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阿育王寺遺址
- 位置:寧波市北侖區大碶街道嘉溪村
- 地位:遺址物保護點
- 朝代:西晉
基本信息,遺址遺承,靈骨安葬,文化底蘊,
基本信息
2006年12月,市政府批准古阿育王寺為固定宗教活動場所。2007年4月起籌備建設。前期投資2045萬元,占地面積4.4公頃。建築面積16200平方米。
遺址遺承
古阿育王寺遺址屬西晉遺址,面積約近萬平方米。據《阿育王寺新志》載:西晉太康三年(282 ),山西并州離石人劉薩訶,即僧慧達,求舍利塔,至會稽鄮山,結茅於烏石岙,有舍利寶塔,自地湧出,遂於其地結廬守護,是為寺之創始。後因僧眾寺小,才擇地建造鄞州區阿育王寺。目前,古阿育王寺遺址內還存有慧達大師骨塔、塔亭、瑞應亭、涌見岩碑等文物史跡,均為民國九年(1920)重建。
慧達大師骨塔石欄磚槨式,並列三穴。住持宗亮、監院源岌重建。塔碑上有曾熙題“西晉開山祖師利賓菩薩之塔”,利賓菩薩即阿育王寺開山之祖慧達。塔後石亭,雕鑿工細,亭額已毀,正面額題“堵波深邃”。柱聯鐫:“千山霜葉瘦,萬壑雨花肥。”塔亭後有弧形圍牆。塔前原有塔院,民國九年(1920)宗亮、源岌重建正殿5間,廊屋6間,後俱毀夷。
瑞應亭由住持宗亮築於涌見岩上,磚石結構,攢尖頂,飾寶瓶,四角上翹,南啟洞門。涌見岩碑嵌於碑亭後壁,碑高1.6米,寬0.63米, 上書“涌見岩”三字,下端為住持宗亮跋。
慧達大師骨塔石欄磚槨式,並列三穴。住持宗亮、監院源岌重建。塔碑上有曾熙題“西晉開山祖師利賓菩薩之塔”,利賓菩薩即阿育王寺開山之祖慧達。塔後石亭,雕鑿工細,亭額已毀,正面額題“堵波深邃”。柱聯鐫:“千山霜葉瘦,萬壑雨花肥。”塔亭後有弧形圍牆。塔前原有塔院,民國九年(1920)宗亮、源岌重建正殿5間,廊屋6間,後俱毀夷。
瑞應亭由住持宗亮築於涌見岩上,磚石結構,攢尖頂,飾寶瓶,四角上翹,南啟洞門。涌見岩碑嵌於碑亭後壁,碑高1.6米,寬0.63米, 上書“涌見岩”三字,下端為住持宗亮跋。
靈骨安葬
據中外佛教史料記載,有許多中外高僧和名人的靈骨安葬於此。北宋有高麗高僧、天台宗十六祖、寧波寶雲寺住持義通;南宋有日本圓覺寺開山祖師的宗師物初大觀,日本幕府首領源實朝將軍,日本入宋求法高僧大日忍能、佛地覺安的宗師、阿育王寺第二十四代方丈佛照德光,第二十五代方丈師瑞等。
文化底蘊
古阿育王寺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對國內外佛教歷史影響深遠,歷來慕名參拜、尋跡的高僧頗多。南宋有日本高僧希玄道元、賽岩義尹、心地覺心等多人。20世紀80年代後,前來考察、瀏覽的僧侶、學者、香客、遊人紛至沓來。日本村上博優、朝岡康二,韓國曹永祿、李永子等多次帶領佛教旅遊團、學術考察隊到古阿育王朝拜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