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四女寺鎮位於
武城縣東北部,北依德城區,東靠105國道,西有德商路穿過,緊鄰即將建成的德商高速引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素有“金三角”之美稱,是
德州市衛星城。全鎮轄62個行政村,194個村民組,9840戶,37566人,其中農業人口40116人(2017),占全鎮總人口的97%,耕地面積74468畝。
歷史沿革
四女寺在我國西漢年間曾名安樂鎮,後因四女孝親的故事而更名為四女寺。四女寺鎮是遠近聞名的千年古鎮,也是當時衛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常年商賈雲集,繁華非常。歷朝官府設
漕運、鹽鐵、稅收、商業等多個管理機構於此,故有“恩縣衙門在寺上”之說。四女寺在我國西漢年間曾名安樂鎮,後因四女孝親的故事而更名為四女寺。四女寺有“九河匯流”之勝,歷史上建築如林,氣勢雄偉,景物宏盛。在千年的歷史沿革中,四女寺一度成為海內外聞名遐邇的運河沿岸經濟文化重鎮,素有“德化之鄉”和“北方都江堰”之譽。
2000年5月8日,
武城縣撤銷四女寺鎮,將原四女寺鎮的行政區劃歸
滕莊鎮管轄。2008年6月18日,經省政府批准,武城縣滕莊鎮和魯權屯鎮實現合併,原滕莊鎮行政區劃劃入魯權屯鎮管轄。2011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設立四女寺鎮,將魯權屯鎮原四女寺轄區及
郝王莊鎮部分村莊歸劃四女寺鎮。
經濟發展
農業
該鎮擁有耕地面積74468畝,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富民強鎮”的主戰場,大力發展科技、高效、觀光農業。堅持發展南北大農業,大力實施現代設施農業、訂單農業,深入推進無公害蔬菜生產。全力扶持已引進外地大客商,重點建設白莊、溫莊大棚蔬菜示範基地,每個示範基地建設標準化冬暖棚和大拱棚100個以上,實現換季蔬菜生產由點到面、成方連片規模化發展。全力抓好沿陳公堤林果生產,補植擴大林果種植面積,豐富品種,提高品質,將該項目培植成中國水上明珠觀光旅遊項目一部分,拉動農民增收。
工業
工業發展迅猛。德武新區在建有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的德州錦臨裝飾板材有限公司年產500萬張新型防火裝飾板材項目、山東築誠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及乾混砂漿項目、山東正興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等在建項目16個,總投資25.26億元,總占地1194畝,已建成主體車間55棟,總建築面積17.5萬平方米,建設辦公樓15棟、宿舍樓12棟、餐廳10棟,總建築面積5.48萬平方米。同時,新簽約項目7個,主要涉及工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等。目前,擬投資過億元的福建食品工業園項目和總投資8.2億元的農副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項目正與我鎮積極洽談中。
旅遊業
四女寺鎮是遠近聞名的千年古鎮,也是當時衛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常年商賈雲集,繁華非常。歷朝官府設漕運、鹽鐵、稅收、商業等多個管理機構於此,故有“恩縣衙門在寺上”之說。四女寺在我國西漢年間曾名安樂鎮,後因四女孝親的故事而更名為四女寺(“四女孝親”傳說講述了漢朝景帝年間,傅氏四女因父母無子不肯出嫁,爭相留家侍親的一段佳話。)。四女寺有“九河匯流”之勝,歷史上建築如林,氣勢雄偉,景物宏盛。在千年的歷史沿革中,四女寺一度成為海內外聞名遐邇的運河沿岸經濟文化重鎮,素有“德化之鄉”和“北方都江堰”之譽。
四女寺風景區中華孝文化傳播基地座落京杭大運河南岸,總投資6億元。風景區將以佛教文化為主線,以四女寺孝文化為背景,規劃為寺院禮佛區、儒家禮孝文化園和漢傳佛教文化園等“一軸兩冀三區”的總體布局,建設佛光寺、六合寶光聖塔、孝女祠、萬姓先祖紀念堂、賢聖禮孝園、泰山行宮、賢聖書畫街、功德林水鄉街市、茶園精舍、佛教文化博物館和四女寺古街等主要文化旅遊群。園中水系布局精巧,有機地展開了中華“孝”字的龐大字樣,中華第一“孝”將成為景區一大亮點。
基礎建設
鎮域內涉及民生方面的路網、電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高。堅持一流的標準、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質量,完善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新區“兩橫一縱”框架式道路鋪設及一大批村村通工程的實施讓全鎮做到了村村通油路,極大的方便了民眾的出行,拉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力實施了農業設施改造工程,修建小農水工程2處,新打機井120餘眼,修防滲渠及管道100000多米,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鋪設主飲水管網,完成園區內排水及綠化。協助配合電力部門架設了多條電力線路,極大地改善了我鎮的電力資源配置。
著名景點
景點概述
四女寺作為千年古鎮,文物古蹟眾多,有佛光寺、孝女祠等,還有著名的四女寺水利樞紐。由於歷史原因,多數古蹟遭到破壞。2010年,德州市委和武城縣委按照“以史為根、以文為魂、以運河為脈、以湖為韻、以樹為景、以孝為先”的設計理念,復建孝女祠、佛光寺等人文景觀,形成以禮孝文化、運河文化和佛教文化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主題傳播基地。
文化傳播
四女寺的傳說,除流傳於周邊縣份外,還沿運河遠揚千里。歷代官員及文人墨客為此留下了許多精美的遊記、詩詞,對四女“和睦事親”的美德大加讚譽,使四女寺更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2007年,“四女寺傳說”已申報省、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省、市級申報材料已製作完成,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獲批准。 四女祠建成之後,香火極盛,吸引了來自周圍10多個縣份的百姓朝拜,漸漸形成廟會。自西漢延續至民國2000餘年間,四女寺廟會向無中斷。一年兩度廟會,舟車輻湊、車水馬龍。隨著歲月流淌,四女寺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買賣興隆,成為當地方圓百里有名的商業集鎮。當年四女寺“山西會館”用秘方釀造的傳世美酒“狀元紅”,惜在清末失傳。這座歷史悠久的四女祠,在1957年衛運河拓寬時也被拆掉。這都成為當地文化史上的重大遺憾。當地今僅存四女塑像照片及碑文,其它祠內文物已全部遺失。
《重修恩縣誌》載有管異之撰寫的《恩縣四女祠碑》碑文,知縣張光祖撰寫的《四女傳》,後又新挖掘出土道光年間張祥河記《四女寺詩有序》石碑。四女寺村民顧奎龍老人,生前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憑藉自己的繪畫功底,據記憶繪出了四女寺古建築效果圖及四女寺平面圖,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