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個月寶寶是“被動的”言語活動期,其特點是聽得多,說得少,理解多,表達少。這時期孩子的語言特點是:以詞代句,一詞多意,重疊發音,以音代詞,並伴有動作和表情。如說“媽媽”這個詞,是代表一句話,可能是“要媽媽抱”,也可能是“媽媽不要走”,或是“媽媽給我玩具”,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意義。有些詞發音太難,孩子常常以音代詞,重疊發音。如以“喵喵”代表貓,“汪汪”代表狗。由於孩子掌握的詞少,常以動作來補充語言的不足。而往往是這些孩子開口晚,但他能將聽到的話都儲存在大腦里,以後會突然開口,非常愛說話,辭彙增加很快,甚至在短時期超過一些講話早,說話多的孩子。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的重點和方法是:
(1)教孩子說出各種事物的名稱。
在生活中教會孩子說出他熟悉事物的名稱來,這是孩子學習說話的基礎,說出事物的名稱越多越好。
(2)教孩子學會說“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的短句。
如在孩子能說出“汽車”“球”的名稱以後,可以指著這些物問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教孩子從會用“汽車”“球”的單詞來表達後,逐步轉為會說出“這是汽車”“那是球”的短句來回答。
(3)教孩子學習一些簡單句。
在生活中要用簡單明了的簡單句同孩子交流,如“寶寶笑”“吃餅乾”“媽媽坐”“出去玩”“爸爸關門”’“寶寶乖“講故事”“寶寶穿衣”“爸爸推車”等等,這些簡單明了的主謂結構和謂賓結構的短句,要經常對孩子說,聽多了他自然會模仿。另外對這些簡單句也可以有意設定一些情景引導孩子表達出來,如大人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大家都開心地笑起來了,爸爸可以問孩子:“媽媽怎么了?”引導孩子說出“媽媽笑”的話來;又如爸爸做一個推車的實景,問孩子:“爸爸乾什麼?”引導他說出“爸爸推車”或“爸爸上班”等筒單句。
(4)教孩子背簡短的兒歌和小古詩。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和媽媽背一些簡短的兒歌和小古詩,剛開始往往是大人背誦前面的內容,孩子附和著說最後一個字或幾個。如媽媽說“床前明月…”孩子馬上接著說“光”,媽媽又接著說“疑是地上…”孩子又馬上接著說“霜”。以後媽媽只說前面的兩個字,孩子就跟著說後面的三個字。再以後自己就會背出整首的詩。教孩子背兒歌和小古詩,是訓練孩子口語的有效方法。
單音形容詞重疊是句法層面上的重疊,重疊形式只有一種基本形式,即AA式。"AA兒de、AAde、AA、AA兒"是重疊式AA入句的四種變體。"de、兒"等是入句的輔助成分。重疊式語法意義表示"量的增加",正向形容詞的重疊表示正向增量,反向形容詞的重疊表示反向增量。文章還對目前流行的重疊式既可"指大",也可"指小",以及在不同句法位置上表示的意義輕重不同等觀點提出了質疑,並運用認知語言學等理論分析了產生這些觀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