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疇書(?—1729),字演先,又字惟訪,號礪峰,高密(今屬山東)人,康熙進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進士任贛榆知縣。五十八年署任海州知州。性縝密,有經濟才。操守廉潔,在任無冤獄。歷官大理寺正卿,後遷御史,累官戶部右侍郎,官至尚書。雍正七年(1729)農曆六月,卒。
基本介紹
- 本名:單疇書
- 字號:演先
礪峰 - 所處時代:康熙
- 出生地:高密(今屬山東)
- 去世時間:1729
生平,軼事,家庭,父兄,妻兒,孫輩,
生平
單疇書少時,從師於舉人李華國。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鄉試中舉。次年,丁丑科會試聯捷中式。是科正主考吏部尚書熊賜履,湖廣孝感人。副主考:禮部尚書張英,江南桐城人;左都御史吳琠,山西沁州人;刑部侍郎田雯,山東德州人。試題:《參乎吾道》全章,《天之所覆尊親》、《禹聞善言》二段。會元汪士鋐,江南吳縣人。殿試之後,單疇書以優異成績取第二甲第三十六名進士。此科共取一五0名,含一甲三名,二甲四0名,三甲一0七名。狀元李蟠,榜眼嚴虞惇,探花姜宸英。會元汪土鋐則中二甲第一名。此榜狀元李蟠與探花姜宸英,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出典順天鄉試主考與副主考官,同榜眼嚴虞惇勾結,造成康熙王朝最大的一宗考試舞弊案,轟動朝野,結果李蟠充軍,姜宸英死乾獄中,嚴虞惇降級處分,仨人都沒有好下場。
約三年後,丁憂回籍。服闋,起補陝西延川縣知縣,延川處陜北,黃河由縣東南流過,此地有著古老的歷史。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此出充癸巳恩科陝西文、武鄉試同考官。
疇書自召為大理寺卿後,特命提督查漢托護渠工程,苦心經營,寒暑不休,四載不綴,因勞瘁卒於公所。時在雍正七年(1729)六月,年僅50餘歲。雍正聞訃,與侍臣曰:“單疇書謹慎老成,忠於王事,朕方欲重用,奈何死哉!”賜優恤銀一千兩,並賜祭葬,祀陜西名宦祠,例授資政大夫。
單疇書能書,著有《敦本堂詩鈔》傳世。其詩命意鏤詞清真雅正。
軼事
單疇書任御史時,即風憲著朝野。後任寧夏、洮岷分守道,著《良法十條》,使民便之。疇書在寧夏時,年羹堯督川陜。疇書不肯逢迎,年想陷疇書罪。雍正得知其操行,召入京。在任大理寺卿陛見時,即上疏彈劾年羹堯,其文如下:
“原任川陜總督年羹堯,專擅狂悖、肆行無忌、 任用私人、濫竊名器。臣目睹確見者,請我為皇上列舉陳之:
三、寧夏署任監守同知,今補四川遵義府通判郎廷槐,原任四川通判,緣事解任。開復後,發往西安府軍前備用。年羹堯於雍正二年七月委署寧夏監收同知,並中路同知印務,予以兼銜,漁稅課之利,充夤緣之資。遵義通判缺出,年羹堯旋將郎廷槐遞補,仍不令其赴任,留作寧夏用人。郎廷槐倚恃威勢恣睢 暴戾,目無上司,凌虐下屬,奸詐陷害,為所欲為。徵收錢糧,火耗加二五以外,驛馬草豆,指發官價。合鎮生民,莫不側目。
四、寧夏監收同知趙健,其父久為年羹堯用事幕賓。趙健由知縣捐升,遂逗留西安,希求善地。年羹 堯於雍正二年,遂將趙健補用寧夏監收同知,亦令兼 攝中路同知,漁利嚼民,以填欲壑。臣思候補多員,豈無才堪補署之人?年羹堯只知市恩,正署俱用私人,冒濫名器,貽害生民,竟置功令於不問矣!
年羹堯布腹心在西安者居多,臣得之傳聞,非有確見及已被參劾者,不敢妄為上奏,此四官者,皆寧夏屬員,臣所目睹。臣不敢知而不言,有負皇上高厚之恩也。”
單疇書之膽識,與忠君體國之精神,值得欽佩。此疏當時未必立桿見效,但對於年羹堯後來終受王法的制裁,定起很大的作用。
單疇書著有《詩集》一卷。
家庭
父兄
單疇書先世即進士單明詡太高祖單貴。疇書祖父單汝望,字澤寰,無學銜。父單綺千,字文郎,康熙四十七年(1708)歲貢。疇書兄弟二人,其兄單羲書,監生。
妻兒
單疇書夫人王氏,有五子:長子單鋐,字師文,號河東,雍正四年(1726)丙午中舉於鄉。歷任直隸 邯鄲縣、固安縣知縣,兼攝文安縣知縣。時直隸總督好收賄,喜逢迎。單鋐不為。題詩於署云:“不為折腰辭五斗,只因強項解雙符。”去官歸籍時。兩縣百姓“謳思不置,勒碑以頌其德”。皇帝聞之後,命以直隸府知州起用,單鋐得中風病,不能應詔。三子單鉽,字沖若,號述文,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鄉試中舉人,五年(1727)丁未會試會副。任山西寧鄉縣(今中陽縣)知縣。幼子單鐸,字木齋,號覲文,與其三哥同榜舉人。任四川銅梁縣知縣。次子單?、四子單鏞,為諸生。
孫輩
在單疇書孫輩中:單澍,字翼慎,號雨艇;與單湘,字雲汀,號半村,均為單鉽子。於乾隆十五 年(1750)庚午科兄弟同榜舉於鄉。澍為揀選知縣。湘出任河南陳留縣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