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麗婭(抗日戰爭烈士)

嘎麗婭(抗日戰爭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嘎麗婭,這是一個被塵封了60年的名字------她沒有烈士的名份,卻永遠活在中俄兩國人民的心中。她沒有墳墓和傳記,但俄羅斯總統普京為其即將落成的紀念碑親筆題詞這是綏芬河歷史上悲壯蒼涼的一幕,一個生在綏芬河、長在綏芬河的17歲中俄混血少女,為了綏芬河的解放,走上戰火紛飛的戰場勸降日軍而犧牲的故事

嘎麗婭1928年2月18日,中國龍年,出生於中國黑龍江省邊境城市綏芬河市。父親張煥新是中國人,樸實的山東農民,早年的“跑崴子”。母親菲涅,烏克蘭人,按俄習慣婚後從夫姓,叫張·菲約格拉則是白俄後裔。

嘎麗婭取俄名嘎麗婭·瓦西里耶夫娜·杜別耶娃,實際上,家人叫她嘎拉。嘎麗婭幼年和少年是在溫暖的家庭關愛中無憂無慮度過的,1941年6月,和同學麗達共同獲得俄羅斯僑民音樂會金百合歌手獎,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獲一等獎。1942年12月,她14歲那年,在綏芬河露西亞俄喬學校畢業,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樂課、日語課,兩個星期後回家幫助父親打理生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嘎麗婭
  • 外文名:嘎麗婭·瓦西里耶夫娜·杜別耶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黑龍江省綏芬河市
  • 出生日期:1928年2月18日
  • 主要成就俄羅斯僑民音樂會金百合歌手獎,為解放綏芬河勸降日軍而犧牲
人物簡介,傳奇經歷,勸降原因,勸降過程,

人物簡介

嘎麗婭受過正規的教育,又生活在多民族中,與日本鄰居相處,她輕鬆地學會了三國語言。嘎麗婭1.70米左右的身材,眉清目秀、端莊、秀麗,時值17歲豆蔻年華,但命運卻讓她走上戰火紛飛的戰場,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150多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綏芬河市城區被蘇軍攻克,但天山要塞內的日軍還在負隅頑抗。這個要塞內有以石島長吉為首的450名日軍,也有佳浸磨街長帶領的150名日本百姓,蘇軍幾次攻擊未果,傷亡不少。
海拔719米的天長山位於綏芬河市阜寧市,夏日,這裡外表平坦,綠色蔥蘢,如果不是當地人介紹,根本想不到這是亞洲最大要塞群。自1934年日本侵略者把綏芬河作為軍事禁區,修築要塞,天長山成了日本關東軍對陣蘇聯的東部防線,在當時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

傳奇經歷

勸降原因

要塞里的日本婦女和兒童面臨與日軍同歸於盡的命運,蘇軍不忍平民在戰爭中傷亡,在對天山要塞發起進攻前,決定找個懂日語的人前去勸說日軍保全要塞里婦女兒童的生命,繳械投降。
1945年8月9日,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打擊日本殘寇。當天,日軍、警察、憲兵特務、電報局人員等三千餘人退守綏芬河天長山要塞。蘇軍幾次攻擊未果,傷亡不少。據“友誼和平天使”紀念碑的策劃者孫伯言介紹,當時在蘇聯紅軍登記處,一位負責人向在場的人們詢問:“誰會說日俄兩種語言?不知是誰用俄語回答了一句:“嘎麗婭·杜別耶娃會說日語。”綏芬河幾千人口,是個小鎮,嘎麗婭人很出眾,很多人都認識她,大家把目光投在她身上。嘎麗婭和蘇聯人談過後走到母親跟前平靜地說:“媽媽,紅軍軍官讓我當翻譯,跟他們上山去勸日軍投降。”嘎麗婭的母親不同意,嘎麗婭很鎮靜地說:“不要緊的,要塞裡面還有我的日本同學呢。”據後來的證據表明,要塞里有些日本小孩確實是嘎麗婭的朋友。
或許,她想日本人垮台了,此行有蘇聯紅軍的保護,不會有危險;或許,她抱定決心,就是危險也要轉告她的日本鄰居和夥伴應該走出山洞,免得傷及婦幼無辜。我們無從知曉她究竟想什麼,只知道當時她是那么從容鎮靜,”嘎麗婭的母親默默地把自己頭上的花頭巾摘下來,戴在心愛的女兒頭上,望著女兒向天長山走去。而這一走,善良勇敢的嘎麗婭再也沒有回來。從此,嘎麗婭走進了綏芬河人的心中,走進了傳說,走進了永恆,走進了歷史。

勸降過程

她隨同4名蘇聯士兵走上了炮火紛飛的天長山要塞戰場,深入虎穴,去完成勸降的使命。
工人在安裝嘎麗婭雕像工人在安裝嘎麗婭雕像
據傳說,嘎麗婭曾經到天長山去了三次,第二次去時,日本軍官說再給一些時間準備,答應下午3時放下武器投降。第三次上去的時候,日軍突然開槍,將同去的蘇軍打死,嘎麗婭被拖進山洞。現場的情形沒人看到,只能成了一個留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迷。
山下的蘇軍等了一個晚上不見人下來,知道壞事了,於是下令炮轟。1945年8月15日,天長山要塞的日軍投降,僅餘26名士兵。戰鬥結束後,嘎麗婭仍不見回來,也沒有訊息。人們在山上只找到了嘎麗婭的紅頭巾,卻一直沒找到人。當時炮火將很多屍體炸飛,走得如此安靜,又走得如此轟轟烈烈。
嘎麗婭簡介嘎麗婭簡介
戰後,天長山要塞投降的26名日軍被遣送回國。蘇軍也很快撤離。沒有人為嘎麗婭的事作證。在那個年代,怎么會有人關心一個死在炮火中的平民百姓啊,嘎麗婭的死就成了一個懸疑,更沒有人追認她為烈士。
在綏芬河當地概括和簡史稿中只有"張煥新的混血姑娘三次上天長山勸降"的一句,沒有任何具體記述,所有歷史檔案都沒有。
如今,嘎麗婭在人間留下的只有一張她15歲時與其長兄張國列攝於1943年的合影,照片中的嘎麗婭美麗、恬靜、從容、含蓄,誰見了都會讚嘆,張國列先把這張照片贈給朋友米蘇林,嘎麗婭犧牲後,米蘇林找平又送回到了嘎麗婭母親手裡,並由她一直帶在身邊。
一位叫菲多爾琴科的蘇聯軍官,因這次勸降行動而獲得一枚紅星勳章。在緘口三十多年後,他曾兩次在電視節目中講述了嘎麗婭的事跡,並認為勳章應該屬於嘎麗婭。時隔60年,嘎麗婭才回到綏芬河,綏芬河市人民紀念著“和平使者”嘎麗婭,籌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園,在嘎麗婭公園,33位蘇聯紅軍戰士栽下了嘎麗婭喜愛的白樺樹,中國抗日老戰士栽下了嘎麗婭喜愛的雲杉,有心人把白樺樹和雲杉組合成了漢字“唇”-------蘊含著中俄兩國人民一衣帶水,唇齒相依。
和平公園嘎麗婭雕像和平公園嘎麗婭雕像
1945年10月8日,這個為了綏芬河的解放而獻出自己17歲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如今化身成為“友誼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綏芬河和平廣場上。中俄兩國人民一起在新成的嘎麗婭的塑像面前獻花,蘇聯老紅軍說:“她永遠昭示著人民對友誼與和平的祈盼和期待”
在剛剛落成的嘎麗婭塑像前,來自俄羅斯遠東鐵路退休老職工們組成小合唱團獻上了寫給戰爭的兩首歌曲{仙鶴}和{喀秋莎}。“我們把這兩首歌曲獻給永遠17歲的嘎麗婭”
嘎麗婭的青銅塑像設計初樣,已由世界著名的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設計完成。從雕塑圖樣中看,嘎麗婭步履堅定,手中揮舞著媽媽留給她的花頭巾,回頭望著家鄉——這是一段凝固的歷史,美麗勇敢的嘎麗婭將永遠佇立在她所熱愛的家鄉。
正值中俄國家友好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親筆致信說:“對綏芬河這個良好的倡議表示感謝”,並建議在紀念碑刻上這樣一段話:“俄中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