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七情理氣之爭

“四端”指仁、義、禮、智四種倫理觀念的發端;“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感情或心 理作用。在朝鮮哲學史上,圍繞著“四端”、“七情”產生的根源問題,分成主理論和主氣論兩大學派,進行了長達300年之久的爭論,世稱“四、七論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端七情理氣之爭
  • 四端:仁、義、禮、智
  • 涉及朝鮮哲學史
  • 歷時:300年之久的爭論
定義,始端,形成,

定義

四端七情理氣之爭四端七情理氣之爭

始端

主理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滉。1559年李滉給自己的門徒鄭之雲所著的《天命圖說》撰寫修改案,其中提出“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的所謂“理氣互發論”觀點。李滉的弟子奇大升對“理氣互發論”提出異議。於是,李滉和奇大升之間先後通過三次“往覆信”展開辯論,這是“四端七情”論辯的始端,經過幾次論辯,李滉最後對自己的“理氣互發論”作了訂正,認為四端則“理髮而氣隨之”,七情則“氣發而理乘之”。奇大升也在最後一次的覆信中承認自已日前觀點有“考之未詳,察之未盡”之處,從而表示同意李滉的觀點。

形成

後來,李珥又反對李滉的觀點,提出“四端七情”均是“氣發而理乘之”的“理氣兼發論”觀點。從此,在朝鮮哲學史上正式形成了分別以李滉、李珥為中心的兩大學派,並展開了論辯。兩派均受黨爭的影響,“南人”遵奉李滉的主理論,世稱為嶺南學派;“西人”支持李珥的主氣論,被稱為畿湖學派。
李滉認為,“四端”原於“”而無不善,人性也是天賦的,當然為善。然而“七情”卻與肉體有關,是有善有惡的。如“七情”中的喜、愛等就是善,怒、欲等則是惡。李珥則反對李滉的觀點,強調“四端七情”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兩派的辯論是客觀唯心主義內部的進步傾向與保守傾向之間的爭論。主氣論學派在反對主理論的論辯初期發揮了一些唯物的和辯證的積極因素。後來兩大學派的爭論逐漸從學術上轉到與哲學無關的"禮論"等問題,甚至墮落為爭權奪利的“四色黨爭”,給國家政治、經濟、學術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危害。
“四、七論辯”不僅是朝鮮朱子學者所爭論的主要課題,也是17世紀以來朝鮮哲學界各學派無不涉及的問題之一。實學家李瀷、丁茶山等人對此都曾發表過自己的觀點,但問題均未真正解決。直至19世紀中葉朝鮮唯物主義哲學家崔漢綺才將其徹底解決。崔漢綺反對在認識過程中只強調認識的某一階段的片面性觀點,主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統一。儘管“四、七論辯”後期帶有一些“經院哲學”的性質,但是,從認識論的發展角度來說,它推動朝鮮認識論的研究不斷深化,使很多學者在認識論方面發揮了獨創性,提出了不少合理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