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愛梅瓶是元代的文物,高37.6厘米,口徑6.2厘米,底徑13厘米。小口外撇,短頸豐肩,胎白體重,施白釉,上繪青花紋飾,在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為主體紋飾,有四個菱形開光,內繪“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梅、鶴,人物形象生動,下層為一圈變體仰覆蓮紋,三層紋飾以忍冬和錦帶紋相隔。整體紋飾層次分明,繁而不亂,為進口青料,故色彩青翠艷麗。
基本介紹
簡況,寓意,價值,外展,相關,青花,元青花,梅瓶,
簡況
寓意
腹部所繪“四愛圖”,故事取材高雅,即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喜愛蘭花,蘭花為傳統寓言紋飾,古人以幽谷蘭花喻隱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酷愛蓮花,蓮花紋飾以象徵身居高位、廉潔奉公,運用蓮與廉同音,意蘊“一品清廉”之意;人稱“梅妻鶴子”的北宋著名詩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愛梅花的高雅和白鶴的飄逸;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深愛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嚮往美好的田園生活。
價值
該青花陪襯的景物結合主題,4組畫面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艷,可謂元代青花瓷中極其罕見的精品。在青花瓷器中,元代青花反映人物圖案的器物存世較為稀少,有如此精美的四愛人物圖案的元青花梅瓶更為罕見。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了解元代青花瓷製造工藝及人物圖案紋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梅瓶上所繪人物神形兼備,特徵分明,衣飾用筆瀟灑自然,主題紋飾與青花色澤交融一體。白釉泛青,色彩青翠欲滴,青花成色純正艷麗,反映了元青花的燒造水平。
武漢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器型豪放,胎體厚重,青料濃郁,所繪圖案構圖嚴謹,題材獨特,筆法工整,是元青花藝術中的集大成者,在我國青花瓷系列中顯得彌足珍貴。
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傳世珍品,代表了我國青花工藝在元代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鑑定為國寶級文物,已錄入《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可以稱得上是武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2005年7月英國倫敦舉辦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名為“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罐拍出了折合人民幣2.3億元的天價,與之相比,無論是器型、胎質、釉面、紋飾、畫藝、顏色等方面,這件“四愛圖”梅瓶都毫不遜色,其價值可想而知。
外展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展”上,武漢博物館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曾與來自全國26個省市、55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起,閃亮展出在中外遊客的面前。2009年3月,為配合首都博物館舉辦的《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再赴北京,成為這次匯集了國內外25家博物館藏頂級元青花瓷的展覽上的第一件展品,既為展覽增色不少,也展示了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深度魅力。
相關
青花
青花又名“白地青花瓷器”,別名“釉里青”、“白釉藍花”,屬於釉下彩瓷的一種。青花瓷指用鈷料在瓷胎上作畫,然後施以透明釉,經過1300℃的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鈷料經過高溫燒成後,呈現出藍色,所以被稱之為“青花”,是我國古代陶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之一。青花瓷最早出現於唐代,元代晚期漸趨成熟,明清時期成為我國瓷器生產的主流。
元青花
元代青花瓷以景德鎮窯為代表,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優雅精緻,與我國的傳統水墨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元青花質地優良,畫工細膩,題材眾多,花卉、走獸、戲劇故事、人物等皆躍然瓷上,漂亮悅目,其製作精美但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武漢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元末時期江西景德鎮窯燒造。
梅瓶
梅瓶基本造型為小口、豐肩、深腹的造型,十分獨特,因口小只能插上梅枝,故後人名曰“梅瓶”。關於“梅瓶”之名,主要來源於明末清初學者許之衡所撰《飲流齋說瓷》一書,其中有文寫道:“……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其實在宋元時期,這種瓶稱“經瓶”,為宋代朝廷定期開設的講經筵上盛酒的器皿,民間也有生產,目前發現的經瓶上,有的還書有“清沽美酒”、“醉鄉酒海”等字樣,說明此瓶在當時主要作為盛酒之用。有的上面還有蓋子,如覆杯,可能也兼作酒杯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