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衛生
村總人口1308人,共496戶,外來人口83人。現有常住人口970人,外來人口100人。現有黨員38名,村民代表36名,村民小組5個。
農村經濟
村里主要
企業有寧波市北侖區鄔隘五金模具廠、
寧波市北侖區金泰船舶配件廠、寧波市北侖區航海機械有限公司、寧波市北侖區大碶佳峰電器廠、寧波市北侖區大碶甬欣縫汽五金廠等;村民的收入以做銅字及種植業為主,上一年人均年收入約為12500元,村可用資金74.46萬元。
基層組織
通過全村黨員幹部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村“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後獲得了市級文明村;市級衛生村;新農村合格村;民主法治示範村;環境整治合格村;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五好”行政村黨組織;區級先進婦女組織;區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寧波市先進婦女組織;區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嘉溪村風景
翻過育王嶺往南拐至太白山下,便是蜚聲中外的阿育王寺前址、漫山遍野充溢著詩情畫意的嘉溪村。該村有“牡丹岩”、“羊山下”兩支溪流,兩溪之間山清水秀,故得“嘉溪”美名。村中出土的漢代陶器五孔罐等實物表明,早在漢代便有先民在此棲息。村境含嘉溪、烏石岙、
陳家三個自然村,1300人口。
村西北口有座建於元朝天順元年(公元1328年)的將軍廟,內奉北宋名將曹彬之像。廟前有棵古樟樹,主桿圍徑7.5米,相傳為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植。村東首牡丹溪旁的“井潭弄”,乃戚繼光戰友、抗倭虎將李誠立故居,現古井尚在。村南山腳下的“教場弄”,系戚繼光、李誠立帶兵操練遺址。
村西南的烏石岙乃是
阿育王寺的前址,現存“涌見岩”、“瑞蔭亭”、“慧達大師墓”、“七佛潭”、“佛跡岩”、“架裟石”、“翠渚碧波”、“清瀾古橋”等諸多遺址。相傳,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90年),山西并州人
劉薩訶大病後出家為僧,法名慧達。慧達大師為求釋迦弁尼真身舍利(即佛骨),四下尋覓無著,在此結茅以居,苦求三日,終見一座五層四角寶塔從地下湧出,於是在此處建造廣利寺以奉,後由梁武帝改名為阿育王寺。“涌見岩”下邊樹木蔥籠之處便是慧達大師終焉之地,墓為三丘,墓碑書有“西晉開山利賓菩薩之塔”十字(僧墓稱塔),烏石岙古木參天,曲徑通幽,除慧達大師墓葬外,還埋葬著阿育王寺諸多住持、高僧和日本國、韓國的高僧,如日本鎌倉時代(公元1147—1199年)圓覺寺開山祖師無學祖元的宗師物初大觀靈骨等。緣此,改革開放以來,慕名前來尋訪、朝拜、遊覽的中外高僧、學者和遊客絡繹不絕。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6畝(其中:田89畝,地107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2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690.9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116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4.44%)。有36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69.44%和6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占總數的94.44%和47.2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30.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參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2戶,占農戶總數的33.33%。
文化教育
國小和國中都是在大碶街道靈山學校就讀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9.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50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狀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