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相書

四川相書

四川相書是清鹹豐時從長江下游傳入,後與四川方言結合獨具特色的傳統曲藝曲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成都、重慶等地。演出時撐一頂布帳子 ,藝人置身帳中,用口技和摺扇、銅鈴、蓮花落等道具模擬各種聲音,描繪環境,模擬人物對話,講述故事。一人扮演很多角色,觀眾則隔帳聆聽,如臨其境。常用諧音、語誤、吟詩、歇後語、打油詩等引人發笑,以幽默諷刺見長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相書
  • 分類:曲藝
  • 地區:四川省
  • 類型:相書
歷史淵源,表演形式,主要特點,現代藝人,大師代表,傳統節目,名詞解釋,

歷史淵源

四川相書由口技逐步發展而成,口技起源很早,宋代瓦肆已有演出。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等書多有記載。到明末清初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流傳最盛,“俗謂之隔壁戲,又曰肖聲,曰相聲,曰象聲”(《清稗類鈔》)。表演者摹仿飛禽走獸和市井叫賣的聲音,用以表現社會生活的複雜場面和眾多人物。其藝術精湛,同四川相書的表演藝術十分接近。相傳四川相書在清鹹豐、同治年間由外省傳人,後經幾代藝人苦心創造,並吸收了民間藝術和兄弟曲種的一些特點,豐富了內容,創作、改編了許多富有風趣的節目。加之對本地方言的恰當運用,遂使四川相書成為散發著地方鄉土氣息的獨特曲藝藝術。
四川相書四川相書

表演形式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曲藝,四川相書由一個演員在高約5尺、寬約2尺見方的布帳里,憑著一張口,藉助於簡單的道具(扇子、銅鈴、盆碗、木瓢等),描繪環境,陳述故事,表現人物的活動。觀眾看不見演員的動作,而是通過聽覺產生聯想,得到藝術享受。相書節目顯著的特色,是富於幽默諷刺的喜劇風格,常運用諧音、語誤、吟詩、作對、說諢話、作打油詩、用歇後語、開玩笑等等手法來取得喜劇效果,引人深思,回味無窮。它善於運用細小的生活片段,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相書內容有嘲笑剝削階級愚昧無知的,有歌頌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也有意趣橫生,聽後使人輕鬆愉快,心爽神怡的。相書是以說故事為主,飛禽走獸的肖聲加在正文之前,起著吸引聽眾、靜場的作用。
四川相書四川相書

主要特點

憑口技演出描繪故事情節和環境,雖只有一人表演,卻能同時扮出人物對話 (有時十幾人對話),叫,器物相擊等各種聲音。觀眾隔帳聆聽,如身臨其境。其表演節目頗為幽默,人稱 “滑稽相書、話中有話。”
四川相書四川相書
四川相書在陳述故事時,主要手段是運用生動、通俗、性格化的對白來塑造人物形象。同時,語言富於形象性,使聽眾如身臨其境。相書段子裡的人物,少則2人,多則10餘人,要使聽眾通過聲音分辨得出人物的性別、年齡和身份地位、性格特徵,乃至在故事進行中細微的思想情緒。演員運用、齒、口腔和鼻腔等部位,迅速地變換著不同的聲音造型,使聽眾進入特定的藝術境界。如果人物過多時,還要運用外省方言來彌補其不足。

現代藝人

二十世紀對四川相書藝術貢獻最大的藝人是曾炳昆(1900——1952),他創作的《霉登堂》,對20世紀40年代成都人民的苦難生活作了生動的描繪,為人民傾吐了哀怨。其弟子有劉玉清、曾小昆、羅俊林等人。其中羅俊林 (1920~1978) 較好地繼承了相書藝術。四川相書的傳統節目,在20世紀30年代有40餘段,由羅俊林保留下來的有25段,其中優秀節目有《騙總爺》、《寫對殺豬》、《霉登堂》等10餘段,1980年輯集出版。

大師代表

四川相書大師魯國華出生於1943年冬,上個世紀50年代初,北門城隍廟聚集了當時成都不少優秀的民間藝人。魯國華一有空,就溜去看熱鬧。其中最讓他痴迷的,就是羅俊林的相書。羅俊林是相書大師曾炳昆的徒弟,深得其真傳。1963年,經盲揚琴藝人肖必大介紹,他終於得以拜羅俊林為師。而曾炳昆的兒子曾小昆也繼承了父親衣缽。魯國華吸取羅俊林和曾小昆兩家之長,終於掌握了相書這門表演藝術的精髓尤其是他的仄音(女聲)清亮脆響,最為人稱道。後來,魯國華調入到成都市西城區曲藝隊,成了一名真正的相書人。
四川相書四川相書
從藝經歷
一種藝術一個小片區,一個藝人一個簡易的圍篷,包羅萬象;不遠處,賴湯圓,龍抄手……成片賣小吃的館子,美味飄香。城隍廟中吃的用的玩的看的,應有盡有,三教九流川流不息。這是成都民俗文化的搖籃。學藝經歷四川相書在老人幼年的‘站國’成長經歷中,最讓他痴迷的便是羅俊林的相書。1961年,國中畢業的他,因家庭再以無力承擔學費,放棄了高中學業,直接分配到成都市漁場作了一名養魚工。興趣可以產生理想與追求,對於一位有志者而言,是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擋自己前進的步伐的。1963年,經自己國中一位同學的父親盲揚琴藝人肖必大引薦,魯國華終於有機會第一次站在了自己心幕已久的相書名師羅俊林的面前。魯國華顫抖著說到:“你的相書,我都會一些了。”羅俊林面帶微笑“喔”了一聲,鼓勵道:“你說來我聽聽。”魯國華神情緊張表演了幾個羅俊林的經典段了,羅聽後放聲大笑:“和我差別不大了。好,我收下你個徒弟。”不久,魯國華又拜相書名師曾炳昆的兒子曾小昆為師,他吸取了羅俊林和曾小昆兩家之長,終於掌握了相書這門表演藝術的精髓。尤其是他的仄音(女聲)清亮脆響,最為人稱道。

傳統節目

相書大師有魯國華、陳曾祥、孫建軍。其中魯國華先生是四川相書代表人物曾丙坤大師的惟一傳人,曾在北京中南海演出。《騙總爺》、《寫對殺豬》、《姑娘算命》、《找雞作對》、《花子鬧街》……一個個幽默風趣的相書段子讓聽眾們差點笑破肚皮,故事大廳內一直笑聲不斷。而魯國華最後表演的相書著名段子《逗街》,更是讓大家在歡笑中感到熟悉和親切。
《逗街》是曾丙坤大師的遺作,語言詼諧有趣,將老成都的街名巧妙地組合起來。“他天天清早要去‘東馬棚’,牽出‘馬鎮街’來就跑‘走馬街’。他的住宅么,團轉一帶‘四維街’,皆是‘紅牆巷’,房上蓋的‘黃瓦街’,對門一堵‘紅照壁’,為啥有照壁?因為兩輩出功名,出過‘大科甲(巷)’、‘小科甲(巷)’,他的公館左邊用‘青石橋’……”魯國華先生清脆地一一數落,熟悉的街名讓大家感到非常親切,幽默的段子內容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相書乃至其他許多四川民間藝術的黃金時期在1963年~1965年。當時,在西玉龍街“爽清茶社”書場,每天有兩場曲藝演出,匯集了評書、清音等多門民間藝術

名詞解釋

相書:也稱隔壁戲,起源於下江(今江浙)一帶。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傳入四川。“相書”一詞首見於《成都通覽》。四川有史可查的最早相書藝人是曾炳昆的老師李相成,人稱“李相書”。其特點是一個演員在二尺五寸見方的布帷中,模仿各種人物、動物和其他聲響,藉助聲音描繪場景,刻畫人物。它由口技發展而來,又融合了民間笑話的特點。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失傳,只有四川尚有這門民間藝術。
四川相書四川相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