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始建四世宮保坊,為表彰當時兵部尚書王象乾而敕建。
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四世宮保坊。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維修四世宮保坊。
1982年,山東省文化廳撥款重新維修,由曲阜古建築隊施工。
建築格局
四世宮保坊,面向南北,跨街而立,該坊為磚石結構,以磚為主。坊高15米,進深3.3米,面寬9.2米,占地面積約30餘平方米。其形式為中間高,兩邊底的宮殿式樣。
文物遺存
四世宮保坊自下而上的構造是:最下面設基座,其基座橫跨於大街兩側,由巨型方石砌成,分有上、中、下三層,每層四周均有精緻的浮雕,底層雕有蓮瓣;中層雕有雲朵;上層雕有龍駒、麒麟、松鹿、棄獅、靈芝、行雲等走獸和景物,姿態萬千,基座之上,開拱門三孔,中孔一洞大,橫跨約4米,可以行人通車,左右兩洞小,寬約兩米,對稱和諧。各門楣雕有二龍戲珠。尤其是拱門兩側,世石基座上雕刻的8尊石獅,分距前後兩面,雌雄各4,各見情態,生動活潑。雄獅是按銹球,回首張望,雄姿勃發;雌獅撫抱幼獅,俯首凝望,極盡母愛之情。中間大拱門之上,鑲嵌有上、下兩塊橫幅石匾,下為敘功匾、鐫刻著王氏祖孫四代的名瑋、職銜和誥贈。敘功匾以上之匾額,鐫有“四世宮保”4個大字,字型端正,筆力遒勁,相傳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書寫。
四世宮保坊前後橫幅石匾的兩側均有浮雕楹聯,是隸體書法,楹聯上端都注有“玉音”二字,下端皆有精雕蓮花承托,在楹聯四周和石匾上下雕刻著精緻的飛禽走獸,山水花卉,其中有浮雕,有的園雕,有的透雕,皆精雕細刻,另外,在該坊外側前後兩面圍柱上雕有精彩的古代人物,二老二少。分別是王麟、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形象端莊大方,栩栩如生。
四世宮保坊之頂部雕砌飛檐斗拱。透雕花脊,瓦當齊整。頂端大脊8跑,每跑2獸,高踞瓦脊。雙層飛檐,檐角凌空高翅,8個檐角懸有風玲,風吹搖動,叮噹作響響徹雲霄。瓦脊成壟,頂脊中間雕塑著“麒麟馱寶瓶”,造型精美,居於坊顛,頗具特色。坊之檐下正中,前後兩面砌一塊鑲嵌花邊的豎式匾額,上鐫金色“聖恩”二字,表明該坊為御建。
歷史文化
四世宮保坊是為表彰當時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王象乾是王漁洋的伯祖父,也就是說,是王漁洋祖父的哥哥。由於“總督薊遼”(曾駐守山海關)、“行邊視師”“威名著九江”、保衛明王朝有功,為萬曆皇帝特許而建成的,並追封三代,包括他的曾祖王麟(前穎川王府教授),祖父王重光(前貴州參潘),父親王之垣(前戶部左侍郎),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因此該坊稱為“四世宮保”磚牌坊。
前聯:佑茲岳牧公孤,世表勛名於中外;底定獞苗蠻貊,贊襄威伐於昌明。
後聯:纘舊維牙,恩錫表榖詒於克紹;慶賢有涉,榮名耀竹冊以彌光。
據新城《王氏世譜》載:“王象乾,字子廓,小子登科,號霽宇。行一。明隆慶四年(1570年)亞元,明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仕至兵部尚書。八十三歲猶以特旨起用,行邊視師,揚歷中外五十餘年,經綸事業詳見《明史》及邑志。”
按照《明史稿》的記載,王象明隆慶四年(1570年)中進士後,授聞喜知縣,遷兵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出為保定知府,遷河南副使。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右參政,分守口北道,駐宣府。尋以修邊備功,加右布政使。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擢右僉都御使,代宣府巡撫,累進右副都御使,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在事七年,邊境無事。轉左侍郎兼前官,代李華龍總督四川、湖廣、貴州軍務,兼巡撫四川。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薊遼總督缺官,以王象乾任之。明崇禎三年(1630年)五月,王象乾卒,享年八十五歲,贈太師。長城“山海關·老龍頭”原守備署內的薊、遼督師一覽表中,在“天啟二年”欄內,就列著“督師王象乾”的名字。
文物價值
“四世宮保”坊牌坊整個建築,造型別致,獨具風格,古雅秀麗,充分體現了桓台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是研究當地建築的重要參考資料。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四世宮保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四世宮保坊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新城鎮城南村。
交通指引
淄博市桓台縣境內71路、K71路、163路、K163路公車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