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愛蓮
宋代理學宗祖
周敦頤,字茂叔,中國道學的創始人。道州營道縣人(今湖南道縣),生於公元1017年。周敦頤少年喪父,靠母親鄭氏和舅父撫養成人。長大成才以後,長期擔任地方官吏。周敦頤在南昌擔任地方官吏時,有一次路過潯陽,愛上了廬山蓮花洞的山水,遂萌發了退休後要到這裡來安度晚年的念頭。不久,他到廣東任地方官,由於身體不適,便要求知南康軍,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赴江西星子縣上任,第二年便退休來到蓮花洞。
周敦頤來到蓮花洞以後,創辦了濂溪書院,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築一愛蓮堂,堂前鑿有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託自己畢生的心志。和線當炎夏之時,蓮花盛開,清香四溢,先生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於堂前。一天夜晚,月明星朗,涼風可人,先生披銀紗佇立在池邊良久,見蓮出污泥而高潔自愛,花濯清漣而無妖冶之姿,感慨叢生,文思泉湧,乃轉身回房,奮筆疾書,草就《愛蓮說》一篇,其佳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膾炙人口。
陶淵明愛菊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潯陽柴桑人。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晉陶淵明獨愛菊”可以說是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寫照,他揮毫留下了著名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愛菊”的傳說,就是後人從這句詩中引申而來的。從一般的泛論,進入具體敘說,顯示陶淵明的性格特徵。陶淵明是晉末宋初的一位傑出詩人,他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一些小官。他不滿士族把持的黑暗統治,不願與其同流合污,更不對之卑躬屈節。他做彭澤縣令時,恰好碰上督郵來視察工作,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當即辭去彭澤令,決心遠離統治者,潔身自好。此後,他長期歸隱田園,以酒遣懷,以菊花為伴侶,再沒有出仕。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對他不苟隨時俗的高潔品質的讚頌。
王羲之愛蘭愛鵝
書聖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邪臨沂,西晉末年隨晉室南遷,永和元年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後,就定居會稽。紹興是王羲之第二故鄉。
王羲之創造行書、草書受他的愛好有很大關係。王羲之一愛蘭、二愛鵝。愛鵝的故事其來由是他曾給一位山陰道士書寫了《黃庭經》而“籠鵝而歸”,而又拓了“鵝”字而家喻戶曉。而更有情趣的愛蘭卻流傳被人疏忽。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約友修禊,選擇了蘭亭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外,此地還盛開幽蘭,馨香撲鼻。同去的名士們因此而留下了“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微音選泳,馥為若蘭”、“仰泳挹遺芳,怡神味重淵”等詠蘭名句。
王羲之在精研書法體勢時,得益於養鵝,更得益於愛蘭。曲頸高歌,紅掌撥水的鵝,給王羲之帶來啟示,從此伸臂運筆,更揮灑自如。而那迎風飄拂、婀娜多姿的蘭葉,更啟發了他創飄逸流暢、妍美遒媚的書法新體。蘭葉清翠欲滴、素靜整潔、疏密相宜、流暢飄逸。王羲之將蘭葉的各種姿態運用到書法中,使他的書法結構、筆法、章法的技巧達到精熟的高度。他的書法蘭畫映素,氣脈貫通,字型秀美,錯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勢、因勢利導,達到了神韻生動、隨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林和靖愛梅愛鶴
林和靖-名逋,字君復。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少時父母雙亡,無依無靠,但他勤奮好學,經史百家,無不通曉,而且善書畫,工詩詞。早年遊歷甚廣,終覺其他地方的山水不及西湖,便匆匆返杭,選擇孤山隱居。遍植梅 樹,共360餘株。有趣的是,他每天的開支都以一株梅樹的梅子所信售之錢為標準。詠梅佳句有“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梅以和靖為知己”,可以不恨矣。
和靖除愛梅外,還特別善養鶴。每當外出遊湖時,客人來了,家僮開籠放鶴,他望見鶴飛來,知道有客,就返棹回家。他與客人飲酒吟詩時,鶴起舞助興。由於林和靖愛梅若妻,視鶴如子,“梅妻鶴子”遂廣泛流傳,成為佳話。傳說林和靖死後,他養的鶴也在墓前悲鳴而死。林和靖隱居孤山,足跡不入城市者30餘年,從無一日不恬然自足,甘心淡泊。
米芾愛石
米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
米芾曾為書畫學博士,後來升遷至禮部外郎。他多次被人向主管打小報告,說他行為放浪,因而被罷了官。米芾喜歡石頭,他放著好地方的官不做,主動要求去漣水當小官,因這地方靠近安徽靈璧。他收藏了不少靈壁石,每塊都題其名目,經常把玩,終日不出。楊次公按察使,管一路司法和官吏考核,視察到漣水時,對米芾嚴肅地說:“朝廷將千里郡的地方交給你,你怎么能終日玩弄石頭?”米芾從左袖中取出一靈壁石,嵌空玲瓏,峰巒洞穴俱全,色極清潤,在手中翻轉拋接給楊察使看:“這石頭怎么樣?”楊不看。米芾將石納入袖中,又取出一塊石頭,疊峰層巒,奇巧得很,楊仍不看。米芾又納入袖中,最後取出一石,極盡天劃神鏤之巧,看著楊說:“這種奇石,怎么能不愛?”楊忽然開口道:“並非只有你愛,我也很喜歡它。”他即從米芾手中搶過此奇石,徑直登車離去,米芾逃過考核一劫。
蘇東坡愛硯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十分愛硯,藏硯也多。他用過的“壁水硯”是以端溪下岩硯石刻制的,因下岩硯石開採十分困難,他對採石工的艱苦勞動很有感慨,又覺得這塊端硯堅實而細潤,透水性極弱,質地優良,為硯中珍品,便在硯背題了硯銘:“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一噓而液,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另一方硯銘為;“其色溫潤,其制古樸,何以致之,石渠秘閣,永宜寶之,書香是托。”對此端硯備加讚揚。
蘇東坡的第一方石硯為12歲時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閒地上掘土洞玩耍,發現一塊淡綠石頭煞是可愛,有閃閃銀“星”,溫潤凝瑩,試以研墨,極好。其父蘇洵也覺好奇,認為此石“是天硯也”,於是鑿磨了硯池,交代兒子好好愛護。此後,蘇東坡收藏許多硯台,但始終對此硯關愛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