千米,占2.91%。

地形地貌

四馬橋鎮境內麻子寨、分水凹等山矗立南部,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泡水流注其間,沿河兩岸為較大面積的溪谷平原,地勢平坦。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拔350米,最高點牛鸞心海拔1037米,最低點泡水河海拔200米。

水文

四馬橋鎮境內有湘江水系二級支流泡水河穿境而過,境內河道長15.5千米。

氣候

四馬橋鎮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2℃,年降雨量1502毫米左右,年日照時數近1608小時,無霜期308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1年,四馬橋鎮耕地面積2.96萬畝,人均0.81畝;多為旱地。

礦藏資源

四馬橋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鐵礦石、高嶺土,地質儲量0.7億立方米,可采儲量為0.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2143.4萬立方米。泡水蠟石青花石等。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四馬橋鎮總人口3659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58萬人,城鎮化率15.84%。另有流動人口9204人。總人口中,男性19869人,占54.3%;女性16725人,占45.7%;14歲以下7008人,占19.15%;15~64歲26366人,占72.05%;65歲以上3220人,占8.80%。人口以漢族為主,達35034人,占95.74%;另有瑤族1560人,占4.26%。2011年人口出生率12.4‰,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6.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03人。
37345人(2017年)。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四馬橋鎮工農業總產值5.63億元,財政總收入1165萬元,比2010年增長30%。

農業

四馬橋鎮以種植稻穀、烤菸、紅薯、油菜為主,是全縣烤菸生產的主產區。2011年農業總產值2.88億元。糧食作物以稻穀、紅薯為主。2011年糧食產量1.95萬噸,人均531.9千克;其中稻穀1.72萬噸,紅薯0.081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烤菸,2011年烤菸種植0.36萬畝,產量0.05萬噸。
四馬橋鎮畜牧業以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8.65萬頭,年末存欄3.26萬頭;牛飼養量1.33萬頭,年末存欄0.96萬頭;家禽飼養量101.58萬羽。菸葉收入307萬元,比2010年增長20%。

工業

四馬橋鎮以建築材料採礦業水電等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2.7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0.78億元,比2010年增長15.6%。擁有工業企業10家,職工500人。

商貿業

2011年,四馬橋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12億元,比2010年增長14.5%。共有商業網點143個,職工513人;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1億元;境內有商業銀行2家,裝有ATM自動存取款機2台。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7688億元,比2010年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3062萬元,比2010年增長13%。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末,四馬橋鎮有幼稚園28所,在園幼兒1158人,專任教師46人;國小20所,在校學生4049人,專任教師18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國中在校學生1065人,專任教師96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體

2011年末,四馬橋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6處,各類文化專業戶30戶,各類圖書室20個,藏書6萬餘冊。市級文物單位1處,富足灣摩崖石刻。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2個,20%的村安裝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1994年12月建成有線電視台,後改稱廣播電視站,有線電視用戶4500戶,入戶率63.2%。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四馬橋鎮有鎮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村衛生室25個,床位2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5.38張;固定資產總值10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4名,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7700人次。35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四馬橋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7戶,人數58人,支出10.78萬元,比2010年增長11%,月人均155元,比2010年增長7%。醫療救助9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710人次,共支出21.6萬元,比2010年增長3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79戶,人數1287人,支出91.3萬元,比2010年增長23%,月人均60元,比2010年增長2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1.6萬元,比2010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54.2萬元,比2010年增長8%。敬老院1家,床位3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0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1781人,參保率104.1%,累計享受待遇人數4490人,發放養老金291.31萬元。

基礎設施

2011年末,四馬橋鎮有郵政局1處,代辦所2處,郵政業務總量170.08萬元。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5000份。電信企業4家,服務網點13個,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600戶,電話普及率9.6%;行動電話用戶5000戶,網際網路用戶10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00萬元。2010年建成四馬橋鎮自來水廠,有成套淨化設備,年供水3.56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D600排水管道2000米。2007年四馬橋鎮供電站建成,2009年建成110千瓦變電站。

交通

四馬橋鎮境內有縣道X089、縣道X069、縣道X090、XA43等4條公路幹線交匯,南距湘源溫泉風景區30千米。1976年建成四馬橋鎮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40班次,日均客容量800餘人次。

旅遊

四馬橋鎮境內有喀斯特地貌泡水風光、道南書院
道南書院
道南書院位於湘南四馬橋鎮,創建於乾隆初年(1736年),由道州刺史楊玉山創立,原為義學。道光六年(1826年)貢生魏文選糾集鄉邑名紳重修,規模宏大,花銀達數千兩,始稱道南書院。院有學田數百畝,以田租作學生的膏火銀,所聘請的教師皆為名家。鹹豐元年(1851年)增建泮池,池中建東西兩閣,以泮橋與閣相連,氣勢甚為可觀,又請名士何紹基撰寫《道南書院碑記》,魏文選自撰《道南書院志》。清末以來,學制雖經多次變革,但原址仍舊辦學不止,今為四馬橋鎮中學,近人題有“道南書院舊址”數字,供人懷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