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柑

四會柑

“四會柑”其實是產於四會的各品系柑桔的統稱。四會市是廣東省幾個古老的柑桔產區之一,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栽培歷史,四會柑由於種質優良,久負盛名,歷代不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會柑
  • 外文名:無
  • 栽植歷史:四百多年
  • 優點:種質優良
歷史,評價,

歷史

清光緒二十二年《四會縣誌》中曾按味道優劣將四會柑分為三類:“……別之曰甜柑,惜所出無多,價亦獨昂。他種曰行柑,亦曰茶枝柑,味不甚甜,價稍遜。又一種酸柑,則不足貴矣。”這只是一種籠統的劃分。經過幾個世紀的培育種植,四會的柑桔品種已擴展到30多個,其中原產四會的就有約20個品種。歸納起來四會的柑桔分為兩大類:柑類有大種行柑、細種行柑、大葉甜柑、細葉甜柑、乳柑、蕉柑、茶枝柑、黃柑柑、厚皮貢柑、薄皮貢柑、蜜貢柑等。桔類有五月桔(蜜桔)、八月桔(沙糖桔)、九月桔、十月桔(冰糖桔)、大紅桔、小紅桔、盒子桔、金錢桔、生絲桔、馬屎桔、黃皮酸桔等。四會雖然沒有全國選出的十大優良柑桔品種,但土生土長的品種很多,它們均屬新生代,帶有較濃厚的原始性狀和自然氣息。總的特點是:樹大產量高,抗病力強,壽命長,果實汁多皮薄,味道鮮甜,尤其在風味方面,備受讚譽。
清雍正《廣東通志》載:“柑乃橘之屬,滋味甘美特異也。乳柑產四會上林者佳。”上文提及的《廣東省柑橘類調查》中也說道:“四會縣產柑最著名,……西沙地方南北長約四里許,東西闊約一里之間,栽植柑樹頗盛,旖鄉所產之柑為各地之冠。……”
中國風物誌叢書《廣東風物誌》亦有記述:“四會柑,又名行柑,果形扁圓,皮光滑,色深黃,瓤瓣較易剝,中心柱較空,汁甚多,味特甜,有香氣。收果後,用缸藏十餘天后,味更濃。”在風味各異的四會柑桔品種中,貢柑、十月桔和蜜桔是其中的佼佼者。貢柑,相傳封建王朝此柑是進貢皇帝的物品,以此得名。清人屈大均提到的“魚凍柑”,指的就是貢柑。

評價

《廣東新語》記述:“柑亦橘之類,以皮厚,點及近蒂起饅頭者良。……”貢柑果形豎圓,蒂部凸起,底部有“金錢圈”,皮色金黃有光澤,部分果從蒂到底部有一條淺綠色凸紋,果皮薄,心小,內皮潔白,絡紋幼細,易剝皮,果肉飽滿,肉質透明,爽脆化渣,清香可口,果汁多,含糖中等,無酸味,單果重112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3.5%,含果酸0.7克毫升,全糖12.24克毫升。
民國二十四年,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村委員會溫文光編著的《廣東省柑橘類調查》中記述到:“四會縣產柑最著名,全縣栽植面積約1300餘畝,總產量1.2萬擔。解放後,四會的柑桔種植煥發生機。除柑桔老區外,逐步擴展新種植區。縣委、縣政府先後動員組織幹部民眾在龍江兩岸和新舊四清公路兩旁的河灘坡地開墾荒地,使四會柑桔由原來平原種植移上山崗栽培,成為四會有史以來種植柑桔的轉折點。其分布也由原來的清塘、石狗、黃田三鎮,發展到現在的江谷、地豆、下茆、龍灣、逕口、大沙等鎮,為發展四會柑桔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1982年,全縣共有12個公社28個大隊種植柑桔,面積達到6608畝;到1995年底,柑桔橙種植面積達到55801畝,總產量達到47425擔。總而言之,“四會柑桔的種植髮展,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重視與扶持。近年來全省柑桔生產呈大滑坡趨勢,四會卻保持了平穩發展的勢頭,這是因為柑桔始終被列為當地第一宗經濟作物,受到政府領導的重視,地方資源得到了較好的利用。自1963年四會市被省列為主產柑桔基地之後,四會市已成為人們逐漸熟悉的“柑桔之鄉”了。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廣東省農業廳指定四會縣送貢柑到中央農牧漁業部鑑定,確認四會貢柑為箕優品種,應予扶持發展。同時,貢柑又被列為全省推廣品種。誰能想到,只為帝皇專寵的貢柑,有一天也會成為千家萬戶的待客佳果。十月桔,俗名冰糖桔,外地人把它與八月桔統稱為沙糖桔,果色鮮紅,果本扁圓,果頂有瘤狀突起,果汁多,肉質脆,有清香味,高糖高酸,含可溶性固形物12—15%,經保鮮貯藏後,甜度提高。但果型小,核多,這是因為四會土生土長的柑桔品種都帶有明顯的野生性狀,不僅是十月桔,蜜桔中的小果品系也是如此,外觀難看,果皮凹凸不平,至採收時尚呈綠色。相傳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時,曾慕四會柑桔之名與學友數人聯袂來到四會,一嘗之後說:“除了貢柑外,還是‘醜桔’好。”他所指的“醜桔”即四會人稱的“十月桔”或“蜜桔”,因為這兩個品種外表長滿了疙瘩,不夠美觀,故康有為稱之為“醜桔”。“醜桔”雖醜,但越醜越甜,是目前四會桔中最暢銷的品種,被溫文光稱為“為本省柑類中最優良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