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山色》文字取自林行止“財經短評”和“林行止專欄”,他將社論和隨筆完美結合,五十餘篇文章,關注當下話題,港事、國事、天下事盡收眼底。經濟學家林行止對社會現象的獨到分析,以及妙趣橫生、雅俗兼收的筆觸,也為中國散文的類型創造了新品種,開拓了新領域。
基本介紹
- 書名:四時山色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346頁
- 開本:32
- 品牌:中華書局
- 作者:林行止 劉紹銘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09456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四時山色》為香江第一健筆林行止精選集。分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和冬山如睡四部分。
圖書目錄
序——世事原來如此
I春山蜜盼櫻如笑
你OK我OKOK何來?
渾然天成防身利器
“醜女”折桂行銷手段
上帝失公之郎“財”女貌
長人信心強身高酬亦高
勾引可訓練試情價不菲
江東子弟臥虎藏龍
蓋茨父子上網補習
網路迫使傳媒起革命
人人哥倫布事事茫茫然
手袋碩大奴役徵象
政客嬉春
II夏山如滴
中東三國記小
乘興到法國西南
奧國“野”游“樂與食”
見怪不怪在荷蘭
橘子紅火腿“風”與“露”
修墓園立塑像:遲來的紀念
英國釣魚
環球化意識增添語言生命力
唐人番名可以休矣
以錢換肉世無肥人
III秋山如妝
高樓落成經濟見頂
股市理論與時機
羊群心理普遍專家散戶跟風
貪念人人有致富有幾祖紋人
富者可愈富貧者怎更貧
主動出賣隱私藝人新辟財路
女樂手測試造詣與機會
投資名畫回報難測
新聞有償壞品娛樂無財不行
“公共知識分子”應有堅持
媒介評論者何必妄自菲薄
樂在其中妙在無窮
溫情無價禮物難免
IV冬山如睡
禮品、禮券、私惠、公益
謀生語言母語教育
香港往前看——富人樂和店巴永土
女性壓倒男您重恥乎性的強項
外母節不了了之
習武練功夫沏茶費工夫
閱讀有計較開會算成本多背堡
畫意入饌桃色薰風
魚生熱海鮮價全球化
家族財宏富“敵”國
賭波合法累窮人
小提琴工藝之秘科學難破解
臥床自遣記閒書
漁火偷渡客江上數峰青
I春山蜜盼櫻如笑
你OK我OKOK何來?
渾然天成防身利器
“醜女”折桂行銷手段
上帝失公之郎“財”女貌
長人信心強身高酬亦高
勾引可訓練試情價不菲
江東子弟臥虎藏龍
蓋茨父子上網補習
網路迫使傳媒起革命
人人哥倫布事事茫茫然
手袋碩大奴役徵象
政客嬉春
II夏山如滴
中東三國記小
乘興到法國西南
奧國“野”游“樂與食”
見怪不怪在荷蘭
橘子紅火腿“風”與“露”
修墓園立塑像:遲來的紀念
英國釣魚
環球化意識增添語言生命力
唐人番名可以休矣
以錢換肉世無肥人
III秋山如妝
高樓落成經濟見頂
股市理論與時機
羊群心理普遍專家散戶跟風
貪念人人有致富有幾祖紋人
富者可愈富貧者怎更貧
主動出賣隱私藝人新辟財路
女樂手測試造詣與機會
投資名畫回報難測
新聞有償壞品娛樂無財不行
“公共知識分子”應有堅持
媒介評論者何必妄自菲薄
樂在其中妙在無窮
溫情無價禮物難免
IV冬山如睡
禮品、禮券、私惠、公益
謀生語言母語教育
香港往前看——富人樂和店巴永土
女性壓倒男您重恥乎性的強項
外母節不了了之
習武練功夫沏茶費工夫
閱讀有計較開會算成本多背堡
畫意入饌桃色薰風
魚生熱海鮮價全球化
家族財宏富“敵”國
賭波合法累窮人
小提琴工藝之秘科學難破解
臥床自遣記閒書
漁火偷渡客江上數峰青
序言
世事原來如此
劉紹銘
我在美國讀書謀生那些年間,一直有看晚上六時電視新聞的記拔虹習慣。ABC、CBS和NBC的主播各有特色。起初的一段日子我總三心二意地跳著台看,後來終於鎖定了由Walter Cronkite(1916-2009)主持的CBS Evening News。電視新聞主播雖然不必以色相示人,但面目長得討人喜歡的在收視率上總占便宜。“靚仔”主播如Peter Jennings(1938-2005)不知迷死了多少女生。若以貌取人,Cronkite實在無法與Jennings爭長短。
Cronkite面目慈祥、聲音和藹,看來就像鄰居的伯伯。伯伯在二次大戰期間是“合眾社”(UPI)駐歐洲戰地記者。他1950年受聘CBS,但他在這機構的事業巔峰要等到1962年出掌晚間六時新聞才開始。越戰期間他的節目收視率最高。大概跟他曾是戰地記者,較易贏取公信力有關。越戰後期在電視上頻頻出現一些慘絕人寰的鏡頭,有引火自焚的比丘尼,有被燃燒彈所傷赤身露體在街上呼喊的孩子。要是負責報導這種新聞的“舵手”情緒一旦失控說三道四當起commentator(評論員)來,那就有失anchorman 的本分了。面對眼前的悲慘世界,Cronkite連自己也覺得語塞時,就乾脆let the picture tell the story。謝幕時,Cronkite會慣例地說:“And that's the way it is.”接著報上當天的日期和年份。
Cronkite這句註冊商標的“收場白”帶有法國人說“c'est la vie”時的無奈姿態。“這就是人生了,嘆什麼氣,認命吧。”“And that's the way it is”聽來像句旁白,說話人歷盡滄桑,什麼事也見怪不怪,因為“世事原來如此”。許多事,就像王國維說的,“可信者不可愛,可愛者不可信。”我們或可把Cronkite的句子改寫為:And that's the way it always has been,以表示世事由來如此。
林行止隨筆涉及的世情,因本著牛諒霉公共知識分子應有的堅持,立論看來雖然不可愛,但若拿“reality principle”的原則去衡量,應知凡既成事實的,不可不信。他有些文章,破題就露出自己說話“不可愛”的本色。1997年香港“回歸”不到半年,他以《母語教育次重要,謀生語言最重要》為題寫了篇切合香港現實和利益的文章。香港政府“特許”一百家中學可用英語作教學語言,這種措施讓林行止生起“香港已進入‘計畫經濟’的不祥之感。……如果一百間認可中學的學位供不應求,怎么辦?……不少學生家長視英語教學的學校為首選,與他們的‘民族情操’及是否愛國無關,這只是遷就環境適應市場的選擇”。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中文雖然是絕大多數港人的母語,可憐卻不是官方“認可”的法定語言。為了謀生,香江子弟讀書只好苦練英文。如果學子“重”英“輕”漢,動機無非是兩者經濟效益比重的取捨。香港是中國領土,大國崛起,如果北京要替英國殖民時期在香港討生活的中原子弟出一口烏氣,大可公布中文是香港使用的唯一法定語言,把英語貶為“黑市”,你猜英語在香港的“霸權”會不會因此而失其強勢?林行止立論,以市場為理據,他承認“母語教育固然可令香港人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可拉近與內地同胞的距離,但大家千萬不可忘記,英語是香港人保持國際競爭優勢賺取外匯的‘謀生語言’”。“And that's the way it is.”
林行止念經濟出身,但文章取材,卻沒有自設門限。打開他歷年著作的目錄看,經他涉獵過的題目,絕對可以說得上是“中外不分,雅俗兼收”。就拿“breaking wind”來說吧,騷人雅士不好說,林先生博覽群書後,賜名所有關乎“放風”的事為“屁學”。望文生義,“屁學”研究的一個內定範圍是“拍馬屁”之道。其實,when Nature calls, gentle woman如英女王陛下也要放屁,忍無可忍的事,何必說話半吞半吐,羞人答答。
少時讀《浮生六記》,有些段落至今未忘,因其構想之奇堪作“妙想天開”之範本也。作者沈復(1763-?)說話先聲奪人:“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看來三白眼睛準有特異功能,說不定正是這種本領教他視物超乎物之表象,藉此領略到他說的“物外之趣”。夏夜被蚊子叮,本來不是滋味,但三白卻能把它們“擬”作群鶴舞於空中。他把蚊困於素帳內,“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林行止文章取材類別,斑斕駁雜,涉及的範圍,包括紅酒、股市、松露、鵝肝、婚姻、賭博、公廁、娼妓等等等等。雖說日光底下無新事,但視物若像沈三白那樣抽離現場,遠超表象,所看的東西跟別人就不一樣。話說一天林行止陪夫人“行公司”購物,兩小時後夫人空手而回,他自己卻“滿腦而歸”。原來他看到那一年的女裝手袋多是龐然大物,而且所有“名牌”都擺設了這種貨色。他想到了著作權、抄襲與手袋功能等實用問題,於是決定“細察其紋理”,研究手袋的“深層結構”。結論是:《手袋碩大無朋,奴役女性徵象》。林行止尋根究底的習慣,相信“萬物背後必有故事”的本性,讓他在大千世界看到水面片片的落花,皆是生生不息的文章題材。
林行止的書寫,可籠統分為兩大系列:“政經短評”和以“林行止專欄”名目發表的隨筆。“政經短評”是《信報》的社論,港事、國事、天下事盡收眼底。因為他對“原富精神”的理解,跟主張經濟自由放任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的思維一脈相承,多年來“政經短評”吾道一以貫之的立論根據就是“實用主義”。他堅信人民追求私利之心,是推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最可靠的原動力。為此他反對“免費午餐”,怕的是助長倚賴心理,吃過免費午餐,下一步就會要求吃免費早餐和晚餐。
因為林行止崇尚理性,“政經短評”不會表揚“浪漫精神”。在歌謠中劫富濟貧的羅賓漢是條漢子,但所作所為不足為法,一來因是犯法,二來因為富人“劫”後餘生,也變成了待“濟”的窮人。一個劫無可劫的社會,就是“均貧”的社會,一窮二白的社會。
要富國強兵,就“浪漫”不起來。林行止言論處處以港人利益為前提,在任何夾雜人道主義或民族主義的情緒爭論中,為了堅守自己信奉的原則,不能不一士諤諤。他的話,不是“the liberals with a bleeding heart”聽得下去的。當年越南船民“投奔怒海”到香港,港府決定收容,林行止看準這將成為港人難以負荷的擔子,即以《假情假義假不到底的越南難民政策》為題,提出異議,主張原船遣返。辭典對“實用主義”(pragmatism)一詞的解釋是:“理性的、合乎邏輯的處理或思考問題的方法是因應獨特的問題而取決的,不是取決於既定的理論或觀念。”
相對於政經短評,“林行止專欄”的文字是散文類別中的隨筆。單看題目,可知《英國釣魚》、《橘子紅,火腿與風露》和《父親節寫父親節》是隨筆,不但內容跟政經短評大異其趣,連文字的顏色也不一樣。當然,“專欄”作者畢竟經濟出身,寫的雖是隨筆,難忘的是統計數字。《以錢換肉,世無肥人》應該是個好例子。
過重痴肥本來是個人的負擔,用不著旁人說三道四,但因此帶來的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等惡疾會增加大量公共醫療開支,痴肥在納稅人心中差不多是一種“原罪”。致肥的禍首不難檢定,如漢堡包、東坡肉、薯片等都是“禍從口入”的東西,但食物不像菸酒,政府可以“Sin Tax”名堂加重稅。怎么辦呢?
據林行止抄錄下來的統計數字看,若以超過正常體重三十磅或以上來計算的話,以美國標準來看就是“痴肥”了,人數為五千九百餘萬,約為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若現時的增重趨勢不變,到了二〇一五年痴肥人數將達百分之四十。英國情形更可怕,痴肥人數在一九九六至二零零八年間增加百分之四十九點三,估計到了二〇二〇年,英國每十名男士中有八名痴肥,女士則十中有七。
怎么辦?請經濟學家出手吧。他們認為痴肥者對醫生忠告“聽者藐藐”的原因是痴肥者沒有減磅的物質誘因。於是牛津和倫敦大學的經濟學者說服醫療當局撥款七萬五千英鎊,在肯特郡設立了一個信託基金,吸引肥人參加一個“以磅換鎊”(Pounds for Pounds Scheme)的“有償減肥計畫”。參加者不論用什麼“自殘”手段減肥,一旦成功,便可拿到“獎金”。規章規定在指定期間減去十“英石”(stone)或一百四十磅並能保持兩年不變的,便可得三千英鎊現金。在四百零二名參與者中,半途而廢者約為百分之七十,餘下者人均能減少二十五磅,獎金在八十鎊至四百五十二英鎊之間。
據說英美學者對這個試驗結果極為滿意,因為最少證明“利誘減肥”已見成效。當然,見利心喜的“瘦人”也許會故意增磅,然後再減肥以謀取獎金,但林行止認為這類漏洞存於大部分的規章法例中,要鼓勵減肥,不能因噎廢食。“以錢換肉”看來漸成風氣,倫敦大學和哈佛大學也有類似計畫,誘導學生“去磅”。除此以外,美國有不少網站開設了一些利己利人的“計畫”:比如你跟這類網站“簽約”規定每周減一公斤,如不成功,便須捐款一千元給你不喜歡的慈善機構。為了不想白白犧牲,參與者說不定變得個個潔身自愛,敢對麥當勞叔叔說“不”。《以錢換肉,世無肥人》發表於二〇一〇年九月一日。事隔一年,不知美國肥人減了多少?
林行止的隨筆不見“荷塘月色”,又看不到老人家的“背影”。古風不再,代之而起的是我們“現代人”日常生活的眼前現實,當下話題。梁實秋的散文話題多多,像《講價》、《敬老》、《退休》等人生大事,這種題目林行止亦優為之,只是梁實秋文章的架構,哪會動用到統計數字?林行止有《劣書棄之不可惜 開會必須計成本》一文,這話題梁先生當然亦會寫,但若說到“機會成本”,沒有數字支撐,公信力就會打折扣。為此我們可以說,經濟學家林行止隨筆,為中國散文的類型創造了一個新品種,開拓了一個新領域。
劉紹銘
我在美國讀書謀生那些年間,一直有看晚上六時電視新聞的記拔虹習慣。ABC、CBS和NBC的主播各有特色。起初的一段日子我總三心二意地跳著台看,後來終於鎖定了由Walter Cronkite(1916-2009)主持的CBS Evening News。電視新聞主播雖然不必以色相示人,但面目長得討人喜歡的在收視率上總占便宜。“靚仔”主播如Peter Jennings(1938-2005)不知迷死了多少女生。若以貌取人,Cronkite實在無法與Jennings爭長短。
Cronkite面目慈祥、聲音和藹,看來就像鄰居的伯伯。伯伯在二次大戰期間是“合眾社”(UPI)駐歐洲戰地記者。他1950年受聘CBS,但他在這機構的事業巔峰要等到1962年出掌晚間六時新聞才開始。越戰期間他的節目收視率最高。大概跟他曾是戰地記者,較易贏取公信力有關。越戰後期在電視上頻頻出現一些慘絕人寰的鏡頭,有引火自焚的比丘尼,有被燃燒彈所傷赤身露體在街上呼喊的孩子。要是負責報導這種新聞的“舵手”情緒一旦失控說三道四當起commentator(評論員)來,那就有失anchorman 的本分了。面對眼前的悲慘世界,Cronkite連自己也覺得語塞時,就乾脆let the picture tell the story。謝幕時,Cronkite會慣例地說:“And that's the way it is.”接著報上當天的日期和年份。
Cronkite這句註冊商標的“收場白”帶有法國人說“c'est la vie”時的無奈姿態。“這就是人生了,嘆什麼氣,認命吧。”“And that's the way it is”聽來像句旁白,說話人歷盡滄桑,什麼事也見怪不怪,因為“世事原來如此”。許多事,就像王國維說的,“可信者不可愛,可愛者不可信。”我們或可把Cronkite的句子改寫為:And that's the way it always has been,以表示世事由來如此。
林行止隨筆涉及的世情,因本著牛諒霉公共知識分子應有的堅持,立論看來雖然不可愛,但若拿“reality principle”的原則去衡量,應知凡既成事實的,不可不信。他有些文章,破題就露出自己說話“不可愛”的本色。1997年香港“回歸”不到半年,他以《母語教育次重要,謀生語言最重要》為題寫了篇切合香港現實和利益的文章。香港政府“特許”一百家中學可用英語作教學語言,這種措施讓林行止生起“香港已進入‘計畫經濟’的不祥之感。……如果一百間認可中學的學位供不應求,怎么辦?……不少學生家長視英語教學的學校為首選,與他們的‘民族情操’及是否愛國無關,這只是遷就環境適應市場的選擇”。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中文雖然是絕大多數港人的母語,可憐卻不是官方“認可”的法定語言。為了謀生,香江子弟讀書只好苦練英文。如果學子“重”英“輕”漢,動機無非是兩者經濟效益比重的取捨。香港是中國領土,大國崛起,如果北京要替英國殖民時期在香港討生活的中原子弟出一口烏氣,大可公布中文是香港使用的唯一法定語言,把英語貶為“黑市”,你猜英語在香港的“霸權”會不會因此而失其強勢?林行止立論,以市場為理據,他承認“母語教育固然可令香港人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可拉近與內地同胞的距離,但大家千萬不可忘記,英語是香港人保持國際競爭優勢賺取外匯的‘謀生語言’”。“And that's the way it is.”
林行止念經濟出身,但文章取材,卻沒有自設門限。打開他歷年著作的目錄看,經他涉獵過的題目,絕對可以說得上是“中外不分,雅俗兼收”。就拿“breaking wind”來說吧,騷人雅士不好說,林先生博覽群書後,賜名所有關乎“放風”的事為“屁學”。望文生義,“屁學”研究的一個內定範圍是“拍馬屁”之道。其實,when Nature calls, gentle woman如英女王陛下也要放屁,忍無可忍的事,何必說話半吞半吐,羞人答答。
少時讀《浮生六記》,有些段落至今未忘,因其構想之奇堪作“妙想天開”之範本也。作者沈復(1763-?)說話先聲奪人:“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看來三白眼睛準有特異功能,說不定正是這種本領教他視物超乎物之表象,藉此領略到他說的“物外之趣”。夏夜被蚊子叮,本來不是滋味,但三白卻能把它們“擬”作群鶴舞於空中。他把蚊困於素帳內,“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林行止文章取材類別,斑斕駁雜,涉及的範圍,包括紅酒、股市、松露、鵝肝、婚姻、賭博、公廁、娼妓等等等等。雖說日光底下無新事,但視物若像沈三白那樣抽離現場,遠超表象,所看的東西跟別人就不一樣。話說一天林行止陪夫人“行公司”購物,兩小時後夫人空手而回,他自己卻“滿腦而歸”。原來他看到那一年的女裝手袋多是龐然大物,而且所有“名牌”都擺設了這種貨色。他想到了著作權、抄襲與手袋功能等實用問題,於是決定“細察其紋理”,研究手袋的“深層結構”。結論是:《手袋碩大無朋,奴役女性徵象》。林行止尋根究底的習慣,相信“萬物背後必有故事”的本性,讓他在大千世界看到水面片片的落花,皆是生生不息的文章題材。
林行止的書寫,可籠統分為兩大系列:“政經短評”和以“林行止專欄”名目發表的隨筆。“政經短評”是《信報》的社論,港事、國事、天下事盡收眼底。因為他對“原富精神”的理解,跟主張經濟自由放任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的思維一脈相承,多年來“政經短評”吾道一以貫之的立論根據就是“實用主義”。他堅信人民追求私利之心,是推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最可靠的原動力。為此他反對“免費午餐”,怕的是助長倚賴心理,吃過免費午餐,下一步就會要求吃免費早餐和晚餐。
因為林行止崇尚理性,“政經短評”不會表揚“浪漫精神”。在歌謠中劫富濟貧的羅賓漢是條漢子,但所作所為不足為法,一來因是犯法,二來因為富人“劫”後餘生,也變成了待“濟”的窮人。一個劫無可劫的社會,就是“均貧”的社會,一窮二白的社會。
要富國強兵,就“浪漫”不起來。林行止言論處處以港人利益為前提,在任何夾雜人道主義或民族主義的情緒爭論中,為了堅守自己信奉的原則,不能不一士諤諤。他的話,不是“the liberals with a bleeding heart”聽得下去的。當年越南船民“投奔怒海”到香港,港府決定收容,林行止看準這將成為港人難以負荷的擔子,即以《假情假義假不到底的越南難民政策》為題,提出異議,主張原船遣返。辭典對“實用主義”(pragmatism)一詞的解釋是:“理性的、合乎邏輯的處理或思考問題的方法是因應獨特的問題而取決的,不是取決於既定的理論或觀念。”
相對於政經短評,“林行止專欄”的文字是散文類別中的隨筆。單看題目,可知《英國釣魚》、《橘子紅,火腿與風露》和《父親節寫父親節》是隨筆,不但內容跟政經短評大異其趣,連文字的顏色也不一樣。當然,“專欄”作者畢竟經濟出身,寫的雖是隨筆,難忘的是統計數字。《以錢換肉,世無肥人》應該是個好例子。
過重痴肥本來是個人的負擔,用不著旁人說三道四,但因此帶來的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等惡疾會增加大量公共醫療開支,痴肥在納稅人心中差不多是一種“原罪”。致肥的禍首不難檢定,如漢堡包、東坡肉、薯片等都是“禍從口入”的東西,但食物不像菸酒,政府可以“Sin Tax”名堂加重稅。怎么辦呢?
據林行止抄錄下來的統計數字看,若以超過正常體重三十磅或以上來計算的話,以美國標準來看就是“痴肥”了,人數為五千九百餘萬,約為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若現時的增重趨勢不變,到了二〇一五年痴肥人數將達百分之四十。英國情形更可怕,痴肥人數在一九九六至二零零八年間增加百分之四十九點三,估計到了二〇二〇年,英國每十名男士中有八名痴肥,女士則十中有七。
怎么辦?請經濟學家出手吧。他們認為痴肥者對醫生忠告“聽者藐藐”的原因是痴肥者沒有減磅的物質誘因。於是牛津和倫敦大學的經濟學者說服醫療當局撥款七萬五千英鎊,在肯特郡設立了一個信託基金,吸引肥人參加一個“以磅換鎊”(Pounds for Pounds Scheme)的“有償減肥計畫”。參加者不論用什麼“自殘”手段減肥,一旦成功,便可拿到“獎金”。規章規定在指定期間減去十“英石”(stone)或一百四十磅並能保持兩年不變的,便可得三千英鎊現金。在四百零二名參與者中,半途而廢者約為百分之七十,餘下者人均能減少二十五磅,獎金在八十鎊至四百五十二英鎊之間。
據說英美學者對這個試驗結果極為滿意,因為最少證明“利誘減肥”已見成效。當然,見利心喜的“瘦人”也許會故意增磅,然後再減肥以謀取獎金,但林行止認為這類漏洞存於大部分的規章法例中,要鼓勵減肥,不能因噎廢食。“以錢換肉”看來漸成風氣,倫敦大學和哈佛大學也有類似計畫,誘導學生“去磅”。除此以外,美國有不少網站開設了一些利己利人的“計畫”:比如你跟這類網站“簽約”規定每周減一公斤,如不成功,便須捐款一千元給你不喜歡的慈善機構。為了不想白白犧牲,參與者說不定變得個個潔身自愛,敢對麥當勞叔叔說“不”。《以錢換肉,世無肥人》發表於二〇一〇年九月一日。事隔一年,不知美國肥人減了多少?
林行止的隨筆不見“荷塘月色”,又看不到老人家的“背影”。古風不再,代之而起的是我們“現代人”日常生活的眼前現實,當下話題。梁實秋的散文話題多多,像《講價》、《敬老》、《退休》等人生大事,這種題目林行止亦優為之,只是梁實秋文章的架構,哪會動用到統計數字?林行止有《劣書棄之不可惜 開會必須計成本》一文,這話題梁先生當然亦會寫,但若說到“機會成本”,沒有數字支撐,公信力就會打折扣。為此我們可以說,經濟學家林行止隨筆,為中國散文的類型創造了一個新品種,開拓了一個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