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

《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是由四川省地質調查院、西南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全偉、梁斌、闞澤忠、李奎、朱兵、紀相田、曾宜君、喻成燕、楊榮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四川省地質調查院、西南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
  • 主要完成人:王全偉、梁斌、闞澤忠、李奎、朱兵、紀相田、曾宜君、喻成燕、楊榮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090047
  • 獲獎證書編號:KJ2009-2-42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四川盆地中生代地層中保存了不同種類、數量豐富、保存完好的恐龍化石,在對恐龍形成、演化、絕滅以及與之相關的古生態、古環境的研究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被認為是世界上研究恐龍(尤其是侏羅紀恐龍)最為理想的地區之一。200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了“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項目,屬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組織實施的"熱河、關嶺、甕安等重要生物群的起源、演化及環境制約"工作項目之一,由四川省地質調查院主持,西南科技大學和成都理工大學參與完成。 該成果在對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已有研究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恐龍化石埋藏地,套用多種手段,重點開展了地層學、古生物學、埋藏學以及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對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動物群化石組合特徵時空演化的研究,將恐龍劃分為6個動物群;從沉積學、埋藏特徵以及遺蹟化石等方面,對不同恐龍動物群化石埋藏的環境進行了分析,為探討四川盆地恐龍化石集中埋藏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資料和思路;根據孢粉化石、分子化石及碳酸鹽岩碳、氧同位素組成等特徵,重建了四川盆地中生代的古植被類型、古湖泊性質以及大氣CO2濃度等,並結合對陸相紅層泥質岩的地球化學研究,恢復了這一時期的古氣候。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以恐龍動物群的時空演化為線索,重建了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的古環境,探討了恐龍動物群的興衰與古環境演變之間的關係。 本項目提交了《四川盆地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報告、發表論文12篇、出版專著1部,這些成果對合理保護、開發利用本區珍貴的恐龍動物化石群及“侏羅紀公園”的規劃建設,以及正在進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四川盆地地質遺蹟調查評價示範”項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