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先賢

四先賢

嚴子陵,王守仁,朱之瑜,黃宗羲,四位處在不同時期的餘姚大家,被後人尊稱為餘姚四先賢。

基本介紹

  • 本名:餘姚四先賢
  • 別稱:餘姚四大先賢
  • 出生地:餘姚
  • 四先賢:嚴子陵,王守仁,朱之瑜,黃宗羲
嚴子陵-漢代高士,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學家,朱之瑜-中日文化交流先驅,黃宗羲-清初著名思想家,

嚴子陵-漢代高士

嚴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漢族,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市)人。東漢著名隱士。
嚴光少有高名,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學,亦為好友。其後他積極幫助劉秀起兵。事成後歸隱著述,設館授徒。 劉秀即位後,多次延聘嚴光,但他隱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後卒於家,享年八十歲,葬於富春山。范仲淹撰有《嚴先生祠堂記》,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贊語,使嚴光以高風亮節聞名天下。
四先賢

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學家

王守仁 (號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
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今貴陽市修文縣境內),驛館破敗不可居住,乃居於館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陽明洞,是貴陽名勝古蹟之一。
其學說世稱“心學(繼承陸九淵之‘心學’並加以完善)”。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如今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陽明祠”就是為了紀念“王陽明”先生而修建的。
四先賢

朱之瑜-中日文化交流先驅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餘姚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徵,未就,人稱征君。
清兵入關後,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後,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
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響。
四先賢

黃宗羲-清初著名思想家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 漢族浙江餘姚人,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
他的父親黃尊素萬曆進士,天啟中為御史,是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乃進京訟冤,並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
黃宗羲歸鄉後,即更加發憤讀書,“憤科舉之學錮人,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同里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且建‘續鈔堂’於南雷,以承東發(疑係“林”字——筆者按)之緒”(《清史稿》480卷)。又從學於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
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裡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廷屢次詔征,皆辭免。黃宗羲曾自雲一生有三變:“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於儒林,”這正是黃宗羲一生的寫照。
四先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