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女寺的傳說
- 類別: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歸屬:地名由來
- 出處:《虞初新志》
- 地理位置:山東德州武城縣
民間傳說,傳說故事,“四女寺的傳說”正源,其他說法,
民間傳說
相傳,西漢景帝時,此地(安樂鎮)有一樂善好施的傅氏夫婦,年屆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眾,聰慧過人。因父母無男兒,四姊妹為侍奉雙親,改著男裝,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長壽,同時為表心愿,各植一槐,對天盟誓:“槐枯則嫁,槐茂則留”。為爭養雙親,四姊妹各暗中用熱水澆她人之槐,以期燙死,免得貽誤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熱水澆槐槐俞繁茂,結果四女同室事親,朝夕焚修,日夜誦經,卷不釋手,以祝父母長壽,遂修道成仙,舉家超升。人去跡存,四棵槐樹依然亭亭玉立,於是世人遂改安樂鎮為四女樹,後人為紀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傳,便為其建祠塑像、樹碑立傳,後又將四女樹更名為四女寺,一直沿傳至今。
傳說故事
轉眼間女兒相繼成人,傅氏夫婦已年近半百,膝下無子,想想日後無人繼承家業,女兒嫁人後無人養老送終,心中不免黯然神傷,倍感淒涼。
大女兒年長几歲,體諒到了父母的苦衷,便和三個妹妹商量說:“父母年紀大了,咱沒有幼弟長兄,以後姐妹四人各自嫁人,父母就無人照料。我有個兩全其美的主意,我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終生,一來可以使父母安度晚年,二來你們出嫁後也就不用時刻掛心父母了。”三人一聽,異口同聲地反對:“都是一母所生,姐姐不嫁人,我們怎好撇下父母各尋安樂?願和姐姐一道奉養雙親!”大姐看她們態度堅決就說:“既是這樣,那就看天意吧。依我之見,咱姐妹四人各栽一棵槐樹,槐枯者嫁,槐茂則留,不知你們意下如何?”三人聽了,齊聲說好。
於是姐妹四人各自在大門口栽了一棵槐樹,日夜留心,都祈盼自已留在家中。誰知數月後,四棵槐樹全都枝繁葉茂,亭亭玉立。大姐不忍心貽誤妹妹青春,便偷偷地用熱水澆三人的槐樹。不料這一舉動,被時刻在意的三個妹發覺了,於是都暗暗地效仿大姐,用熱水澆別人的槐樹。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槐樹不但沒死,反而更加茁壯。四姐妹疑心是天意昭示,越發堅定了留家侍親的決心。
傅家豐衣足食,又有四個如花似玉的女兒,自然說媒提親者絡繹不絕。傅老夫人便向四個女兒轉告各方求親之意。四女矢志不嫁,並將所議之事及植槐經過告知父母。二老聞言大驚,極力勸阻。四女為表心意,便卸下女兒裝束,換上男子衣冠,學著儒生的樣子習學詩詞書畫。平日說話如同兄弟,談詩論字又似朋友,絕口不提婚嫁之事。二老見狀,又驚又喜,視女如子,不再勸婚。媒人見四女心堅如鐵,也不再登門說親。從此,四女專心侍奉父母,閒暇之時則博覽詩書。
光陰如梭,四女二十年如一日奉親至孝,傅氏夫婦雖年近古稀,仍目明耳聰,那四棵槐樹也日見粗壯、郁蔥成蔭。四女又在庭院裡建一梵宮,朝夕焚香,日夜通經,祈禱雙親平安長壽。
一天,有一個相貌非凡的人來到安樂鎮,遠遠望見四棵槐樹亭亭如旗羅傘蓋,便尋蹤而至,在莊院前足凝視良久,口中言道:“草木屬陰,鬼木為槐。觀此槐之狀,必有奇女居此。”於是整衣冠躬身而入。十日後,左鄰右右舍忽然發現傅氏一家不知何時已經人去屋空。於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傅家積德行善感動神靈已修道成仙,也有人稱他們超升了。此事很快傳遍十里八鄉,為安樂鎮平添了神秘色彩,過往行人客商爭相目睹傅家遺蹟。天久日長,競使得安樂鎮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買賣興隆,富足一方。世人念及四女施恩故里,就把安樂鎮改為四女樹。因後人建寺塑像,四槐又亭亭玉立,又改村名為四女寺,並立碑銘記以贊。村名沿用至今。還有一種說法,在後面的人物與故事裡還會講到。,“四女鎮”只有這一塊碑,只有四女仙姑與傅公傅母這一種傳說
“四女寺的傳說”正源
《中國地名大辭典》的記載,所依據的就是上文所列清代黃靜御的這篇文章。茲照錄於後:
山東四女祠記 黃始【靜御】
丙辰十月,出都門,畏陸行之勞悴也,舍而之舟。舟行六七日,將至黃河崖。過一村,風急不得行,遂泊舟。人曰:“此四女鎮也。”初未詳四女何以名。泊少間,風息。臥舟中,悶甚。起行崖岸間,一望荒沙,市人皆閉戶,無憩立所。迄市尾一古祠,若無人焉者。入門, 冂如也。庭一碑,藤蘚網布。碑前古樹,半無枝葉,禿而龍身。右轉得一徑,進則老屋三楹而已。中座像二,一老翁,龐眉而古衣冠,一老媼,白髮高髻,鹹非近世飾。獨兩旁侍坐者四人,雖儒衣儒冠,而修眉皓齒,皎若好女子。心頗疑之,無從詢其說。乃捫藤剝蘚,拭其文讀之,蓋明成化碑也。碑載漢景帝時,地有傅姓長者,好善,年五十,無子,生四女,皆明慧知禮。壽日觴父,父曰:“吾五十無子,奚壽為?”四女愀然曰:“父期於子者,為終養計也。兒即女,亦可代子職養父母,父母其勿憂。”明日,俱改男子裝,四女共矢不嫁,以侍其親。時佛未入中國,唯讀五經百家周秦以上書,博覽奧義如大儒。間則行善事,德化洽於鄉里。庭前古柏樹,葉生龍爪,樹身生鱗,金色燦然。鄉里鹹駭異,以為孝感所致。如是者三十年。一日,天神鼓樂降於庭,樹化為龍,載翁媼及女上升而去。里人感之,遂建為祠,今所樹址,遺蹟也。
嗚呼!自漢景帝至今,不知千幾百年,及遍考東國輿圖紀載,都無所謂“四女祠”者,而孝感之報,徒得之於荒煙蔓草中。乃知古人軼事,其湮沒不傳者概不乏雲。
以上所錄,是康熙年間成書的《虞初新志》所載。據這本書的主編人張潮“自敘”所署,為康熙癸亥,這一年,是康熙二十二年,亦即公元一六八三年。田雯的出生年份是一六三五年,這本書成書、出版的時候,田雯是一位四十八歲的中年人了。
這篇文章傳達出的信息是:
1、至少在明朝成化年間,四女寺已經建祠、樹碑、塑像祭奠四女仙姑與傅公傅母。而且成為一方名勝,影響了一方民俗。因為“立碑”是一樁牽動地方政要和聞人的盛事明典,如果不是在當地很有影響並大得人心,就絕不會發生立碑問題!這比田雯的出生年月早出了近二百年!而這種風氣始於何時?現有資料不能確定。應該說,從漢景帝以後到明成化年間的一千六百二十一年中漸次形成,四女祠的初創時間,可以是這其中的任何一年。
2、這個時候,“四女鎮”只有這一塊碑,只有四女仙姑與傅公傅母這一種傳說!
其他說法
四女寺的傳說還很多,例如乾隆下江南到此處將時光佛寺改名為佛光寺等傳說,歷史遺蹟如:佛光寺、六合寶光聖塔、娘娘廟、山西會館都有詳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