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灝景,纖維和紗線結構專家,紡織教育家。長期致力於高等紡織教育和纖維科學研究工作,在纖維和紗線的結構與性能及套用新理論、新技術的測試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並在紡織材料、紡織工程和紡織機械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灝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江蘇
- 出生日期:1920年8月15日
- 職業:纖維和紗線結構專家,紡織教育家
- 畢業院校: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
- 代表作品:《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
人物經歷,學習優異,回國後,榮譽,主要論著,人生成就,工作經歷,
人物經歷
1920年 8月15日 出生於江蘇省丹陽縣。2008年5月9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8歲。
1943年 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
1943-1947年 任交通大學機械系助教。
1947-1949年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紡織系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學習優異
嚴灝景,1920年8月15日出生於江蘇省丹陽縣呂城鎮嚴家村,父親是國小教師。1936年國中畢業,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土木科。高中二年級時,抗日戰爭爆發,嚴灝景輾轉去貴州銅仁,在國立貴州中學(後改名為國立第三中學)繼續學習。1939年,他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1943 年畢業,到重慶交通大學擔任助教。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重慶和上海兩地的交通大學在原校址合併複課,嚴灝景隨學校於1946年春遷到上海。同年,參加教育部公費出國留學生選拔考試,報考紡織工程,一舉錄取。1947年12月,嚴灝景赴英國,在曼徹斯特大學紡織係為碩士研究生,由莫頓(W.E.Morton)教授指導開展紗條結構的研究工作,獲碩士學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嚴灝景謝絕留在海外的邀請,於1950年1月回到北京。
回國後
回國後,嚴灝景先後在鹹陽西北工學院、交通大學紡織系、國營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任教及工作。在該廠工作期間,他參加51型細紗機的定型和機構設計,對一些細紗機的關鍵問題,例如:金屬羅拉的不等距溝槽的形態尺寸,錠膽和錠子的配合精度,鋼領的加工和磨損觀測,滾筒振動測定和控制等進行調研、計算和設計。嚴灝景是機械專業出身,又轉學紡織,為了定型工作的順利進行,他毫無保留地為參加設計定型的工作人員多次作技術講座,介紹細紗機主要部件的設計原理和加工要求,分析比較不同類型細紗機機件設計的原理和優缺點。在第一批細紗機的製造加工、裝配和試車工作完成後,嚴灝景撰寫設計綜合報告,並於1951年9月代表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參加全國紡織機械會議。隨後,嚴灝景調入華東紡織工學院(1985年改名為中國紡織大學),參加籌建工作,歷任紡織系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長、顧問等職務;1981-1991年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輕紡組召集人;1991年起任第三屆輕紡學科評議組特邀成員。他在繁重的教學、科研和教材編寫工作的同時,還參加我國出版的多種重要紡織辭書的編纂工作。50年代,他擔任《辭海》編輯委員會紡織分科主編。80年代初期,他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還參與組織《紡織詞典》的編寫工作,任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長期主持《中國紡織大學學報》,任編輯委員會主任和主編職務,同時一直擔任著《紡織學報》的編委和副主編。嚴灝景在纖維和紗線結構、新技術測試方面作出創造性的探索,撰有論文60餘篇,在國際紡織學術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榮譽
由於嚴灝景在紡織教育和科研方面所作出顯著業績,1956年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先進工作者,1977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和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1989年,英國紡織學會授予他“瓦納”紀念獎章,以表彰他對紗線結構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這是英國紡織學會自1930年以來對發表重要紡織科技論文的專家頒發的紀念獎章,每年一個,嚴灝景是迄今唯一獲得這項榮譽的中國學者。1991年10月,國務院決定發給他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以表彰他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嚴灝景長期參加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的活動,曾任第十八屆常務理事;在上海紡織工程學會擔任過三屆副理事長。嚴灝景曾為上海市第七、八、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4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現任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員會顧問,1981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主要論著
1 Morton W E and Yen K C. The Arrangement of Fibres in Fibro Yarn. J. Text. Inst. , 1952,43:T60—66.
2 Morton W E and Yen K C. Fibre Arrangement of Fibres in Cotton Slivers and Laps. J. Text. Inst. , 1952,43:T463—472。
3 嚴灝景,蓋其祥,戴元熙等.紡織試驗室恆溫恆濕系統的設計及安裝.紡織通報,1954(2):4-8。
5 嚴灝景.紡織工程數理統計.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57。
6 嚴灝景,張軔剛,周錦芳.國產棉纖維基本性質研究.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59,3(3):95-101。
7華東紡織工學院編.紡織材料學(上、下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60。
8 嚴灝景,王華傑.細紗結構——纖維排列測定.紡織技術,1962,(7):1-7。
9 嚴灝景.紡織儀器學.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64。
10 嚴灝景,張軔剛,周錦芳.國產原棉理化性能研究.紡織技術,1964(9):1-11。
11 嚴灝景,李再清.混紡紗條混和不勻公式的探討.紡織學報,1980 (1):1-12。
12 嚴灝景,儲才元.紡織纖維的動態模量和初始模量間關係的探討.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82,8(1):1-10。
13 嚴灝景,楊序綱.纖維的離子刻蝕——套用於不同處理的纖維.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82,8(4):1-9。
14 嚴灝景,楊序綱.羊毛角朊微細結構研究的電子顯微術.紡織學報,1982(3):3-7。
15 嚴灝景,儲才元.紡織纖維動態性質測試.振動與動態測試,1982 (3):1-8。
16 嚴灝景,於偉東.等離子刻蝕技術在纖維結構研究中的套用.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84,10(3):1-15。
17 嚴灝景,潘寧.織物風格評價中的模式識別方法.紡織學報,1984 (8):27-30。
18 潘寧,嚴灝景.織物風格研究中的模糊聚類方法.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85,11(1):52-56。
19 嚴灝景,郭午雲.電漿刻蝕對纖維結構的影響.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86,12(3):19-25。
20 吳安成,宋修彩,嚴灝景.特種動物毛纖維的性能研究.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87,13(6):11-18。
21 李永華,嚴灝景,儲雪子.微波諧振腔檢測混紡比例的方法探討.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88,14(4):99-104。
22 Liu Wensheng,Yan Haojing, Li Ruqing. A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Irregularity of Slivers and Micro-processor Implementation. J. of China Text. University, 1988(2):18—33。
人生成就
1947-1949年,嚴灝景在英國研究紗條形成過程中纖維的轉移原理和纖維在紗條中排列的測定方法。他採用折射率與纖維折射率接近的混合液體,浸沒紗條,使混入其中的示蹤纖維(染色的同類纖維)在紗條中的排列形態明晰可見。用示蹤纖維技術觀察紗條結構並且獲得紗條中整根纖維形態的清晰照片,當時是國際紡織學術界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它第一次揭示出纖維在紗線和在各道半制品中配置的真實情況,這一研究成果在1952年英國紡織學會雜誌發表,受到紡織學術界的重視,它為探討控制紗線毛羽、不同性能纖維在紗線表面和內層轉移分布規律以及確定混紡紗線的性能等研究另闢蹊徑,為改進紡織工藝和提高新型紡紗的成紗質量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測試手段和方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論文發表以後,40多年來經常為各項有關紗線性狀研究的論文所引用,論文內容已編入各國紡織專業教材。80年代以來各國紡織專家來華講學時,凡涉及紗線結構有關問題時,總要著重提到嚴灝景及其導師莫頓教授的這項成果。嚴灝景所領導的博士學科點對混紡紗線的不勻性及混和配比的變化規律及其檢測方法進行長期的研究,提出微波諧振腔檢測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對同一根紗條連續快速同時測量出混紡紗的體積不勻和混和不勻,以及非織造布中纖維的取向度等。這又是一項富有理論意義及實用價值的開創性工作,有關論文最近已分別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
1949年前後,我國的纖維學科研究工作比較分散,力量極弱,重要紡織原料棉花和羊毛產量低,品質差。50年代中期,全國各地大規模更換棉花品種,改植美種棉。在棉種選育推廣、原棉等級標準修訂和品質檢驗工作中,嚴灝景付出大量精力。他與江蘇農科院、江蘇農學院和中國棉花研究所等棉花栽培研究部門開展協作,從事棉纖維性狀測量、可紡性能考核和對棉纖維各項工藝性質與成紗質量間的關係等進行深入研究。他多次去南京、安陽等地,從棉種試驗場採集試樣,實測純種岱字15號棉花纖維發育全過程的長度、細度、成熟度、強度及伸長等隨生長天數增加而變化的數據。通過分析,獲得這些重要工藝性能之間相互關係的完整資料,這項成果被廣泛引用在《紡織材料學》教材中,為我國棉花品種改良和修訂棉花品級標準提供了重要依據。他領導的研究小組與有關紡織工廠一起,研究提出利用偏振光檢測棉纖維胞壁厚度以確定棉纖維成熟度的方法,在棉紡生產中推廣套用。他進一步把有關原理套用於化學纖維檢驗,並提出利用偏振光干涉方法測定滌綸纖維取向度的測試方法,用於化學纖維生產,受到工廠和研究單位的歡迎。70年代,我國開展用國產羊毛代替澳洲羊毛的研究,以適應毛紡織工業迅速增長的需要,為此嚴灝景又從事國產羊毛品種改良和紡織工廠加工國產原毛的品質檢查方法的研究。他先後到新疆、內蒙古、吉林、青海和寧夏等國產羊毛生產和研究基地,參加原毛等級鑑定,分析毛纖維紡織加工工藝參數,探討羊毛製品實物質量評定方法,介紹國外羊毛性能研究和品種開發等情況。他指導學校課題組教師和研究生在實驗室開展毛纖維表面形態、微細結構和纖維改性及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開展電子顯微鏡觀察毛纖維的制樣技術、纖維表面等離子刻蝕和改性技術,毛織物實物質量或風格的模糊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圖像判別等多種現代測試技術和研究方法,深入研討國產羊毛形態結構的特徵和纖維可紡性能及紡織製品性狀間的關聯程度。上述研究方法和內容引起各地專業人員的廣泛關注,並被普遍利用。
工作經歷
嚴灝景領導的紡織材料學科是1981年首批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可授予博士、碩士和學士三級學位的學科點。他是紡織系統第一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導師之一。早在1959年中國紡織大學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時,他就是第一批指導研究生的少數導師之一。嚴灝景先後共培養了博士研究生7名,碩士研究生50餘名。早在1952年,中國紡織工業急需培養纖維檢驗技術人員,嚴灝景帶領一批教師,連續辦了兩屆纖維檢驗專修班。1959年正式試辦紡織材料專業,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他親自承擔本科生紡織材料學的教學和研究生的輔導講座,所用的講義都是邊教邊寫,從國內外紡織雜誌的論文中收集、彙編、整理出來的。講義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直接反映當時的科研水平。長期來,一些教師還珍藏著這本講義作為參考。嚴灝景非常關心研究生的基礎課學習和外語學習。五六十年代,研究生的第一外語是俄語,英語是第二外語。他經常去英語老師處了解研究生的學習情況。他認為,一個高層次的紡織研究人才,一定要有紮實的數理化基礎和較好的外語水平,能夠了解國際上當前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水平,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知識,並有進一步發展、選定研究方向的能力。他在教學、行政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還安排他的研究生在周末輪流到他家接受專業英語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