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

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是在中共四川省委發出“振興川劇”的號召後成立的第一個以川劇藝術為研究對象、隸屬於省社科聯、由省文化廳主管、掛靠在省川劇藝術研究院的民眾學術團體,成立於1984年4月,迄今,已隨著振興川劇的潮起潮落度過了二十多個不平凡的歲月。川劇作為巴蜀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一直牽動著不少熱衷於民族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關切的目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
  • 地區:四川省
  • 成立時間:1984年4月
  • 隸屬於:省社科聯、由省文化廳主管
川劇介紹,發展歷程,

川劇介紹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是在中共四川省委發出“振興川劇”的號召後成立的第一個以川劇藝術為研究對象、隸屬於省社科聯、由省文化廳主管、掛靠在省川劇藝術研究院的民眾學術團體,成立於1984年4月,迄今,已隨著振興川劇的潮起潮落度過了二十多個不平凡的歲月。
川劇作為巴蜀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一直牽動著不少熱衷於民族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關切的目光。上世紀80年代之初在巴蜀大地興起的振興川劇大潮,進而激發起大批熱愛川劇的有識之士投身於川劇研究的巨大熱情。而川劇改革中遇到的種種憑藉傳統經驗難以解決的問題,也迫使川劇藝術的實踐者們不得不重視自身理論素養的提高。在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中應運而生的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恰好為眾多有志於川劇研究的人們開闢了一條聯繫的渠道,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台,自然受到參與和關心川劇振興的各方人士的熱情關注和廣泛支持。二十多年以來,學會工作在省社科聯的指導、主管部門的重視、掛靠單位的支持、有關方面的協作和全體會員的努力下搞得有聲有色,無論是團結川劇隊伍、培養理論人才,或者是開展學術交流、推進藝術改革,都取得了驕人業績。

發展歷程

學會成立以後,根據川劇發展對理論建設的根本要求,結合各時期川劇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和研究演出活動,如川劇基礎理論、川劇流派藝術、振興川劇與現代戲的創作、振興川劇與實施精品戰略、川劇與時代、川劇與觀眾、川劇與市場、川劇與人才以及川劇《情探》研究演出、“舊戲新探”研究演出、丑角藝術研究演出、音樂改革研究演出等,對認識川劇的文化座標和發展方向、把握川劇的藝術特徵和演進規律,實施振興川劇發展戰略,貫徹振興川劇“八字方針”,以及催化川劇界的理論意識,調整改革者的探索思路,激活實踐家的創作思維,提高鑑賞者的審美能力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研究演出活動如“舊戲新探”研究演出、丑角藝術研究演出等,其參與面之廣、僅次於全省的振興川劇調演,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學會先後與成都市文化局和省川劇藝術研究院聯辦的《川劇與觀眾》報,也一直受到廣大川劇從業者和愛好者的好評。
這些年學會工作的直接效果,則是通過上述充滿活力的學術探討、研究演出和創辦以“川劇信息薈萃、觀眾知心朋友”為宗旨的月報等活動,推出了一大批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研究成果。造就了一大批兼具實踐經驗和理論素養的研究人才。學會成立至今,在國家相關部委、全國劇協和省政府、社科聯舉辦的歷屆社科評獎中,由學會會員完成的參評成果,共獲政府二等獎5項、政府三等獎15項,曹禺戲劇獎評論獎1項,省社科聯優秀成果獎3項。不少有成就的川劇導演、演員如熊正堃、李笑非、夏庭光、何光表、曉艇、劉芸等,在學會舉辦的各種研究活動的影響下,不斷發表有分量的學術論文,有的且有專著問世,在川劇史上開一代新風,為省內外戲曲界所矚目。像唐永嘯、楊澤新這樣的中年演員,還逐步以寫作作為主業,10多年來筆耕不輟,成為川劇界有影響的理論家和評論家,唐永嘯的專著並獲得省政府三等獎,實屬不易。
由於學會開展的活動切合川劇發展的實際需要,而且收到了明顯的成效,因而不斷地激發起川劇從業者和愛好者巨大的參與熱情,學會的隊伍也日漸壯大。迄今,學會會員已由成立時的55人發展到近300人,下屬兩個專委會和六個團體會員,擁有包括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美、教育、研究、管理等各門類一大批有影響的專家和藝術家,具有較強的綜合藝術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權威性。這支隊伍的形成和發展,對於川劇的保護和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產生重要的影響。
學會工作能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無疑有一些寶貴的經驗值得總結。有些東西,如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結合、藝術研究與社會研究結合、歷史研究與現狀研究結合,針對每一階段的實際情況設定學會的研究課題,按照研究對象的生成特點探索學會的研究方法,以及倡導安於清貧、樂於奉獻的敬業精神,樹立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的良好會風等,對於實現學會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指導和借鑑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