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8月,英、法、美、荷四國軍隊從橫濱出發,於九月初抵達下關,9月5日攻擊下關海峽沿岸炮台,欲使長州藩屈服,打擊攘夷派的事件。長州藩一度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9月8日各炮台被攻陷後被迫提出議和,14日簽訂條約,長州藩同意賠款,並允許外國軍艦自由通過下關海峽,被摧毀的炮台不再修復和重建。
基本介紹
- 名稱: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
- 地點:下關
- 時間:1864年8月
- 參戰方:英、法、美、荷四國軍隊
背景,時間,結果,
背景
19世紀中期,日本仍是在幕府統治下的封建國家。進入50年代後,美、俄、荷、英、法等列強打開了日本的國門,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使日本面臨深重的民族危機。於是以愛國武士為主的倒幕派打出了“尊王攘夷”旗號,打算推翻幕府,驅逐洋人,發生了多起排外行動。1863年6月,長州藩向通過下關海峽的美國商船“彭布羅克”號開炮。
時間
7月上旬,又炮擊法國軍艦“建昌”號和荷蘭軍艦“密托沙”號,英、法、美、荷四國要求幕府處罰長州藩並賠償損失,但幕府無力約束長州藩。7月中旬,美國軍艦“懷俄明”號炮擊下關炮台,法國海軍在下關登入。1864年(元治元年)8月,英、法、美、荷四國組成合艦隊(共有軍艦17艘,炮288門,士兵5000人)從橫濱出發,於九月初抵達下關,9月5日攻擊下關海峽沿岸炮台,企圖使長州藩屈服,打擊攘夷派的事件。長州藩一度進行了激烈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