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身(core and winding assembly)是1998年公布的電氣工程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器身
- 外文名:core and winding assembly
- 所屬學科:電氣工程
- 公布時間:1998年
器身(core and winding assembly)是1998年公布的電氣工程名詞。
器身(core and winding assembly)是1998年公布的電氣工程名詞。公布時間1998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電氣工程名詞》第一版。1...
皿方罍器身是出土於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的文物,館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簡介 該罍是中國晚商、西周早期青銅器的代表之作,出土於1919年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因其上的銘文而被稱為“皿方罍”。回歸 該罍器身不幸流落海外,輾轉流傳於數國古董商人之手,顛沛流離於亞洲、美洲和歐洲的異國他鄉。器蓋則一直留在...
器身檢查 變圧器、高壓電抗器到達現場後,若不滿足規定的條件時,進行吊罩或吊器身或不吊罩直接進入油箱內,對變壓器、高壓電抗器器身中的固定螺栓、鐵芯、繞組、引出線、調壓切換裝置等進行檢査和必要的測量。
電容器器身 電容器器身(capacitor body)是1998年公布的電氣工程名詞。公布時間 1998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電氣工程名詞》第一版。
觥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線獸背脊的形狀,觥...
簠(fǔ)盛食器,禮器。盛行於西周末至春秋初。長方形,有蓋,蓋與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淺,也有四足,其蓋功能類盨蓋。豆盛食器。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用來盛放乾食或湯、羹類。作為禮器,以偶數組合出現,豆是向神靈供獻犧牲食品的最後一道器具。多無耳,春秋時豆盤兩側加耳,戰國時豆盤上加蓋。敦(duì)食器,...
卮(zhī),本是周秦漢晉之際廣泛使用的一種飲器,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圓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環形鋬耳或半環耳,有些有蓋,有些無蓋。類別主要有木卮、陶卮、漆卮、銅卮和玉卮、牙卮甚至銅框玉卮和玳瑁卮等。簡介 卮,特點是圓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環形鋬耳或半環耳,有些有蓋,有些無蓋。
按目前發表的考古資料玉錐形器大致可分為七種類型:第一類:器身為圓柱形,出土時錐端多朝上,呈鈍圓錐狀,素麵。下端有一小而極短的榫頭狀枘,並兩面對鑽一小孔,長度一般在7.1 10.2厘米左右。有學者認為它是與一種叫“三叉形器”的共同組成冠飾,也可作項飾、墜飾或腰飾。第二類:形同一類,唯其出土時...
電力液壓推動器由兩部分組成,驅動電動機及器身(離心泵),器身部分由蓋、缸、活塞、葉輪及轉軸組成。當通電時,電動機帶動轉達軸及轉軸上的葉輪旋轉,在活塞內產生壓力,在此壓力影響下 ,油由活塞上部吸到活塞下部,迫使活塞和固定在其上的推桿及橫樑迅速上升。通過槓桿機械壓縮負荷彈簧(推動器或制動器帶有負荷彈簧...
時大彬時代的紫砂器,因原料中雜有硇砂--天然存在的氯化銨,燒成後器身呈現金色點,吳騫《陽羨名陶錄》上也注意了這一特徵:"壺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時大初年,皆細土淡墨色,上有銀沙閃點,迨硇砂和制,谷縐周身,珠粒隱隱,更自奪目。"時大彬的作品,據同時代的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說,問世的年代已...
卮(zhī ),一種圓筒狀的有把手和三個小腳的飲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彝(yí)、卣(yǒu)、罍(léi)、瓿(bù),都是盛酒的大器。彝是清代金石家定的名,其形狀長方有蓋,器身有觚陵。卣的形狀呈橢圓形,大腹,斂口,圈足,有蓋。有的上下一樣大,像個直筒。,卣都有提梁。在大祭...
此展品為商周時期的玉器,器身兩面扁平,器周邊近緣處較器面低,在器兩面形成兩個台面,器表素麵無紋飾。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品信息 玉器的器身兩面扁平,器周邊近緣處較器面低,在器兩面形成兩個台面,在器兩端伸出一尖突,器表素麵無紋飾,不見使用痕跡。此件器物出土時器身一面粘連有大塊銅器,...
這樣,先鑄的部件和器體就能固定或套鑄在一起了。但有的器物鑄造不是這樣的,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驟,即先鑄器體,再合鑄附屬檔案或附飾。這種將分鑄好的器身和耳、足等附屬檔案聯接起來的方法就稱為焊接法,其實焊接法是分鑄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有時也稱分鑄焊接法。分鑄法從器件的鑄補發展而來,與分鑄法相對的是...
球形器是產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西埠村的更新世中期(Q₂)-更新世晚期(Q₃)的化石。特性描述 器身有三塊礫石面,其周邊不見垂直打擊點,應該是使用後的殘留自然面,器身絕大部分遺有修疤,至少有20多塊,多細碎,兩疤夾角為109~125度。在幾塊較大的修疤上可見再打擊的痕跡。可能是砸擊堅硬材料留...
簠(fǔ)盛食器,禮器。盛行於西周末至春秋初。長方形,有蓋,蓋與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淺,也有四足,其蓋功能類盨蓋。豆盛食器。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用來盛放乾食或湯、羹類。作為禮器,以偶數組合出現,豆是向神靈供獻犧牲食品的最後一道器具。多無耳,春秋時豆盤兩側加耳,戰國時豆盤上加蓋。敦(duì)食器,...
商周陶觚形器 此展品為商周時期的陶器,造型極具特色。器身呈杯狀,喇叭口,高柄,中空,可能為尖底器的器座或祭祀用品。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柄與器身一側各鑽一圓孔,兩面磨刀刃,刃微凹,兩闌出扉牙,長54厘米。二里崗出土的玉璋,為淡青色,後部微殘缺,前部為斜刃,後部兩側有牙狀突起,安柄處鑽一圓孔。西周的玉璋比較少見,器形與商代相近,器身窄長,尺寸較小,中略內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長,一尖短,長方柄,扉牙之間亦飾平行陰線。春秋...
西周弓形器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文物,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物信息 年代:西周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規格:通長36.5cm,重550g 出土時間:1980年 出土地點:陝西省寶雞市竹園溝 國墓地七號墓出土 文物特徵 弓形器多認為是用來協助駕車者挽韁繩的器物,屬車馬器。弓形器體呈弓形,器身內壁凹下,上有三道脊...
例如雲崗第二洞的樓閣式浮圖,七、八、九、十洞的龕楣,飛檐、博山爐,做為裝飾花紋的蟠龍、饕餮、朱雀、白虎等等。在第十洞有北魏時期所雕的飛天,四天飛天捧一博山爐,爐式為有山巒起伏的蓋子、高足豆式的器身,器身兩側有S形耳。手爐 手爐是行者以手持之長柄香爐,用以供佛的香爐。在《法苑珠林》中,有...
商晚期龍紋角形器 商晚期龍紋角形器是商晚期文物,長36厘米,口徑8.3厘米。現藏於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河南安陽武官北地1002號墓出土, 器身上粗下細, 彎曲似角狀, 蓋上有菌鈕, 蓋、器身飾龍紋。
青銅人身形器,是中國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文物中的較奇特器物之一。文物簡介 現存三星堆博物館。用途不明 青銅人身形器通體高46.2厘米,整體造型頗似一無頭無手之人體。此器上部如穿衣袍之人身,下有雙腿,腿前內凹,下端飾凸弦紋。器身滿飾圖案。倒過來看是兩組共五隻很像貓頭鷹的鳥類造型,鳥的尖喙經...
釉色、紋飾華麗豐富,已從宋代的實用酒器轉變為陳設器。明代的玉壺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長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壯的趨勢,圓腹漸趨豐碩,瓶頸加長,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時期的玉壺春瓶,還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風格,外廓曲線與下腹曲線的轉折比較明顯,有些憨笨的感覺,比不上元代玉壺春瓶造型的優美與舒朗。發展...
旋木胎器一般比較厚重。鼎、盒、鐘、盂、盤等屬於這種製法。二是斫木胎,系利用木塊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包括刨、削、剜、鑿等做法)如橢圓形具杯盒、耳環、鍅幾匕、案等屬之,一般也叫厚重。三是卷木胎,用於直壁器型,主要見於卮、奩等。採用薄木片捲成圓筒狀器身,接口處用木釘釘接,底部是一塊刨制的...
雙足粗壯有力,與鴞尾共同構成3個器足,穩定地支撐住整個的器身。器腹上的鴞翼由蟠蜷的蛇紋構成。背後鋬下裝飾著展翅飛翔的鴞紋。婦好鴞尊比之商代後期的各式□尊更富神秘氣氛,造型更質樸、厚重(見彩圖鴞尊(商)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④司母辛四足觥:兩件成對。一件高36厘米,通長46.5厘米,重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