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吸附論(molecular absorption theory)亦稱“嗅覺分子吸附理論”。是指嗅覺理論的一種。蒙克里夫196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帶有氣味物質的分子吸附在嗅上皮感受刺激的表面時,人便能聞到氣味。有氣味物質具有揮發性,該物質的分子在嗅上皮上吸附以及嗅上皮上原來沒有這種分子,是聞到氣味的三個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嗅覺分子吸附理論
- 定義:帶有氣味物質的分子吸附在嗅上皮感受刺激的表面時,人便能聞到氣味
- 提出者:蒙克里夫
- 提出時間:1967年
分子吸附論(molecular absorption theory)亦稱“嗅覺分子吸附理論”。是指嗅覺理論的一種。蒙克里夫196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帶有氣味物質的分子吸附在嗅上皮感受刺激的表面時,人便能聞到氣味。有氣味物質具有揮發性,該物質的分子在嗅上皮上吸附以及嗅上皮上原來沒有這種分子,是聞到氣味的三個條件。
分子吸附論(molecular absorption theory)亦稱“嗅覺分子吸附理論”。是指嗅覺理論的一種。蒙克里夫196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帶有氣味物質的分子吸附在嗅上皮感受刺激的表面時,人便能聞到氣味。有氣味物質具有揮發性,該物質的分子在嗅...
分子吸收理論(molecular absorption theory),亦稱“嗅覺分子吸附理論”。嗅覺理論的一種。孟克里夫196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聞到氣味的三個條件是有氣味物質具有揮發性,該物質的分子在鼻腔嗅上皮上吸附以及嗅上皮上原來有這種分子。該理論...
吸附理論 吸附理論認為,嗅感黏膜吸附進入嗅感區的氣味物質,這種吸附導致黏膜位置發生變化,進而誘發產生嗅覺的神經脈衝。在這個過程,氣味被感受的程度,主要取決於氣味分子從氣相轉移到液相黏膜上的吸附能力,以及吸附這些分子引起的膜換位...
膜刺激理論是指氣味分子被吸附在受體柱狀神經的脂膜界面上。神經周圍有水存在,氣味分子的親水基朝向水並推動水形成空穴。若離子進入此空穴,神經產生信號。Davd 推導了氣味分子功能基團橫切面與吸附自由能的熱力學關係,從而可以確定分子...
嗅覺立體化學理論(stereochemical theory)是在1952年由 Amoore 提出。該理論第一次將物質產生的嗅覺與其分子形狀聯繫起來,並首次在嗅覺研究中心提出主導氣味(primary odor)的概念,因而也有將理論稱為主香理論,這與顏色的視覺感覺相類似...
模式識別伴隨著計算機的研究,套用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在計算機理論,信號與信息處理,自動控制理論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套用。近年來被用於仿生鼻中,已引起普遍的重視。在機器嗅覺中,模式識別技術是對預處理之後的信號再進行適當的處理...
分子振動論 分子振動論:一種嗅覺理論。嗅覺感受器的興奮是由一些物質分子的特殊震動引起的,只有拉曼移動在140 厘米—350厘米之間並具有揮發性和可溶性的物質才有氣味,才能夠引起嗅覺。
本研究將有利於我們從分子水平深入了解蚜蟲嗅覺傳遞機制,通過干擾蚜蟲的嗅覺感受過程來調節蚜蟲種群的行為,為有效控制蚜蟲為害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結題摘要 蚜蟲是苜蓿主要害蟲之一,蚜蟲危害後不僅導致苜蓿產量和營養價值降低,而且還會傳播...
研究結果有助於揭示果蠅嗅受體蛋白識別非天然存在爆炸物分子的嗅覺機制,並為敏感嗅受體蛋白在仿生嗅覺探測領域的潛在套用提供理論基礎。結題摘要 生物通過嗅覺受體來靈敏和準確地識別環境中的氣味分子。研究表明,包括果蠅在內的多種生物對...
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產品具有專屬的、獨特的個性,企業需通過向消費者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傳遞統一信息,實現品牌個性的塑造。從現有理論研究來看,其中嗅覺行銷研究需要心和生物學的理論支持,最能促動人的潛意識,從而產生記憶 ...
《橘小實蠅嗅覺通訊的分子機制研究》是化學工業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劉歡、鄧淑楨 內容簡介 《橘小實蠅嗅覺通訊的分子機制研究》共4章,第1章為緒論,簡要介紹了橘小實蠅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包括橘小實蠅的危害特點、適...
目前在這領域主流的理論來自美國加州的阿莫爾。1970年,阿莫爾提出在鼻子中存在一些不同類型氣味感受器,每個感受器只認識特殊立體形狀的氣味分子,由此產生嗅覺信號傳到大腦。1996年,圖林博士提出一個基於非彈性電子隧道光譜概念(IETs)的一...
嗅覺器官又是如何感知氣味的呢?駱德漢教授是廣東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仿生嗅覺/味覺感測技術研究室帶頭人,多年從事機器嗅覺/味覺感測理論、技術及套用研究,在採訪中,駱教授告訴筆者,氣味是化學分子在嗅覺器官的反應。當某種物質的分子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