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子後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嘴子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海陽市
  • 面積:約4.5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建村。因村處坐頂坡山嘴後,故命名嘴子後村。另一說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王姓先祖王文質因原居大疃王家遭火災,而遷車道夼安村,後因村居坐頂坡山嘴之後,而取名嘴子後。

經濟發展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等。
2002年,全村305戶,816人。有王、劉、董、潘、丁、石、朱、鄭、薛、黃、蔣等姓,均為漢族,其中王姓人口較多。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萬達講局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15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71%、1%、28%,人均純收入3539元。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5公斤,總產1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總產40萬公斤。1982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25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5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68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40公斤,總產55.9萬公斤。
1984年,黨支部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民眾栽植果樹。1994年,又對原有老果園進行改造。2000年,全村優質果園面積達5.3公頃,總產1.6萬公斤,收入4萬元。
1985年以來,村黨支部根據本村戰棗檔山多草多的優勢,提出“要想富,多養兔,養好兔”的口號,常年人均養兔20隻。2000年,全村養長毛兔約1.5萬隻,總收入120多萬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00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450萬元,畜牧業收入500萬元,林業收入50萬元。
第二產業1976年,村成立了針、草“兩織”管理站,組織家庭婦女及青年婦女從事勾花、草編。僅此一項,全村收入即達60多萬元。恥海獄1979年,村集體建起麵粉加工廠,職工2-4人。
1987年,成立村建築隊,從業人員18人,在煙臺、威海等地從事建築,常年利稅5萬元;建豆腐坊2處,油坊1個。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0人,收入15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先後發展起個體修配組2個,商店3個,理髮店2個,從業人員16人,常年收入10萬餘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20人,收入400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50萬元,服務業收入3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4年,成立嘴子後國小,校址在本村南廟。1958年遷至村中民房。1973年,建新校舍33間。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墊局膠遙專院校者5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糧半糠菜,全村有40多人要飯。建國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25公斤,全村總收入37萬元。2000年,全村人均存款35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5輛、手扶拖拉機100多台、機車50多輛、彩色電視機275台、電冰櫃電冰櫃40多台、洗衣機2台、電話210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村民都翻建了新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棄您簽才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試乘,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5年12月,村投資4萬多元,購置了柴油發電機,自行發電照明。1980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0年,購買了1台彩電。1986年、1989年,先後購買了2部電影放映機,定期放映電影,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王京川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3月,成立了村黨支部,王京川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先後成立了職工會、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開展鬥地主、打惡霸的鬥爭。1947年,組織支前隊20餘人,參加了萊陽蜆子灣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40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57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京川、王明洲、王吉平、王京仁、王恆軒、王文竹承鍵臭、王令貴。村黨支部曾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月民、王明洲、王英洲、王志平、王月升、王紹舉、王京仁、王忠波、王令貴、王文竹、王令貴、王京超。1999年,王令貴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王京川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3月,成立了村黨支部,王京川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先後成立了職工會、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開展鬥地主、打惡霸的鬥爭。1947年,組織支前隊20餘人,參加了萊陽蜆子灣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40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57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京川、王明洲、王吉平、王京仁、王恆軒、王文竹、王令貴。村黨支部曾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月民、王明洲、王英洲、王志平、王月升、王紹舉、王京仁、王忠波、王令貴、王文竹、王令貴、王京超。1999年,王令貴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