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沛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1年9月
- 畢業院校:雲南農業大學
- 職稱:高級農藝師
- 任職:雲南省大理菸草公司高級農藝師
- 榮譽: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人物事跡,成就及榮譽,
人物事跡
1996年,雲南菸草科技人員在美國訪問期間,獲悉美國在菸葉生產上推廣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漂浮育苗技術。這種漂浮育苗的方法容易控制煙苗生長所需的光、溫、水、氣、肥等環境因素,增加移栽苗的整齊度,使大田煙株生長一致,同時還能較好地控制或消除苗期病蟲害,具有自動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實用性強的特點,通過這項技術能讓菸葉增產10%~15%。雲南菸草與美方洽談,希望能夠全套引進他們的工廠化漂浮育苗技術,但此時的美國公司卻耍起了大牌,開了個“天價”。美方的理由很簡單,這項技術涉及13項美國專利,因此,要支付7000萬美元技術轉讓費,只準在100萬畝煙田上使用該技術,並且美方提出了必須連續10年進口美國育苗基質等苛刻的附加條件。面對這些,單沛祥不服輸地說:“美國人能做的技術,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就這樣,單沛祥認定了“烤菸漂浮育苗技術”這個研究課題。
單沛祥並沒有機會實地考察美國人怎樣“漂浮育苗”,他唯一知道的信息就是,美國的確是讓育苗盤“漂”在水上育苗的,至於是怎么做到的,就一無所知了。一切從零開始,單沛祥和同事們下定決心,要靠中國人自己的聰明才智把這項先進技術研究出來,讓中國菸農早日用上這項技術。在探索“漂浮育苗”的初期,單沛祥和其他技術人員,擠在不到10平方米的辦公室和租用的試驗室里,專注地探索、試驗。從項目開始起,他起早貪黑地忙碌,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漂浮育苗”的研究上。後來,攻克漂浮育苗難題的藍圖,在他腦子裡漸漸清晰起來:步驟應該是製作漂浮盤、研發基質、配置營養液、搭建大棚。技術路線上必須多批次重疊試驗。有了攻關重點和技術路線,就找到了開展“漂浮育苗”之“魂”。之後就是如何一個個破解這些技術難題。
漂浮盤是第一個難點。當時沒有一塊可供參照借鑑的盤,單沛祥忽然想到在醫院裡見過的胺基酸的包裝盒,盒上面有排列整齊的孔,於是就在這種包裝盒的孔里播種烤菸種子做試驗,幾經改進,終於成功培育出了直播式漂浮苗。但多個廠商認為中國人生產不出蜂窩狀的育苗盤,研製生產育苗盤的請求遭到了多次拒絕。“學農”的他毅然學起了機械繪圖,製造出模具,下車間親自操作機器,歷經十多次失敗,終於掌握了育苗盤製造技術,製造出批量的育苗盤供示範使用。有了育苗盤,在經歷多達286批次的試驗後,他們用13個月的時間,研究出了漂浮育苗基質配方營養液肥。又在考察了10多個不同類型的工廠後,單沛祥和科研團隊成功地研究建成了中國第一條自動化漂浮育苗基質加工生產線。從而找到了保證播種深度一致的途徑,製造出專用剪苗工具。漂浮環節搞清楚了,又遇到了新的難題:搭建大棚。單沛祥和同事當起了“建築師”,自己設計施工。為了修建適合菸草育苗的大棚,一次次的試驗,總結出建造適合漂浮育苗技術的廉價大棚和標準化小拱棚。整個大棚較封閉,覆蓋膜採用防滴膜,在3個月內不產生露滴。成功地運用了遮陽網閉光、降溫、保溫,紗網防蚜蟲傳毒的技術。
由於試驗需要對比觀察漂浮育苗床溫度變化對幼苗生長的影響,單沛祥在市郊大棚內試驗觀察夜間低溫的影響,每隔6小時要做一次記錄,凌晨兩點是氣溫較低也是最重要的觀測時間,可是零點以後市郊就沒有計程車了。於是每天凌晨2點,單沛祥就會在妻子的陪同下到市郊觀察溫度,到了那裡,他還要趴在地上測量溫度得到準確的數據。
成就及榮譽
1999--2008年,獲雲南省人民政府、國家菸草專賣局、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雲南省菸草公司一等獎、重大科技成果獎2項、突出貢獻獎1項。大理州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項,發明一等獎、二等獎3項。他協助同事完成的研究項目,獲全國菸草行業QC成果二等獎1項。由他設計的5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技術和專利技術轉費13萬元。
撰寫發表的學術論文:“漂浮育苗技術與環境保護”發表在《中國甲基溴行動》,並被甲基溴替代技術國際研討大會選為大會交流材料。“國內初級工廠化育苗技術的研究進展”、“烤菸漂浮育苗技術研究初報”、“烤菸漂浮育苗熱量狀況分析初報”、“大理州植煙土壤肥力演變與趨勢”、“基質鹽漬化對漂浮育苗的影響”、“施肥對土壤有效氮動態變化和菸葉品質的影響”、“漂浮育苗操作技術”等7篇論文分別在《中國菸草學報》、《中國菸草科學》、《菸草科技》、《東方菸草報》等國家級報刊上發表,獲雲南省菸草農業科學研究院年會論文一等獎和雲南省菸草學會論文二等獎各1篇。其發表的論文及技術報告,先後被《Sino world tabacco》、《中國菸葉生產技術指南(菸草育苗技術)篇》、《中國菸草》、《中國菸草科學》、《中國菸葉生產技術研討會文集》等國家級刊物的作者引用、刊登。
他承擔完成的“雜交稻一季畝產1825斤栽培技術研究”、“基點隊糧棉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噸糧田基地建設”、“校外基地建設”等成果,獲雲南省政府、省農牧漁業廳和大理州政府4項科技進步獎和豐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