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劍閣縣、綿陽市梓潼縣
- 氣候: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級別:省級
- 區域面積:27155公頃
- 類型:野生植物類型
- 保護對象:古柏及其生存環境
- 批准時間:2002年3月
- 批准文號:川府函[2002]50號文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管理措施,開發利用,
歷史沿革
根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歷史上曾有較大規模的整治驛道交通和培育、補植、移栽行道柏的有以下8次:
1、公元前221—210年,秦始皇修宮殿,大伐蜀中之木,“蜀山兀,阿房出”,百姓怨聲載道,秦始皇為平息民怨,詔令蜀中百姓,道旁植樹以補其損,故稱“皇柏”。
2、東漢後期,三國鼎立,蜀將張飛鎮守巴西(今閬中),軍政羽書繁多,為了不誤羽書傳遞,張飛在任太守期間(公元214—221年)率領軍士建修驛道、補植柏樹,故稱“張飛柏”。
3、東晉時期(公元317—322年),劍閣縣人民曾在驛道兩旁補植松柏(風脈樹),尚書郎郭璞為此寫了《種松記》刻於石碑,故稱“晉柏”。
4、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唐玄宗幸蜀詔令蜀中百姓,蜀道兩旁植樹。
5、宋仁宗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詔令“入蜀道路,自鳳州至利州,劍門驛道,委縣令佐提舉沿官道兩旁,栽植地土所宜林木”。
6、宋寧宗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武功縣(今劍閣縣武連鎮),縣令何琰,在此治路種松,並於慶元丁已年公元1197年刻碑記文,名曰:種松碑。
7、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詔令地方官開鑿驛道,補植柏樹。
8、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劍州知州李璧倡導以石砌路、兩旁植樹10萬株,人稱“李公柏”。
為切實保護驛道古柏,建國後至1998年,劍閣縣林業部門曾對驛道兩旁古柏2千餘株扎砌條石保坎壘土,連年防治病蟲,並進行過五次清點,兩次編號掛牌,兩次測定年齡,兩次估測材積。為考證驛道古柏形成歷史,為縣人大、政府決策古柏保護措施,為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2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2]50號文)批准成立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1年10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調整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和範圍。調整後,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27155公頃,其中核心區278公頃,緩衝區476公頃,實驗區26401公頃。其範圍包括:古驛道北線昭化古城至大朝鄉高廟村界碑梁沿線左右各500米範圍;古驛道北線劍閣段、西線劍閣普安鎮至梓潼縣境段、南線劍閣普安鎮至劍閣縣塗山鄉厚子鋪段兩側各400米範圍以及劍門關林場等國有林地;古驛道西線梓潼境內東至建興、馬鳴鄉,南至觀義、東石、文昌鄉(鎮),西至宏仁、三泉鄉,北至小埡鄉、許州鎮的範圍。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5°04′—105°49′、北緯31°31′—32°20′之間。
2013年8月,四川省林業廳(川府函[2013]845號文)批覆保護區總面積27155公頃,其中昭化區境內面積為400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4.7%;劍閣縣境內面積15772.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8.1%;梓潼縣境內面積7383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7.2%。
地理環境
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5°04ˊ~105°49ˊ、北緯31°31ˊ~32°20ˊ之間。
區域範圍
2011年10月21日,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和範圍調整後,保護區面積為27155公頃,其中核心區278公頃,緩衝區476公頃,實驗區26401公頃。其範圍包括:古驛道北線昭化古城至大朝鄉高廟村界碑梁沿線左右各500米範圍;古驛道北線劍閣段、西線劍閣普安鎮至梓潼縣境段、南線劍閣普安鎮至劍閣縣塗山鄉厚子鋪段兩側各400米範圍以及劍門關林場等國有林地;古驛道西線梓潼境內東至建興、馬鳴鄉,南至觀義、東石、文昌鄉(鎮),西至宏仁、三泉鄉,北至小埡鄉、許州鎮的範圍。
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行政區劃位於廣元市昭化區、劍閣縣和綿陽市梓潼縣。2013年8月由四川省林業廳批覆保護區總面積27155公頃(川府函[2013]845號文),其中昭化區境內面積為400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4.7%;劍閣縣境內面積15772.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8.1%;梓潼縣境內面積7383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7.2%。
劍閣段範圍圖暫無 |
保護目標
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古柏及其生存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
管理措施
截至2013年,廣元市林業和園林局實施瀕臨死亡古柏的搶救性保護項目,重點針對劍門關移民安置點砌石壘土對古柏生長造成的影響,改善古柏的基本生存環境;開展翠雲廊基礎信息核查,全面掌握保護區的現狀和完善基礎信息資料;將自然保護區管護職能和工作人員劃歸所在鄉鎮林業工作站,整合管護力量,提升管理水平,確保自然區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啟動自然保護區建設標準化、管理信息化、經營規範化、社區現代化建設,在抓好自然保護區標準化建設的同時,對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完成勘邊定界,落實管護人員,簽訂管護契約,明確了古柏管護責任;擬定了《劍閣縣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試行)》,實現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有機結合。
截至2014年5月,劍閣縣成立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全縣古柏進行保護。“三百里程十萬樹”的翠雲廊現存古柏7920株,國有零星古柏3200株。對古柏進行了砌石壘土、安裝避雷針和實行掛牌保護措施,每年投入60萬元用於古柏病蟲害防治。
2014年8月,劍閣縣人民政府出台了《劍閣縣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分總則、保護管理、保護利用、保障措施、責任追究、附則共六章三十二條,明確了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範圍、保護機構、保護措施、獎懲機制。保護區實行縣鄉(鎮)兩級政府負責制,由林業部門及其專門機構代縣人民政府主管。劍閣縣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是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對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實施行政管理,負責解決有關行政事務。
開發利用
翠雲廊景點位於劍門關鎮青樹村與漢陽鎮交界處的大柏樹彎,是古蜀道的一段,也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的一段。翠雲廊古稱劍州路柏,民間又稱“皇柏”, 以翠雲廊風景區、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劍門關風景區為主體部分建成了劍門關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