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航空隊從1941年開始尋求中島 Ki-49 “吞龍”轟炸機的後繼機型。軍方的要求是,新的轟炸機必須擁有不亞於戰鬥機的高速度和機動性。Ki-67的開發由三菱公司的(Ozawa Kyonosuke)工程師負責,盟軍在1944年10月於台灣附近首次遇到這種飛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式重型轟炸機
- 全機長:18.7米
- 翼展:22.50米
- 空重:8649公斤
簡述,各種改型,技術性能,基本數據,基本性能,武器裝備,
簡述
三菱 Ki-67 “飛龍”轟炸機是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戰期間所使用的一種雙引擎轟炸機。由於該機從日本皇紀2604年(1944年)開始進入現役,因此也被稱為“四式重型轟炸機”,而盟軍則稱其為“Peggy”。
日本陸軍航空隊從1941年開始尋求中島 Ki-49吞龍轟炸機的後繼機型。軍方的要求是,新的轟炸機必須擁有不亞於戰鬥機的高速度和機動性。Ki-67的開發由三菱公司的(Ozawa Kyonosuke)工程師負責,盟軍在1944年10月於台灣附近首次遇到這種飛機。
Ki-67具備了日本飛機缺乏的自封油箱和裝甲。這些特徵再加上兩台1900馬力的18缸星型空冷發動機使得“飛龍”成了太平洋戰場上最不容易被擊落的日本轟炸機。得益於發動機的強勁馬力,“飛龍”可以在彈艙內攜帶2359磅的炸彈。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設計思路的不同,最然被稱為重型轟炸機,但該機的載彈量甚至不如美國的中型轟炸機(B-25可以攜帶6000磅炸彈,B-26則是4000磅,就連被視作攻擊機的A-20也能夠掛載2000磅炸彈)。除了擁有極好的抗打擊能力外,Ki-67能夠在高速俯衝(速度接近400英里/小時)中仍然保留極好的操縱性,持續爬升能力也出類拔萃,更不用說那“不亞於戰鬥機”的機動性了。無論是盤旋角速度,最小盤旋半徑和低速下的盤旋性能等決定飛機機動性的硬指標都超過了一般的雙發飛機。實際上,由於該機的機動性能是如此出眾,日本人甚至在其基礎上開發出了Ki-109 “靖國”雙引擎重型截擊機。在二戰的最後階段,日本帝國海軍同樣決定在該機的基礎上開發出裝備雷達的Q2M1 “大洋”反潛飛機以對抗十分活躍的美國潛艇部隊。
“飛龍”背部的旋轉炮塔內安裝了一門20毫米機炮,加上機頭一挺12.7毫米機槍,腰部兩側各一挺12.7毫米機槍,以及機尾的兩挺12.7毫米機槍,使得該機擁有很強的防禦火力。尤其是背部的20毫米炮,,美國方面直到引進B-29後才開始在轟炸機上使用這一口徑的自衛武器。
除了可以用來進行水平轟炸外,Ki-67還可以在機身下掛載一枚800公斤魚雷對敵艦實施魚雷攻擊。當美國第三艦隊開始對台灣和琉球群島發起攻擊時,Ki-67作為日均最犀利的反擊武器之一第一次出現在盟軍眼中。其後,“飛龍”又陸續出現在沖繩,中國大陸,並準備作為日軍義烈空降部隊的一部分,參與攻擊塞班,提尼安和關島上駐有B-29的機場。為了執行這種任務,日本對Ki-67 I型飛機做了特別的改造,包括在機身下按照三十度傾斜角安裝了三門由飛行員遙控發射的20毫米火炮,並在飛機尾部安裝了一門20毫米火炮,機身兩側和背部的炮塔內換成了13.2毫米機槍,並在機身內加裝了更多的燃料。儘管這樣,由於飛往美軍機場的路途遙遠,義號作戰仍可以說是一種有去無回的自殺性任務。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日軍還在Ki-67的基礎上發展了專用的特攻型用於參加神風特工。(資料來源於原富岳特攻部隊成員Lt. Sgt. Seiji Moriyama,據說他曾目擊到將Ki-67掛上兩枚800公斤炸彈轉換成 Ki-67 改 特攻飛機參與沖繩作戰)
到戰爭結束時為止,日本共生產了767架“飛龍”,但也有資料稱,包括Ki-67改和特攻型在內只生產了698架而已。
各種改型
Ki-67 I 原型機: 共生產十九架,用於測試各種不同的武器配置方案
Ki-67 I “飛龍”陸軍四式重爆一型: 主要的生產型號,三菱重工生產587架,川崎重工生產97架,立川陸軍兵工廠生產1架。其中420架經改裝後用於對美國艦隊的魚雷攻擊
Ki-67 I型: 裝有三菱Ha-104 Ru 引擎的實驗型號,共生產三架
Ki-67 I “Go-IA”:在機身下掛載“Go IA”型無線電制導炸彈的實驗型號,只生產了一架
Ki-67 改 (也被稱為“To-Go”或 “Tai-atari”)型特攻飛機: Ki-67 I 專用於特攻任務的改進型,機上沒有武裝,取消了炮塔,但在機身內可以掛載2枚800公斤炸彈或2900公斤炸藥
Ki-67 “櫻花彈”: 另一種特攻飛機,在駕駛艙後方的機身內安裝一枚6393磅重的鋁熱劑炸彈。炸彈的形狀確保了衝擊波可以傳遞到爆炸地點前方一英里處,殺傷半徑984英尺。該機主要被用來攻擊地面上的裝甲部隊,共生產兩架。
Ki-67 對地攻擊機:在機腹以三十度傾斜角安裝三門可遙控射擊的20毫米機炮的專用攻擊機型號。除了機尾部的20毫米火炮外,機身兩側和背部的炮塔內換成了13.2毫米機槍,並在機身內加裝了更多的燃料,計畫用於參加攻擊美軍B-29基地的“義號作戰”,僅停留在紙面上
Ki-67 II 原型機: Ki-67 I的改進型,裝有兩台2400匹馬力的三菱 Ha-214引擎,共生產兩架
"Yasakuni":Ki-67 I的海軍專用魚雷攻擊型,主要從陸軍的Ki-67 I 型改裝而來。
Ki-109 夜間戰鬥機原型:由Ki-67 I 修改而來的夜間戰鬥機。計畫以兩架飛機組成基本作戰單位在夜間攔截美國轟炸機。其中一架飛機(Ki-109a)裝有雷達或探照燈和無線電收發裝置,主要用於探測目標,而編隊內的另一架(Ki-109b)則帶有重武裝,負責在僚機的指引下摧毀目標。該計畫僅僅停留在紙面上,並沒有製造出原型機
Ki-109 晝間戰鬥機原型: 由Ki-67 I 修改而來的晝間戰鬥機原型。該機在機頭安裝有一門88式75毫米重型火炮,但防禦武器則減少到機尾的一挺Ho-103 12.7毫米機槍。該機的動力為兩台1900馬力的三菱 Ha-104 或帶有渦輪增壓裝置的 Ha-104 Ru 引擎,共生產兩架
Ki-109 晝間重型戰鬥機:Ki-109的生產型,也稱“靖國”。除了尾部的機槍外取消了其他自衛武器,也沒有炸彈艙。三菱重工共生產了22架這一型號的飛機。
Q2M1 “大洋”:Ki-67 I的海軍型,計畫用於反潛作戰。該機安裝有3式1型磁探儀,三式甲-6型雷達和其它電子探測裝備,動力為兩台1850匹馬力的三菱“火星”25 乙型發動機以及六葉螺旋槳,可掛載魚雷或深水炸彈。該項目同樣僅停留在紙面上
技術性能
(Ki-67-Ib)
Template:Aero-table
基本數據
乘員: 6到8人
全機長: 18.7 米(61 英尺 4 英寸)
翼展: 22.50 米(73 英尺 9 英寸)
全機高: 7.70 米(25 英尺 3 英寸)
翼面積: 66 平方米(709 平方英尺)
空重: 8649 公斤 (19,068 磅)
載重: (N/A)
滿載起飛重量:13765 公斤 (30,347 磅)
動力: 2x 三菱 Ha-104(四式重爆)18缸星型發動機,每一台發動機的功率為1417千瓦(1900馬力)
基本性能
最大平飛速度: 537 公里/小時 (334 英里/小時)
升限: 9470 米 (31,070 英尺)
爬升率: 450 米/分鐘 (1476 英尺/分鐘)
武器裝備
背部炮塔內一門 20 毫米Ho-5機炮
5x 12.7 毫米 一式機槍,包括機頭一挺,機尾兩挺,機身兩側各一挺
炸彈艙內可攜帶2,359磅炸彈,特攻型可攜帶6000磅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