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角蠍蛉屬

單角蠍蛉屬

單角蠍蛉屬(學名:Cerapanorpa)是長翅目、蠍蛉科下的一個屬。單角蠍蛉屬昆蟲全世界21種,中國已記錄17種。其主要鑑定特徵雄蟲第6腹節背板具有單一的指狀臀角;陽莖背向尾部延長、骨化程度高,腹瓣極短、膜質近透明;陽基側突結構簡單,極少有分叉,端半部著生棘狀剛毛;下板(第9節背板)由短的基柄和1對延長的下瓣組成;雌蟲生殖板發達,在腹面和背面均具有基側片。

單角蠍蛉屬昆蟲主要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單角蠍蛉屬昆蟲常見於北半球潮濕、有茂密草本和闊葉灌木的溫帶森林中。成蟲出現於低植被間,極少高於3米。幼蟲和蛹見於土中。單角蠍蛉屬昆蟲成蟲為腐食性,主要取食死亡或瀕死的節肢動物,偶爾也能取食花粉花蜜或水果。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級分類,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 詞源
屬名Ceratopanorpa源於拉丁語,Cero-(具角的)和Panorpa(蠍蛉),起源於腹部第6節具有1個臀角,移自蠍蛉屬(Panorpa)。
  • 分類
Carpenter(1938)將中國蠍蛉屬(Panorpa)中雄蟲第ⅥI腹節具單個臀角的種類歸入單角蠍蛉種團Panorpa centralis group。 Ma et al.(2012)根據雌性生殖板結構並結合其他形態特徵進行支序學分析,發現單角蠍蛉種團為單系群,且與蠍蛉屬其他種團區別明顯。Hu et al.(2014)基於2個線粒體基因和1個核基因序列,在蠍蛉科系統發育分析中,也證實了單角蠍蛉種團的單系性。因此,以華山蠍蛉(Panorpa emarginata)為模式種將單角蠍蛉種團提升為單角蠍蛉屬。該屬腹部第6節末端有一個臀角,可以與蠍蛉科其他屬進行區別。
中國的單角蠍蛉昆蟲最初以單角種團Panorpa centralis group包含於蠍蛉屬。對單角蠍蛉的研究始於1887年Maclachlan首次描記采於南烏蘇里的具角蠍蛉(Panorpa cornigera),雄蟲第Ⅶ腹節具單一指狀臀角,該種後來又在韓國和日本被發現,是單角蠍蛉中分布範圍最廣的物種。初始研究階段主要集中在物種描記,主要是由Carpenter、Issiki等國外分類學者進行。 Issiki(1929)記述分布於台灣的單角蠍蛉1新種——埔里蠍蛉(Panorpa horiensis),該種是已知的台灣唯一的單角蠍蛉種類。Tjeder(1936)記述分布於四川和甘肅的中部蠍蛉(Panorpa centralis)。Cheng(1949)發表分布於四川、陝西和甘肅等地的單角蠍蛉4新種(波利斯蠍蛉Panorpa bonis、華山蠍蛉Panorpa emarginata、太白蠍蛉Panorpa obtusa和李氏蠍蛉Panorpa leei),其中波利斯蠍蛉和李氏蠍蛉發表時僅以雌蟲為模式標本。周堯等(1981)在太白山昆蟲資源調查中新描記陝西4種單角蠍蛉昆蟲,補充了李氏蠍蛉的雄蟲特徵。花保禎、黃蓬英、李雪等新記述吉林、遼寧、河南等地5種單角蠍蛉,豐富了單角蠍蛉在中國的分布記錄(Hua and Chou,1997; Huang et al.,2004; Li et al.,2007)。周文豹、琚金水等人也陸續發表了浙江、寧夏3種背部具類似臀角結構或雌性生殖板與單角相似的蠍蛉屬昆蟲(Zhou et al,1993;zhou,2000; Ju and Zhou,2003)。李雪(2007)對華山蠍蛉複合體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發表2新種:短角蠍蛉(Panorpa brevicornis)和拜耳斯蠍蛉(Panorpa byers),發現華山複合體昆蟲的存在廣泛的種內變異尤其是翅面斑紋,其次為體色和雌雄外生殖器的形狀;研究了華山蠍蛉(Panorpa emarginata)、擬華山蠍蛉(Panorpa dubia)、太白蠍蛉(Panorpa obtusa)的生物學,認為它們有可能為同一物種的不同季節型或地理亞種。 Hou and hua(2008)研究了太白蠍蛉和南五台蠍蛉的雌性生殖系統,發現它們卵巢管數目不同,可用於鑑別外形上難以區分的蠍蛉。 Ma et al.(2009)利用掃描電鏡觀察部分蠍蛉科昆蟲卵殼結構,詳細描述了太白蠍蛉、南五台蠍蛉和華山蠍蛉卵的外部構造,發現單角種團的卵明顯大於無角蠍蛉種團,但兩者的形態無明顯的區別。Ma et al.(2011)發現太白蠍蛉、南五台蠍蛉和華山蠍蛉的雄蟲唾液腺均具有6根分泌管,與蠍蛉科其他屬和種團差異明顯。Ma et al.(2012)發現單角蠍蛉種團雌性生殖板結構複雜,與蠍蛉屬其他種團區別明顯。張俊霞(2013)擬將單角蠍蛉種團提升為屬(未發表),並對太白蠍蛉翅斑、雌雄外生殖器的變異進行了系統研究,上述形態差異並不穩定,應為種內變異。 Ma et al.(2014)統計分析太白蠍蛉的翅斑、雌雄外生殖器結構的變異類型,認為李氏蠍蛉實為太白蠍蛉的一種變異類型,將其訂正為後者的次異名。
日本單角蠍蛉的研究集中在二十世紀初期,主要為傳統分類研究和少量比較形態學研究。 Navas(1913)描述單角蠍蛉1新種—加洛瓦蠍蛉(Panorpa gallons)(次同名); Miyake描述4新種; Saiki記述4種 ( Miyake,1910,1911,1913; Issiki,1929,1933)。在初期大多數學者對物種的描記集中在體色、翅、腹部Ⅵ-Ⅷ節和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態上,對後者的描述也僅局限於上板、下板和陽基側突的粗略描述。而後來的研究表明很多竭蛉種類的體色、翅斑和翅脈特徵極不穩定,甚至外生殖器結構也存在一定的變異。因此,很多早期發表的新種存在鑑定錯誤,造成異物同名或同物異名(Ward,1983)。 Miyake(1913)對日本長翅目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比較形態學和系統學研究,但基本集中在屬級層面上,並未對單角蠍蛉進行具體描述。文中根據翅脈和翅脈將其與部分蠍蛉屬無角種類劃分到一個種團。Saiki(1933)研究了日本及其周邊國家蠍蛉科昆蟲的形態,並將其與北美和歐洲的蠍蛉科進行簡單的比較。該硏究將單角蠍蛉種類單獨歸入具角蠍蛉(Panorpa cornigera)種團並對此種團雌雄外生殖器以及其他外部形態進行較為詳細的描述,總結了該種團昆蟲外生殖器的一般模式,但是同樣缺乏對種的描述和種間形態比較。有關日本長翅目分類的研究較少,除Penny所列的日本長翅目名錄外已鮮有文獻可查。

形態特徵

體小到中型,體長10-15毫米。頭大部分黑褐色,少數種類的後頭區為黃褐色。喙正面黃褐色至褐色,兩側緣顏色較淺。前胸背板前緣兩側著生黑色長鬃毛;中、後胸背板深黑色,側板和腹板淺黃色。
前翅長12-16毫米。翅膜質透明,個別種類乳白色或淡黃色,翅斑黃色到黑褐色。翅長於腹部,Sc終止於翅前緣中部,R2脈分支成R2a和R2b,有些種類中R2a也分叉;1A脈與翅後緣的交點遠超出Rs脈起源點。
足淺黃色或黑褐色,跗節冋端部顏色逐漸加深。腹部Ⅰ-Ⅵ節背板黑褐色,腹板顏色稍淺,側板乳白色至淺黃色;第Ⅶ節及以後黃褐色。
雄蟲第Ⅲ腹節背板後緣中央稍向尾端延伸,形成半圓形背中突;後背中突小,從第Ⅳ節背板前半部中央突出,錐形,端部向前彎曲。第Ⅵ節背板端部近邊緣著生一指狀臀角。第Ⅰ節基半部縊縮,背而向內凹陷形成縱向凹槽,用於交配時與臀角協作夾持雌蟲尾部端半部逐漸加粗,圓錐形。第Ⅷ節與第Ⅶ節等長,從基部向端部漸粗。外生殖器(第Ⅸ腹節)膨大近球形。上板(第Ⅸ節背板)近梯形,基部寬,向端部稍變窄,末端凹陷呈“U”形。下板(第Ⅸ節腹板)基柄短,下瓣寬而長,通常接近生殖基後緣,內側邊緣著生粗壯的鬃。生殖基節腹面端部內側具一凹陷區,其上簇生黑色剛毛,凹陷下方具角形齒突。生殖刺突長度約為生殖基節的一半,向端部逐漸變尖;內側的基突大,呈杯狀,邊緣略隆起,內部明顯凹陷;中齒小三角形,極不明顯。陽基側突骨化程度高結構簡單,通常不分叉,極個別種側面近基部具分枝,基柄以上通常著生棘狀剛毛。陽莖由背瓣、腹瓣和側突起各一對構成;背板長而直,末端指狀;腹板短,膜質半透明;側突起明顯,耳狀。
雌性下生殖板舌形,基半部寬,向端部漸窄,末端凹陷小,淺“V”形;腹面覆蓋剛毛,著生在邊緣的剛毛較長。生殖板結構複雜,由主機板、背、腹基側片各對,以及中軸組成;主機板後緣兩側突出形成骨化程度較低的後臂;腹基側片覆蓋主機板大部分,對生的腹基側片癒合成一片半透明薄膜,其端部具“V”形缺刻;背基側片較小、彼此分離,分別位於主機板基部兩側;中軸高度骨化,深褐色,中間向背面彎曲,基部明顯伸出主機板,分為兩枝。

棲息環境

單角蠍蛉屬昆蟲常見於北半球潮濕、有茂密草本和闊葉灌木的溫帶森林中。成蟲出現於低植被間,極少高於3米。幼蟲和蛹見於土中。
在中國北方,成蟲於每年4月下旬開始出現。在中國南方的一些省份,如台灣、廣東和海南,全年都有蠍蛉的發生,但不同物種的出現月份不同相對而言,單角蠍蛉屬昆蟲對濕度的要求並不如蚊蠍蛉屬Bittacus)昆蟲那樣嚴格,因此分布範圍時常更廣。單角蠍蛉屬昆蟲較喜冷涼的溫度,在炎熱的季節或地區一般沒有成蟲出現。在中國北方,單角蠍蛉屬昆蟲大多發生在夏初至秋末,海拔1000米以上、氣候涼爽的山區。而緯度較高的東北,平原上也有單角蠍蛉屬昆蟲分布。在中國南方,單角蠍蛉屬昆蟲可以分布於低至200米的丘陵,高到超過3000米的高山地區。單角蠍蛉屬昆蟲大多活動於草本、灌木的葉片上。在陽光強烈、降水或風較大時,常躲在植物葉片下方而不易被發現。在被驚擾時也會以類似“假死”的方式掉落到地面以躲避危險。

生活習性

單角蠍蛉屬昆蟲成蟲為腐食性,主要取食死亡或瀕死的節肢動物,偶爾也能取食花粉花蜜或水果。少數情況下,單角蠍蛉屬也取食死亡的脊椎動物,甚至人類屍體,因而可以被用於法醫學研究。單角蠍蛉屬昆蟲一般靠嗅覺發現食物。食物不充足時會出現幾頭成蟲同時取食同一食物的現象。有時甚至強壯的個體會攻擊並取食弱小或病殘的個體。取食時,單角蠍蛉屬昆蟲先用上顎刺破獵物外骨骼,之後將喙伸進獵物內部取食,一般僅取食獵物的軟組織而留下堅硬的體壁。
單角蠍蛉屬昆蟲還有一種獨特的取食行為,即盜食蜘蛛網中的昆蟲屍體。為了防止被蜘蛛捕食,它們甚至能吐出具有消化功能的棕色液體來溶解纏住自己的蛛絲。單角蠍蛉屬昆蟲幼蟲為腐食性,通常取食節肢動物的屍體或其他有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古北區東洋區,主要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
單角蠍蛉屬
單角蠍蛉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單角蠍蛉屬昆蟲一年發生1代或2代,一般以老熟幼蟲越冬。單角蠍蛉屬昆蟲的求偶與交配行為複雜且多樣化,其中獻禮行為最為突出,吸引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單角蠍蛉屬昆蟲雄蟲有3種交配策略:一是提供昆蟲或節肢動物屍體;二是提供唾腺分泌物,一般將唾腺分泌團附著於植物葉片上供雌蟲取食;三是不提供任何“彩禮”而強行交配。雄蟲腹部的背中突、後背突、臀角、生殖肢等結構發揮著固定雌蟲身體的某一部分,以維持交配姿勢的作用。
典型的蠍蛉交配姿勢一般為“V”形。劉氏蠍蛉(Panorpa liui)雄蟲也不向雌蟲提供唾液分泌物,而是將昆蟲或節肢動物屍體作為“彩禮”獻給雌蟲,以獲取交配機會;同時,也會用鉗狀的背中突夾持雌蟲翅的前緣(Ma&Hua,2011)。

下級分類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白馬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baimaensis
Gao & Hua, 2019
Cerapanorpa bicornifera
(Chou & Wang, 1981)
邦尼斯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bonis
(Cheng, 1949)
Cerapanorpa brevicornis
(Hua & Li, 2007)
拜爾斯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byersi
(Hua & Li, 2007)
中部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centralis
(Tjeder, 1936)
擬華山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dubia
(Chou & Wang, 1981)
華山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emarginata
(Cheng, 1949)
伏牛山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funiushana
(Hua & Chou, 1997)
六盤山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liupanshana
Gao, Ma & Hua, 2016
岷山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minshana
Gao, Li & Hua, 2020
南五台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nanwutaina
(Chou & Wang, 1981)
太白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obtusa
(Cheng, 1949)
壯突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protrudens
Gao, Ma & Hua, 2016
秦嶺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qinlingensis
Gao, Li & Hua, 2020
任氏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reni
(Chou & Wang, 1981)
彎曲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sinuata
Gao, Ma & Hua, 2016
錫特卡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taizishana
Gao & Hua, 2019
王屋山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wangwushana
(Huang, Hua & Shen, 2004)
雪寶頂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xuebaodinga
Gao & Hua, 2019
陽尕山單角蠍蛉
Cerapanorpa yanggashana
Gao & Hua, 2019

主要價值

單角蠍蛉屬昆蟲在林區的生態平衡中具有一定的意義,是一類重要的生態指示昆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