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詩·五月七日

《四言詩·五月七日》是1915年5月9日《明恥篇》封面題詞,作者是毛澤東,此詩主要講述了袁世凱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最後通牒,承認恥辱的“二十一條”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言詩·五月七日
  • 寫作時間:1915年
  • 作者:毛澤東
  • 出處:《明恥篇》封面題詞
原文,寫作背景,賞析,

原文

四言詩 1915年
五月七日,民國奇恥。
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寫作背景

自中日談判“二十一條”起,中方不斷泄露談判內容,以期觸動各有關協約國,讓它們給日方施加壓力。但各協約國擔心日本德國議和,同時顧及自己在中國的利益,對日本的行為並不加干涉,只是通過國際壓力,迫使日本刪去了對各國有威脅的內容。
因失去列強支持,又在日本政府支持帝制的利誘下,袁世凱同意接受“二十一條”。8日下午,袁世凱在總統府召集會議,各政府大員均迎合袁世凱的意見,僅段祺瑞表示要以武力相抗,但袁世凱以國力未足,加以拒絕。毛澤東得知此事後,面對國家奇恥,以此詩號召學子,要立志報國。

賞析

這首詩雖短,但卻充分突出了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詩人報仇雪恨的心情溢於言表。語言簡練,鏗鏘有力。頭兩句,開門見山的點出了事件的嚴重性:“民國奇恥”。一個“奇”字,點出袁世凱在五月七日這天,答應了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二十一條”,這件事是是中華民國的奇恥大辱,萬萬不能忍受!這兩句為下兩句做了堅實的鋪墊,要報仇是有原因的,不容置疑。“何以報仇?在我學子。”一問一答,直截了當,鏗鏘有力。如何去報仇雪恨呢?只有讓我們青年學生奮發起來,拯救祖國。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周恩來在《新華日報》刊出:“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踵事增華,異曲同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