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社

《噱社》是明朝張岱所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噱社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噱社
仲叔善詼諧,在京師與漏仲容、沈虎臣五、韓求仲輩結“噱社”,唼喋數言,必絕纓噴飯。漏仲容為帖括名士,常曰: “吾輩老年讀書做文字,與少年不同。少年讀書,如快刀切物,眼光逼注,皆在行墨空處,一過輒了。老年如以指頭掐字,掐得一個,只是一個,掐得不著時,只是白地。少年做文字,白眼看天,一篇現成文字掛在天上,頃刻下來,刷入紙上,一刷便完。老年如噁心嘔吐,以手扼入齒噦出之,出亦無多,總是渣穢。”此是格言,非止諧語。一日,韓求仲與仲叔同宴一客,欲連名速之唧,仲叔曰: “我長求仲,則我名應在求仲前,但綴繩頭於如拳之上,則是細注在前,白文在後,那有此理!”人皆失笑。沈虎臣出語尤尖巧。仲叔候座師收一帽套,此日嚴寒,沈虎臣嘲之曰: “座主已收帽套去,此地空餘帽套頭,帽套一去不復返,此頭千載冷悠悠。”其滑稽多類此。

文學賞析

明代文人結社風氣盛行,社團名目繁多,但以諧謔為內容的“噱社”還是別開生面,不多見的。文中所載都是社中的滑稽事,但因結社文人的層次很高,所以語言文雅而不失哲理,讀來別有番趣味。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文學家。出生於官宦之家。一生未曾做官,過著落拓不羈、遊山玩水的“風雅”生活。自稱“少為紈禱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童孌,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事,好花鳥,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自為墓志銘》)。明亡後,“無所歸止,披髮入山,為野人”(《陶庵夢憶序》)。清康熙初,參與編修《明史紀事本末》。著作頗豐,以小品散文著稱。有《螂媛文集》《石匱書後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數種行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