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是由四川省地質調查院、西南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全偉、梁斌、闞澤忠、李奎、朱兵、紀相田、曾宜君、喻成燕、楊榮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四川省地質調查院、西南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
- 主要完成人:王全偉、梁斌、闞澤忠、李奎、朱兵、紀相田、曾宜君、喻成燕、楊榮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090047
- 獲獎證書編號:KJ2009-2-42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是由四川省地質調查院、西南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全偉、梁斌、闞澤忠、李奎、朱兵、紀相田、曾宜君、喻成燕、楊榮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是由四川省地質調查院、西南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全偉、梁斌、闞澤忠、李奎、朱兵、紀相田、曾宜君、喻成燕、楊榮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項目摘要四川盆地中生代地層中保...
《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報告》是由四川省地質調查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王全偉、梁斌、闞澤忠、李奎、朱兵、紀相田、曾宜君、俞成燕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項目通過對四川盆地恐龍動物化石群的產出分布特徵、重要恐龍埋藏地的地層學與沉積學特徵研究,結合地球化學、分子地層學等多種理論與...
《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古環境重建》是200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全偉。本書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四川和重慶境內9處重要恐龍化石埋藏地和開發地的地層及沉積相剖面測制和地質路線觀察。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採集和分析測試了樣品,重新劃分了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並研究了它們的演化關係。章節目錄 第一章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侏羅紀恐龍化石》是198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枝明等。內容簡介 四川盆地中生代陸相地層非常發育,其中侏羅紀地層中盛產恐龍化石。自從楊鐘健教授等早期開創性工作以來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其研究成果久已聞名於世。近年來,在四川盆地又發掘了大量的恐龍化石。作者等在研究這些化石材料的同時,對已...
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古環境重建 《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古環境重建》是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全偉。
發現於四川自貢地區中生代侏羅紀地層中的恐龍動物化石群。包括大量的蜥龍類的蜥腳類、獸腳類和鳥龍類的鳥腳類和劍龍類恐龍。此外還有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蛇頸龍類和似哺乳爬行類等。在自貢大山鋪發掘出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是中國已知埋葬最為豐富的恐龍化石群,種類多,數量大,保存完整。自貢恐龍動物...
告訴人們,在東亞地區,中國的西南腹地四川盆地內廣泛分布的紅色沉積地層,是中生代的產物,它產有1億多年前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一類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 1979年12月,川西南礦區在大山鋪萬年燈基地施工發現大量化石。經古生物專家鑑定,系生活在1.6億年前的恐龍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重慶市博物館...
建設氣龍是自貢恐龍中有名的獸腳類恐龍。它們是肉食性恐龍,長約4米。牙齒側扁,外形像匕首,上面有鋸齒,是用來撕裂食物的利器。它們的前肢短小,後肢粗壯,主要靠後肢行走。建設氣龍是當地恐龍動物群中的一方霸主,是素食性恐龍最兇狠的敵人。自貢發現的最有名的鳥腳類恐龍就是多齒鹽都龍。它們的頭較小,吻短,...
中國地質科學院、吉林大學等恐龍足跡化石研究和鑑定權威機構知名專家,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延安大學、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研團隊共30餘名專家,實地考察了甘泉縣洛家溝、甘泉大峽谷、安塞柳溝峁的恐龍足跡化石點,經過野外考察及室內研討,專家一致認為,陝北恐龍足跡化石蘊含了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生存演化與...
據介紹,重慶自然博物館是最先發現旺蒼西河恐龍的科研單位,1978年,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周世武帶領一支野外考察隊,在當地發現了恐龍化石。1979年的10—11月,中國科學院恐龍專家董枝民先生同重慶自然博物館組織了一支“四川盆地恐龍化石考察隊”來到這裡現場挖掘。1982年9月10日,英國皇家學院自然博物館古脊椎動物專家...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是全球中侏羅世地層中發現恐龍化石數量最多、屬種最豐富、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埋藏現場。它的發現和發掘,不僅填補了恐龍演化史研究上中侏羅世的一段空白,而且為研究恐龍等爬行動物的分類、系統演化、生理特徵、生活環境和四川盆地的古地理、古氣候等都提供了新的重要實物資料和依據,具有極高的...
李錦玲, 劉俊, and 李淳. 2000. 貴州新發現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沙金庚 and 朱敏 (eds.), 創新者的報告:古生物研究成果專集.1999 劉俊. 1999. 貴州三疊紀鰭龍類的新發現. 科學通報 劉俊, and 李淳. 1999. 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研究的新進展. 科學通報 李錦玲, and 劉俊. 1999. 遼寧北票義縣組遼西滿洲龜(...
研究重點是二疊紀以及中生代的陸相地層及脊椎動物,專門研究古脊椎動物和恐龍化石 人物經歷 1931年生,他一生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發現了大量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地點,包括最早的蠑螈化石以及甘肅省玉門的大山口動物群,為古脊椎動物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15年4月12日去世。研究方向 研究古脊椎動物和恐龍化石 ...
祿豐恐龍化石遺址位於祿豐縣城4.5公里處,主要分布在恐龍山內,整座山均為中生代侏羅紀地層,由於這裡出土了大量恐龍化石,所以名為恐龍山。祿豐恐龍化石於1938年被發現的,是當今世界恐龍化石保存數量最多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當時在祿豐一帶發現了24屬30多種,分別屬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三大類,統稱為“...
目前,主要從事白堊紀陸相介形類化石的分類、生物地層學及古地理學研究(研究區域現主要集中在我國遼西地區、冀北以及吉林、黑龍江等地區的早白堊世沉積盆地)。同時,也與奧地利、英國、韓國等地區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歐洲及韓國等地Purbeck-Wealden類型的介形類動物群;還將逐步開展界線地層和我國南方地區晚白堊世陸相介...
經研究,天台盆地當時生長的有蜥臀目食肉獸腳類恐龍、食草大型恐龍、鳥臀目甲龍科恐龍等,既有骨骼實心的原始類型,又有骨骼中空較進化的虛骨龍恐龍。這表明晚白堊世天台盆地生活著種類比較齊全的恐龍動物群。張氏巨型長形蛋:這是為紀念北京大學已故著名古生物學家張昀教授而命名。經專家確認,天台出土的恐龍蛋為...
樂山地區位於四川盆地南部,與恐龍之鄉——自貢毗鄰,侏羅紀地層十分發育,曾發現有井研馬門溪龍、毛氏峨眉龍等蜥腳類恐龍。犍為樂山龍是樂山地區首次發現的肉食龍類。犍為樂山龍化石材料為一具比較完整的成年個體骨架,標本現保存於樂山大佛寺博物館。簡介 四川盆地肉食龍類化石材料比較豐富,發現和研究的歷史也比較悠久...
恐龍陳列 該廳展示的主要是四川盆地中生代時期的恐龍動物群,有體型龐大的蜥腳類恐龍——釜溪自貢龍、身披劍板的江北重慶龍、具有尾錘這一獨特秘密防禦武器的李氏蜀龍、兇猛的肉食恐龍——甘氏四川龍、亞洲最完整的肉食龍之一——和平永川龍以及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復原裝架的恐龍——許氏祿豐龍。古生物陳列 該廳...
永川龍是當時體型最大的捕食者,與其生活在同一地區的其它恐龍還包括蜥腳類的馬門溪龍和峨嵋龍,劍龍類的重慶龍,沱江龍和嘉陵龍。這樣的動物類群組成與北美莫里遜組的類群組成十分相似。永川龍很有可能與北美的異特龍一樣,占據食物鏈的頂端,捕食大型蜥腳類和劍龍類。系統發育位置 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永川龍屬於異特...
2004.7-2006.7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博士後 2000.8-2004.6 美國南方衛理公會(SMU)大學地球科學系 博士學位 1997.9-2000.1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在職碩士 1985.9-1989.6 蘭州大學地質系地質學專業 學士學位 研究領域 中生代爬行動物(特別是恐龍、翼龍)及其地層的研究。側重於大型蜥腳類...
四、中國中生代原始哺乳動物的研究。自1953年—1993年的40年中,在四川、新疆、遼寧等地的四個地點找到五塊中生代哺乳動物的下頜和牙齒,代表了至少三個大的門類,這些化石均由周明鎮研究發表。五、第四紀,特別與人類共生的哺乳動物群的研究。周明鎮對中國與人類化石共生的哺乳動物群專門進行了研究討論。研究並撰寫了與...
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遺蹟化石屬種描述、遺蹟群落和遺蹟組構分析與古環境重建以及遺蹟化石在能源勘探開發中的套用等(胡斌等,1997,2002)。在上述研究中,已識別和建立了36種遺蹟組合和22種遺蹟組構,尤其是較深水湖相遺蹟化石組合的提出(Hu et al.,2007)與國外已提出的遺蹟群落有明顯差異。此外,還有脊椎動物足跡和恐龍...
綦江古樹化石的形成年代屬恐龍繁盛的侏羅紀,而四川盆地當時又是恐龍生活的樂園,這就為建立當時古動物與古植物之間的“鏈條”提供了研究素材。此外這批木化石體量大,樹皮構造保存完美,具有較大觀賞價值,化石所在地毗鄰綦江縣城,所以有不少遊客前來參觀。景點介紹 綦江古樹化石群為矽化石古樹幹化石群,十分罕見,規模...
特別是近年來先後發現的河南南陽、湖北鄖陽、內蒙古二連恐龍蛋及骨骼化石,遼西的鳥化石,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山東山旺動、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國際上特別是科學界的廣泛青睞。中國有許多重要化石產地,其中有不少是國家乃至世界的寶貴遺產,以下簡要介紹中國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以及化石研究中的新成果。化石...
恐龍名稱:蘭氏靈龍(台) 勞氏靈龍(大陸)拉丁名:Agilisaurus louderbacki 生存年代: 中侏羅世 蘭氏靈龍(Agilisaurus louderbacki)是鳥腳亞目(Ornithopoda)、棱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靈龍屬(Agili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體長約2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羅紀中期,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四川省自貢大山鋪。...
化學成像技術在古生物學研究中的套用;中生代湖泊生態系統,水生化石群落的古生態學; 中生代雙殼類化石系統古生物學。科研項目 1. 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系統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基礎性項目:西川盆地侏羅系非海相雙殼類化石 (2011-2013)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四川盆地侏羅系非海相雙...
他在四川長寧雙河奧陶系剖面上同時發現上、下兩層下垂對筆石動物群,解決了長期爭議的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大洲奧陶系的對比問題,過去國外誤認這兩層下垂對筆石為同一層,因而引起對比上的混亂和爭論。他研究了中國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百合、泥盆紀海蕾、白堊紀及第三紀海膽,建立了志留紀和三疊紀海百合序列和白堊紀的海膽序列...
在約1.8億年前,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誌。因為桫欏有非常久的栽種歷史,所以它也被稱作陸生植物的“活化石”。但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地球上的桫欏大都罹難,只有極少數在被稱為“避難所”的地方才能追尋到它的蹤影。閩南僑鄉南靖縣樂主村旁,有一片亞熱帶雨林...
周志炎於1954年從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1961年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80年至1982年在英國里丁大學等進修;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獲得中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榮譽。周志炎長期從事古植物學和相關地層學研究,以中生代裸子植物和蕨類化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