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散記

嘉峪關散記

嘉峪關散記》是網路作家木末之風所寫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嘉峪關散記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木末之風
  • 書籍簡介:走筆祖國山川,反思祖國歷史
最早知道安西這個地名,還是緣於孩提時候,跟著鄰居家的老秀才誦讀唐詩。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可以說早已爛熟於胸,但對其詩所描景色,所抒情懷卻不甚知曉,雖也能說出一二,但因“安西”及詩中所述“渭城”、“陽關”都不曾見,說來也覺心中沒底。
星星峽,走柳園,就到了去嘉峪關及安西的岔路口。因急事在身,無暇轉道安西以及再遠一些的敦煌、陽關,心中甚感遺憾。好在回來時,還要路經此地,尚有彌補的機會,因而也就作罷。
道路兩邊大都是濯濯童山,單調而荒涼。在這樣的路上行駛,司機極易疲勞和煩躁。也許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吧,在路旁,每隔一二十公里,便有一個高高的台子,上面是一輛被撞或被燒得不成樣子的小汽車的殘骸,有的還寫著“超速行駛等於自殺”的標語,讓人看了心有餘悸,但精神也隨之一振。解除司機的疲勞,提高駕車人的警惕,這也不失最為直觀而又有效的警示方法吧。
中途要經過大名鼎鼎的玉門鎮,但從地圖冊上看不遠處還有一個玉門市,不知“春風不度”的“玉門關”與此兩處有什麼瓜葛?要不怎么也都叫玉門呢?
中間經過且最發人深思的,是一兩處古代城市的遺址。經過不知多少年的風吹雨打,遺址只剩下堅實的夯土地和一截截已看不出究竟是什麼的土堆,讓人置身這些土堆之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是悲哀還是好奇?是失落還是疑惑?好像都不是,好像又都是。好在並不知曉這遺址的名字,否則又要害得我去翻一陣史書,為這個城市的興衰發一通無端的感慨了。
這彆扭的滋味還未讓車外的寒風拂去,前面忽又出現了一處人家。尤其讓人礙眼的是那一處新建的什麼“西域文物民俗展”之類的土城,因在全國各地見慣了這類掛羊頭賣狗肉的惡作劇,拿了發展旅遊的幌子,人造一些所謂的文物及景觀去蒙遠來的遊人,所以也沒放在心上,更不值得花費時間去看,只是在車上湊車放慢了速度那一陣子,瞥了幾眼,便催司機老李,繼續前行。
又經歷了同先前所見的荒山、戈壁別無兩樣的一段路程,在正午時分,我們到了嘉峪關——這萬里長城最西的盡頭。
在此之前,我曾在一九九五年的五月來過這裡,因而沒有了初來時的新鮮感,只是故地重遊罷了。但是同去的老馬和老黑卻興致特高,大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概。
在售票處的文物商店轉了轉,未發現什麼稀奇的東西,只是一些仿製的銅車馬與劣質的夜光杯,還有到處都能看到的廉價而又粗糙的所謂的紀念品。於是便沿著不知多少人走過的旅遊線路走了去。只是在懸有“天下雄關”匾牌的城樓前逗留了一會兒。然後順著緩緩的坡路爬上了城牆內那一片空地。在旅遊旺季,這兒是一個騎馬射箭的跑馬場,周圍除了商店外,就是賣廉價玩意兒的小攤兒,旁邊還擺放著幾副武士或將軍的服裝盔甲,還有幾副應景的弓箭,供好奇且好事的遊客裝扮留影,權當讓那些或魁梧,或瘦小的八方遊客領略一下做古代將士的滋味……偶有幾位不甘寂寞的遊客,還真的騎上那雖裝扮鮮艷卻瘦骨嶙峋的馬兒溜達上幾圈,但終因騎術不精而絲毫顯現不出古代將士馳騁疆場的威風,反而讓圍觀的人覺得滑稽可笑……
今日的嘉峪關,讓人心動和思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撇開了吵雜喧囂,亂竄亂爬的遊人,單單品味嘉峪關,無論是整個關城精巧的設計,還是一絲不苟的施工,還是那威震西域的氣勢,都讓人肅然起敬。南面是綿延起伏的祁連山,北面是逶迤相連的龍首山,馬鬃山,而嘉峪關恰好坐落在嘉峪山的西麓,整個關城呈梯形,周長七百三十三米,面積三萬三千五百平米,城牆高十米,垛牆高一點七米。兩側的城牆橫穿戈壁,與南北山峰相連。就在這三山之間,扼其要衝,雄踞河西,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不愧為“天下雄關”的赫赫威名。漫步關城,手撫垛口,看城內,沉著威嚴的將軍府、關帝廟與不多的幾棵老柳樹默默相對;望城外,茫茫無邊的戈壁灘與艷陽天為這“天下雄關”張開了氣勢恢弘的背景。內心感觸良多,酸楚良多。在這兒,你可以聽到“一塊磚”與“燕鳴石”的傳說,體會到這“雄關”威武壯闊以外的另一種情愫。如果問:在嘉峪關,是什麼最讓我魂牽夢繞的話,我的回答是——嘉峪關城門外牆體上那累累的傷痕。
那是古代無數出關遊子用石塊扣擊的結果。據說此地有“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乾”的諺語,頗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味道。相傳,當年每一個出關人,在出了關門,除要長時間的佇立遙望家鄉外,有一件事是他們萬萬忘不掉的。那就是從關外戈壁灘上撿起一塊石頭,鄭重其事地朝城牆擲去,如果有回音,那就有生還故鄉的可能,否則,就可能要客死他鄉了。難怪人們要“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乾”呢!這同遠渡重洋背井離鄉的華僑臨行前要揣上一把“鄉井土”不是一樣的情懷么?
今人是沒有這樣複雜的出關心境了,因為時代畢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們每到這兒,都要拿起幾塊石頭朝那原本傷痕累累的城牆擲去,於是,嘉峪關依然要承受著沒有離鄉之苦的兒孫們遊戲般的耍弄。於是精明的商家,便在這上面做起了文章。在靠近嘉峪關出口的地方,大講特講投擲石塊的好處,可以預知吉凶,可以保佑平安……然後,就給來此旅遊的遊人辦起了“出關護照”。像榮譽證書一樣,上面除了要遊人親筆寫下自己的名字外,商家還要利用先進的電腦成像技術將你的影像印在護照上,再在上面加蓋“嘉峪關督護將軍”的大紅關印,讓你頗有一種鄭重其事的感覺。雖明知是商家掙錢高招,可又樂此不疲,真可謂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轉了半天,所有的人都感到有些睏乏。老馬與老黑要去商店賣什麼東西,司機老李將空的寶特瓶子隨手丟在地上,在那兒一個勁兒的看天。我便坐在“嘉峪關記”與“威震華夏”兩塊碑刻間的陰涼里,調整砰砰直跳的心臟,梳理亂七八糟的思緒。不知是故地重遊,還是因為一路上行色匆匆,或是周圍多了不該有的商家,或是遊覽間聽到的都是牢騷抱怨,我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初到嘉峪關時的激動與振奮,僅有的一點自豪與興奮,至此也大多消逝殆盡……
長城與嘉峪關,早已失去了其固有的作用,人們憑弔的也僅僅是他過去的輝煌,回想的也只有這個雄關給我們民族帶來的自豪與榮光。然而,同樣是嘉峪關里的關帝廟以及那塊“文武聖神”的匾額,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多少關注。來嘉峪關,遊覽什麼,憑弔什麼,汲取什麼,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幾乎都是一片空白。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傑出代表之一的長城嘉峪關,應該讓我們珍惜的究竟是什麼?又有幾人能夠明了?他“文”的博大精深與“武”的威武不屈,又有誰樂意繼承、發揚與廣大?有的只是急功近利與唯財是取,毫無節制的開發與利用,使所有的古蹟都變成了可以無限索取的搖錢樹,仿佛他既不屬於前人,也不屬於後代,只是屬於我們自己。於是,可以毫無顧忌地將他所有的價值都統統榨取乾淨。如果長此以往,那么很難說,若干年以後的嘉峪關,不會成為路邊那面目全非,只是一抔黃土的遺址。
想到這裡,不由得讓我聯想起國外有關古蹟保護的一些報導。西方所有的已開發國家,早就明白了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道理,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至少是沒有像我們如此的讓祖宗留下的遺產“超負荷服役”,更不允許將所有的古蹟都當作商品慢慢的“分割零售”。雖然沒有到過多少國家,但是看到的,卻只在我們的國度里,就連佛寺、道觀也都完全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超市。甚至出現過,在孔廟裡撒尿被抓住罰款,管理人員因找不開零錢而讓被罰人再撒一次的笑話。歷史久遠的文明古國呀,為什麼您如此的多災多難?您的兒孫可以為您創造無數的奇蹟,但是,為什麼不能呵護好您留下的遺產?您的多少珍寶不是毀在強盜的手中,而是由自己的子孫親手葬送?儘管您有六千年的積澱,但我不知道您還有多少家底,可以供兒孫們糟蹋?
回首仰望,那乾打壘築就的城牆,早已是皮肉剝離,瘦骨嶙峋,在毫無遮攔的陽光里,默默佇立。在藍天白雲、群山戈壁的映襯下,愈發顯得孤獨與蒼涼。歲月給他的蒼顏,他無怨無悔;但是,無數兒孫強加給他的重負,他又能忍受幾時?
走出嘉峪關,天色尚早,我們便決定繼續東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