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豆

四棱豆

四棱豆(學名: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Linn.) DC.)是豆科四棱豆屬一年生或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莖長可達3米或更長,小葉片卵狀三角形,全緣,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截平或圓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苞片近圓形,花萼綠色,鐘狀,旗瓣圓形,翼瓣倒卵形,淺藍色,花葯同形;莢果四棱狀,黃綠色或綠色,邊緣具鋸齒;種子各種顏色,近球形,邊緣具假種皮。10-11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和台灣有栽培。原產地可能是亞洲熱帶地區,現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等地均有栽培。

該種的嫩葉、嫩莢可作蔬菜,塊根亦可食;種子富含蛋白質。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攀援草本。莖長2-3米或更長,具塊根。葉為具3小葉的羽狀複葉;葉柄長,上有深槽,基部有葉枕;小葉卵狀三角形,長4-15厘米,寬3.5-12厘米,全緣,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截平或圓形;托葉卵形至披針形,著生點以下延長成形狀相似的距,長0.8-1.2厘米。
總狀花序腋生,長1-10厘米,有花2-10朵;總花梗長5-15厘米;小苞片近圓形,直徑2.5-4.5毫米;花萼綠色,鐘狀,長約1.5厘米;旗瓣圓形,直徑約3.5厘米,外淡綠,內淺藍,頂端內凹,基部具附屬體,翼瓣倒卵形,長約3厘米,淺藍色,瓣柄中部具丁字著生的耳,龍骨瓣稍內彎,基部具圓形的耳,白色而略染淺藍;對旗瓣的1枚雄蕊基部離生,中部以上和其它雄蕊合生成管,花葯同形;子房具短柄,無毛,胚珠多顆,花柱長,彎曲,柱頭頂生,柱頭周圍及下面被毛。
莢果四棱狀,長10-25(-40)厘米,寬2-3.5厘米,黃綠色或綠色,有時具紅色斑點,翅寬0.3-1厘米,邊緣具鋸齒;種子8-17顆,白色,黃色,棕色,黑色或雜以各種顏色,近球形,直徑0.6-1厘米,光亮,邊緣具假種皮。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四棱豆原產於熱帶的作物,要求較高的溫度,但它適應性較廣。其生育的適宜溫度一般為20-25℃。四棱豆屬於短日照植物,對日照長短反應敏感,在長日照條件下,容易引起莖葉徒長而不能開花結莢。四棱豆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應性比較強,但在黏重土壤或板結土壤中生長不良,在深厚肥沃的砂壤土上栽培能獲得嫩莢。

分布範圍

中國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和台灣有栽培。原產地可能是亞洲熱帶地區,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等地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四棱豆種子和塊根都可繁殖,而已種子繁殖為主。種子種皮堅硬,不易發芽,所以播前應曬種1-2天,用清水或30-40℃溫水浸種2-3天,然後晾乾種皮播種。也可在28-30℃條件下進行催芽,當出芽率達到90%時即可播種。根據具體上市期決定播種時間,早的在3月下旬播種,晚的在5月上旬播種,但一般露地栽培以清明至穀雨為最佳播期,保護地栽培可根據茬口適當調整播種期。

栽培技術

整地作畦:四棱豆喜溫暖多濕、耐肥、忌漬,故應選擇土壤比較肥沃、疏鬆、深厚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種植。種植前深耕25-30厘米,做高畦,畦高20-25厘米,畦寬50-60厘米,在畦的中央按株距60-70厘米挖穴,穴內施足有機肥作基肥。一般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000-3000千克。
田間管理:在幼苗期要進行間苗、補苗措施,以確保全苗和壯苗。播種7-8天后,幼苗相繼出土,要及時查苗、補種,確保全苗。待幼苗7-8片葉時,拔除弱苗、畸形苗,選留健壯的幼苗,每穴保留1-2苗。出苗後應結合除草進行1-2次淺中耕,並在除草後進行培土。
四棱豆生長期長,所以需有機肥、磷肥和鉀肥數量較大。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在現蕾開花初期應進行一次追肥,一般667平方米施過磷酸鈣50千克,氯化鉀10-15千克。生長期應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因乾燥而落花落莢。開花結莢期要適當摘除側蔓、摘心、疏葉,以提高結莢率。

病蟲防治

四棱豆的抗性較強,病害較少發生。蟲害主要有蚜蟲和豆莢螟,蟲害發生時可用2.5%溴氰菊酯3000倍液、10%吡蟲啉1500倍液或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進行交替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四棱豆作為一種用途很廣的食用、藥用兼有的稀有蔬菜,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已被東南亞和歐美等國高端市場作為稀有保健蔬菜銷售。
四棱豆嫩莢和嫩葉作為蔬菜食用,種子和地下快根可做糧食,莖葉是優良的飼料和綠肥,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種子含蛋白質高達28-40%,脂肪含量達到15-18%,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對冠心病、動脈硬化、腦血管硬化、不孕、習慣性流產、口腔炎症、泌尿系統炎症、眼病等19種疾病有良好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