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地理位置為東徑103°14ˊ~103°24ˊ、北緯28°25ˊ~28°44′之間。該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國批准成立,以保護大熊貓、羚牛、珙桐、水青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0164公頃
  • 景點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1994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保護目標,性質,類型,對象,保護價值,功能區劃,交通條件,

歷史沿革

四川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1994年7月,原林業部確認該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6年馬邊彝族自治縣機構編制委員會馬確定該保護區機構為副科級事業單位,人員編制15名,事業經費由縣財政撥付。
1997年保護區管理機構升級為正科級,屬馬邊縣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2000年11月完成保護區總體規劃,2001年元月6日國家林業局予以批准。
2007年10月完成《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修編)》、《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調整綜合論證報告》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調整申報書》.
2009年6月2日,國家林業局批准同意保護區功能區調整。

地理環境

位置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地理位置為東徑103°14ˊ~103°24ˊ、北緯28°25ˊ~28°44′之間。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質地貌

保護區地質構造屬馬邊西部地區揚子準地台西緣,康滇地軸北段,涼山褶皺帶,呈南北縱向平列,構成橫斷山系的一部分。斷裂構造發育,河流切割深,地形起伏大。其中,南部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11組灰岩、石英砂岩和矽質白雲岩等;北部有志留系、二迭系玄武岩和三迭系各組的砂岩、石灰岩、石英質頁岩、白雲岩等。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保護區屬山地地貌,為全國地勢的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峰巒重疊,嶺谷相間,山高路險。黃茅埂是大小涼山的分界線,其主峰大風頂海拔4042m。按地貌類型,可分為二個地貌區:一是中山區,即海拔1200m~3500m的地區,山體高大,溝深谷狹,石灰岩分布較多,在流水作用下,岩溶地形發育,溶洞奇特;二是亞高山區, 海拔3500m~4042m,這裡冷凍時間長,主要分布有亞高山草甸土。

氣候

保護區由於地勢相差高度大,立體氣候明顯,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涼,四季分明。保護區為深切割的中高山地,地勢由中部向東西兩側傾斜,由於本地區處迎風坡向,阻擋了東南季風的運行,強大的東南季風與北方的冷空氣在此交匯,形成地形雨、熱帶雷雨、氣旋雨,雨量充沛,為“華西雨屏”、“天漏”的組成之一。
保護區雨日多達240d左右,年降水量1800~2000mm。冬季雨少,1月份最少為平均6.1mm。夏季雨量最多,占全年的62%,其中:8月份最多,平均為275.3mm,最多達486.1mm。入秋後雨量迅速減少,但雨日多,因此,形成冬乾春旱、夏洪秋澇的降水特徵。降水強度:1d最大雨量205.2mm,3d最大雨量225.0mm;1h最大雨量67.6mm。年降雨量≥1000mm的保證率為75%,≥900mm保證率為85%。4~8月≥600保證率為86%。
保護區多年平均日照為960.8h,僅為可照時數的22%,比同緯度的華東地區偏少50%,是全國低值區之一。一年之內,月季變化也十分明顯,夏季日照時間較長,秋冬較少。

水文

保護區內主要河流有大院子河和挖黑河,是岷江流域馬邊河的發源地之一,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補給。其特點是: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沛,水能蘊藏豐富,河水清澈,具有較大的水電開發潛力。
大院子河:又名高卓營河,源於大風頂主峰摩羅喔覺西南側,向西南流經覺都至麻咪澤,急轉向北,經永紅、鐵覺、高卓營、白家彎、煙峰,至蘇壩鄉河口注入馬邊河。長47km,集雨面積564km,年徑流量6.49×108m。主要支流有洛依突比、覽郭界依孜曲、馬洛口依達、螞蟥溝、羅城依達、白家彎河等。
挖黑河:又名瓦侯河,源於美姑縣北端的依子埡口南側,約53km,集雨面積488km,年徑流量6.16×108m。主要支流有挖皆哈羅、挖黑南河、阿基爾祖等。

土壤

受複雜的地形、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使土壤類型形成明顯的垂直分布:
山地黃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下,成土母質多為沙頁岩、玄武岩、黃色粘土岩風化物,黃化為其特徵。多數具粘酸瘦性質,尤缺磷,但水熱成分較穩定。
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200m,母岩多為各種沙岩、石灰岩、玄武岩、泥岩等,母質為坡殘積。質地粘,有膠膜澱積,pH值為5。表層淡紫色,覆著棕色、暗棕色膠膜或鐵錳結核,心土層棕色,粘粒聚集多,有的形成粘盤。
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400m,母岩為灰岩、沙頁岩,母質為殘坡積。質地輕壤,其典型剖面表上呈黑棕色,心土鮮棕色。pH值為6.8,近中性。
暗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3000m,母岩為灰岩、沙岩、玄武岩等,母質為坡殘積。土體表層為黑棕夾灰白色,發育層次不明顯,質地輕礫質土壤,酸性土。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600m,母質多為坡殘積物,呈灰白色,厚250px左右,片狀結構,心土呈暗棕黃色,有明顯的腐質澱積。pH值4.1~5,酸性土,質地輕礫質中壤。
亞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母質為坡殘積,厚度大於1500px。草皮層厚250px左右,含有機質7~15%,C/N比大於10,pH值5.4~5.8,呈酸性。質地輕礫質中一重壤。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保護區木本植物有160種,其中喬木有109種,頂極植被為常綠闊葉林。植被尚保持近原始狀態,覆被率高,林區面積占總面積的近83%。植被垂直分異明顯:
(1)海拔20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帶,以樟科為主,殼斗科次之,常見的潤楠、油樟、木姜子、峨眉栲、木荷等;
(2)海拔2000~2400米之間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樹種以包石櫟、曼青岡為主,落葉樹種有槭、樺、珙桐等;
(3)海拔2400~2800米之間為針闊葉混交林,組成樹種為雲南鐵杉、油麥吊杉、槭、樺、椴以及紅豆杉、三尖杉、楓楊、水青樹等;
(4)海拔2800~3700米之間為亞高山針葉林帶,優勢樹種為冷杉;
(5)海拔370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草甸。
藥用植物:保護區是藥用植物寶庫,據調查,共有174科、405屬、1619種,其中天麻、黃連、硃砂蓮、吳芋、杜仲、黃柏、木瓜、厚朴、烏梅等量大質優,為主要外銷藥材。
工業用植物:包括木材資源、纖維植物、鞣料植物、香料用油脂植物、染料植物、經濟昆蟲寄生植物等。
食用植物:包括澱粉植物、蔬菜植物、食用油脂植物、維生素植物、菌類植物、飲料植物、香料植物、蜜源植物等。
野生觀賞植物:保護區內觀賞植物豐富,其中以杜鵑花屬、蘭花屬等分布最廣、品種最多。據調查,保護區內有30多個蘭花品種,其中最名貴的有春劍素蘭、墨蘭、秋素蘭、牙黃素蘭、大紅硃砂蘭等。保護區內的杜鵑花約50多種,從春到秋,從河谷到山頂,各種杜鵑依次爭艷,把保護區的山山嶺嶺打扮成花的世界。
竹類資源:區內竹類資源豐富,種類多,面積大。主要有剛竹、水竹、大節竹、方竹、玉山竹、大箭竹、冷箭竹、筇竹、箬竹等。竹林分布範圍為海拔1300~3700米的廣大區域,其覆蓋度一般多達80%以上。竹類種群結構的多樣性給大熊貓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保護區國家級保護植物一級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有水青樹木瓜紅銀杏杜仲篦子三尖杉等;三級有領春木銀鵲樹楠木麥吊雲杉筇竹厚朴大王杜鵑延齡草天麻等。

動物資源

保護區陸生脊椎動物有261種,其中獸類58種、鳥類186種、爬行類10種、兩棲類7種、魚類7種。動物區系特點是:
(1)起源古老,保護區是冰川時期的生物“避難所”,大熊貓等動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2)動物成分複雜,高山多北方成分,低谷多南方成分,地理分布上的過渡性現象突出;
(3)特有種類多達30多種,如獸類中的大熊貓、鳥類中的四川山鷓鴣、爬行類中的康定滑蜥和美姑脊蛇、兩棲類中的大涼疣螈和寶興樹蛙、魚類中的齊口裂腹魚和唇跳等。
保護區內野生動物,以橫斷山脈——喜馬拉雅物種為主,代表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其中大熊貓大約30~40隻,占小涼山山系大熊貓野生種群的三分之二,主要棲息在皆日依莫、依惹、捏史覺、馬依補希溝北面支溝、郭色拉打、戈皆拉打、日別依皆等溝系的有林地區域。此外,保護區內還有四川山鷓鴣、小熊貓、血雉、紅腹角雉等許多珍稀保護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有大熊貓、扭角羚、雲豹、豹、綠尾虹雉、灰腹角雉、四川山鷓鴣等;二級保護動物38種,有獼猴、短尾猴、小熊貓、金貓、岩羊、斑羚、水鹿、林麝、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白鷳、大鯢等。
綠尾虹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雞形目、雉科。體長76~81厘米。雄鳥頭頂具向後聳起的冠羽,呈綠色且有藍紫色金屬反光;後頸、頸側及上背呈金屬紅銅色;腰後部及尾大部分呈金屬綠色;下體純黑。雌體色較暗,下背白色,尾羽具灰棕色和暗褐色橫斑。
綠尾虹雉棲息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叢或裸岩,通常一雄一雌活動。清晨或黃昏出來覓食,主食植物嫩葉、嫩莖,尤喜食貝母的球莖。4~5月進入繁殖期,每窩產3~5枚卵,孵化期為25~26天。綠尾虹雉為留鳥。
灰腹角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雞形目、雉科。體長約60厘米。頭部黑色,具有橙紅及黑色羽冠;頸部紅色,上體餘部滿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狀斑;腹部菸灰色。翅短圓,雄鳥兩眼上方各具有一個肉質的角狀突。臉及喉部裸皮黃色,喉皮緣淡藍。
灰腹角雉棲息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常見於森林中的灌木叢中,為留鳥。
小熊貓——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食肉目、熊科,又名金狗。外形肥壯似家貓,但較貓肥大;體長40~63厘米,尾長為體長的一半以上。頭部短寬,吻部突出,圓臉,頰有白斑,耳大直立向前,身被紅褐色長毛,四肢短粗為黑褐色;尾長而粗並雜有環紋。
小熊貓生活在2000米左右的高山叢林中,以河谷、盆地附近的起伏地帶為棲息地。早晚外出覓食,白天隱匿於石洞或樹洞中休息,多三五成群活動。喜食冷箭竹及大箭竹葉及嫩枝,也吃樹葉、果實及小動物。早春3~4月發情,5~7月產仔,妊娠117~122天,每胎產2~3仔,一年後即發育成熟。
兩棲爬行動物調查
2005年7月中旬至下旬對四川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的兩棲爬行動物進行了調查。該次調查共採得兩棲爬行動物標本17種,隸屬於9科3目。結合文獻資料,該保護區現已知有兩棲爬行動物27種(亞種,隸屬於12科4目。其中,兩棲動物13種(亞種),隸屬於7科2目;爬行動物14種(亞種),隸屬於5科2目。該保護區物種組成較豐富,沒有古北界的成分,特有種所占比例較高。馬邊縣新紀錄9種,大鯢已被收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大涼疣螈和脆蛇蜥已被收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大鯢和大涼疣螈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該保護區和四川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的兩棲爬行動物Sorenson指數為36.7%。

保護目標

性質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境為主,全面保護其它瀕危珍稀物種及其棲息地和森林生態系統,是集物種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對外交流與合作、科普宣傳、水源涵養、生態旅遊、持續利用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類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14529-93)、《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的規定,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對象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牛、珙桐、水青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1)保護大熊貓涼山山系種群及其棲息地
(2)保護川金絲猴羚牛藏酋猴等其他國家I、II級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
(3)保護珙桐、連香樹、水青樹等國家I、II級保護植物
(4)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

保護價值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存環境為主,全面保護其它瀕危珍稀物種及其棲息地和森林生態系統,是集物種與生態保護、水源涵養、科普宣傳、科學研究、對外交流與合作、生態旅遊、持續利用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植被垂直帶譜明顯,完整保存了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至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等多個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從海拔1800~2500m廣泛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為建群種的林分,重點保護植物種類繁多。同時,本區內還具有氣候、土壤的完整垂直帶譜。保護區的野生植物系統充分體現了該保護區保護對象的多樣性、典型性、整體性。
保護區的森林面積大、覆蓋率高,加之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其成為川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發揮著巨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如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等。特別是保護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的功能,對保護岷江的水質和流量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護區及周邊地區溝壑縱橫,水流量大,落差大,利用豐富的水能資源建立小電站,既可解決保護區自身用電需要,增加經濟收入,也可滿足周邊居民生產、生活用電,緩解當地居民對保護區及周邊地區森林資源的破壞。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的重要自然保護區之一,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保護區在動物地理區繫上屬東洋界過渡地帶,該區域內的大熊貓位於整個大熊貓現代自然分布區狹長條狀弧形帶的尾端,現有野生大熊貓占整個涼山山系大熊貓總數的2/3,並與相鄰的美姑、峨邊、雷波等地形成獨立的涼山大熊貓野生種群,既是野生大熊貓生存繁衍的重要地帶,又具有與邛崍山系和岷山山系不同的特徵,成為大熊貓野生種群和遺傳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
該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有利於大熊貓、羚牛等珍稀瀕危物種以及中亞熱帶山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護,而且對於研究保護區內氣候、土壤、動植物區系的發生和演化,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演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功能區劃

根據有利於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保護對象創造良好的生存、棲息環境。有利於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生境的保護管理和持續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保護區的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有利於保護和科研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便於科研活動的開展和對外交流合作的原則對保護區進行功能區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十八條“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以及“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劃定一定面積的外圍保護帶。”等規定作為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的主要依據。同時,結合保護區自然地理特徵、生態環境條件、生物物種、植被類型組合的地域分異和利用現狀等因素進行功能區的劃分。
功能區劃分:
(1)核心區是保護區內保存最完好的各種原生性生態系統及大熊貓等珍稀瀕危動植物集中分布地,棲息環境條件好,區內無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其範圍包括了保護區的大部分原始林區。
核心區面積2011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6.7 %。
核心區是保護區的最重要區域,主要任務是保持其生態系統不受人為干擾,在自然狀態下進行更新和繁殖,保持其物種多樣性,成為所在地區的一個遺傳基因庫。
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如確因科研需進入核心區時,應事先向保護區管理處提出申請,並經省級以上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在核心區從事相關科學研究工作。
(2)緩衝區 位於核心區外圍,對核心區起保護與緩衝作用,擴大和延伸被保護物種生存和活動的區域。緩衝區由保護區內部分原生性生態系統、次生生態系統組成。緩衝區內可以進行某些試驗性或生產性的科學研究,但需事先向保護區管理處提出申請,經主管部門批准方可。緩衝區內禁止狩獵、經營性採伐和旅遊活動。
緩衝區面積5180公頃,包括保護區內大部分採伐跡地,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7.2 %。
(3)實驗區 實驗區位於緩衝區外圍,由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態系統及人工生態系統(包括荒山荒地)組成,是人為活動相對頻繁的區域,區內可以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進行植物引種、栽培和動物飼養、馴化等科學試驗,開展生態旅遊、發展多種經營。
實驗區面積4874公頃,包括高山牧場以及生態旅遊活動區域,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6.1%。
(4)外圍保護帶 保護區周邊地區森林面積大,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與保護區相鄰的覺羅豁林場、中山林場均為原始林區,面積12179公頃,其中森林面積9526公頃,森林覆蓋率80.5%,活立木蓄積量達150多萬立方米;該區域已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
保護區周圍的永紅、高卓營、白家灣、煙峰、沙腔、梅子壩等鄉亦有大面積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森林面積7348公頃,活立木蓄積約57萬立方米。
由於保護區周邊地區茂密的森林、特殊的環境,使其成為與保護區同等重要的大熊貓等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為了加強對該區域的大熊貓及其棲息環境的保護,形成完整的保護區域,規劃將該區域劃為外圍保護帶,北至馬邊河,東到高卓營河,外圍保護帶面積共29700公頃,其中國有林場面積12179公頃。

交通條件

馬邊—樂山市為二級瀝青路面,馬邊—宜賓市新市鎮為礫石路面,馬邊—涼山州美姑縣為礫石路面,交通較為便利。保護區有林區簡易公路三條:白家灣保護站—暴風坪—進入保護區內—覺羅豁林場施業區,全長約25km;永紅保護站—中山—保護區界,全長約7㎞;永紅保護站—麥子坪—保護區界,全長約5㎞。保護區外圍保護帶有縣級公路二條,一條由馬邊縣城—河口—沙匡鄉—瓦侯庫鄉—馬邊與美姑交界處,全長45km;另一條由馬邊縣城—河口—煙峰鄉—白家灣鄉—高卓營鄉—鐵覺鄉—永紅鄉,全長50km。基本能滿足自駕車旅遊的需要。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
截至2013年,保護區內有林區簡易公路1條,即白家灣保護站—暴風坪—進入保護區內—原覺羅豁林場施業區,全長約25km,因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多年未維修,多處滑坡或被沖毀,已不能滿足車輛行駛需求。保護區外圍保護帶鄉村公路主要2條,即馬邊縣城—河口—沙腔鄉—瓦侯庫—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與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交界處,全長45km,河口—沙腔鄉—瓦侯庫—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與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交界處為碎石面;另一條由馬邊縣城—河口—煙峰鄉—白家灣—高卓營鄉—鐵覺—永紅鄉,全長50km,為水泥路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