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拐革命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位於河南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讀shan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舊址、兵工廠舊址、冀魯豫軍區紀念館等。

2015年8月24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務院發出通知,公布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的“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入選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是河南省唯一一處。

2017年1月,單拐革命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018年被列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豐縣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
  • 外文名稱:單拐紀念館
  • 地理位置:河南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讀shan拐)村
  • 占地面積:6010畝
  • 開放時間:夏季9:00~18:00 冬季9:00~17: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舊址、鄧小平舊居
    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舊址、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鄧小平舊居
  • 開發工程始於:1980年
  • 所屬城市:河南省清豐縣
  • 所屬國家:中國
基本概況,歷史背景,革命遺址,單拐紅色故事,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該舊址保護開發工作是從1980年開始啟動的,清豐縣多方籌資400多萬元,整修了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鄧小平舊居、宋任窮舊居、平原分局舊址、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等共23處,徵集革命文物2000多件,設立了冀魯豫根據地抗戰史跡、鄧小平生平、邊區百名將軍、邊區民俗、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等8個專題展室。布展面積2100平米。同時,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培訓了專職講解員。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之際,又修建了4000平米的革命舊址廣場和4000平米的停車場。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單拐革命舊址這一寶貴歷史資源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利用,先後被評為省文博系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愛國教育示範基地、河南省紅色旅遊景區(點)、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地 址:中國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
交通線路:從濮陽市區乘31路公車,從清豐縣城乘5路公車均可到達
開放時間:淡季8:30~17:30 旺季8:00~18:00
郵 編:457300

歷史背景

1944年到1945年平原分局和軍區機關及鄧小平帶領的北方局,先後進駐這裡。領導八路軍和冀魯豫軍民英勇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舊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舊址
1943年11月,為了加強冀魯豫與冀南兩區的統一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冀魯豫分局(平原分局),領導冀南、冀魯豫兩個區黨委。1944年5月11日,冀魯豫和冀南兩區合併,兩個區黨委機關撤銷,各地委(12個)直接由分局領導。合併後的冀魯豫軍區,宋任窮任司令員,黃敬兼政治委員,王宏坤、楊勇任副司令員,蘇振華任副政治委員,曹里懷任參謀長,朱光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1個軍分區和水東獨立團。1944年7月黃敬回延安治病後,宋任窮代理平原分局書記。1944年9月,分局和軍區機關遷單拐辦公。這時,因彭德懷、劉伯承等仍在延安學習,由太行分局書記鄧小平代理北方局書記。194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為加強冀魯豫工作,給北方局發出指示:最近冀魯豫根據地有極大發展,人口將近兩千萬,為敵後最大的根據地,但減租減息大半尚未進行,各種政策尚未完全正規,根據地的民眾基礎尚不鞏固,為此,中央提議北方局及時進至冀魯豫工作,普遍發動民眾,進行徹底的減租減息,求得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強調北方局必須親自到平原去工作,協助分局完成這一偉大任務。經過2月份的準備,北方局代理書記鄧小平於3月上旬由山西麻田帶領北方局組織部長劉錫五、宣傳部長李大章等20餘機關人員來到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中心區——濮陽,先住在分局附近李家樓,半個月後,進駐單拐村。
為打擊日偽勢力,擴大根據地,軍區在這裡領導了多次功勢作戰和戰役,還積極發動這一帶貧苦農民建立政權,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增資增佃鬥爭,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1944年初,日本帝國主義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在中國的敵後戰場也連遭八路軍、新四軍的嚴重打擊。日本侵略軍為了打通從中國的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支援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先後從華北、華中抽調大量兵力,發動豫湘桂戰役。這時,日軍在冀魯豫地區的兵力數量顯著減少,在此地區的偽軍,軍心動盪、士氣低落。當時,冀南區與冀魯豫區相比,冀南區的敵情要嚴重得多。為了適應這種南緩北緊的形勢,統一和增強對敵鬥爭力量,1943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冀魯豫分局(亦稱平原分局),統一領導冀南、冀魯豫兩區工作。黃敬、宋任窮、李菁玉、蘇振華、楊勇等為分局委員,黃敬任分局書記、宋任窮任組織部長、李菁玉任宣傳部長、張霖之任民運部長、張璽任秘書長。翌年5月,冀南、冀魯豫兩區合併,冀魯豫分局直接領導兩區各地委。隨後,成立新的冀魯豫軍區:宋任窮任司令員,王宏坤、楊勇任副司令員,黃敬兼任政治委員,蘇振華任副政治委員,曹里懷任參謀長,朱光任政治部主任,傅家選任後勤部長。據曹里懷同志回憶,中央對冀魯豫的抗戰工作十分重視,他任軍區參謀長就是毛主席找去親自談的話。 冀南、冀魯豫兩區合併後,邊區軍民在分局和軍區的領導下,對日偽作戰由游擊戰變為攻勢作戰。 1944年5月,發起昆張戰役和清豐戰鬥。昆張戰役徹底摧毀壽張至鄆城的日偽軍封鎖線,使中心區向東擴展100餘華里。清豐戰鬥斃日軍聯絡部代理部長名取正雄等日軍官兵10餘名、偽軍200人;俘偽道尹薛興甫以下縣長、警察所長等40餘名、日軍聯絡官7名、偽軍官兵1500多名。據日軍防衛廳披露,“清豐戰鬥的失利,是改變警備時的一幕悲劇……由於這一事件的發生,冀南道保全隊從此一蹶不振”。繼昆張戰役和清豐戰鬥之後,冀魯豫軍區又發起了討伐劉本功戰役。是役摧毀劉本功的黃河大堤封鎖線200餘里,攻占其據點37處,殲敵27箇中隊2600餘人,解放村鎮600多個,根據地向南擴展60餘里。
8月底,邊區軍民對日偽軍的反攻作戰取得了節節勝利,清豐縣全境獲得解放。冀魯豫軍區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解放濮陽和南樂縣城及豫北的大部分地區,決定將指揮部前移。1944年9月,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和中共冀魯豫分局從觀城的紅廟遷駐清豐縣單拐村,同時,行署機關亦遷駐單拐附近的楊樓、大小翟灣和水牛陳一帶。
單拐村位於清豐縣城東南30餘華里的瀦龍河東側,不靠公路,比較偏僻隱蔽。該村抗戰時期有村民400餘人,是個小村。雖然村子小、人口少,但好主多、好房子也多。更重要的是單拐村及其周邊一帶是冀魯豫邊區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這裡又是地方黨組織發動抗日救亡運動和開展游擊戰爭的中心。1939年清豐縣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家晁哲甫和高鎮五曾在此舉辦文化教育工作團訓練班,培養了一批抗日骨幹。1940年初,在討逆戰爭中,這裡曾是衛東戰役的主戰場,單拐村民曾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了72名八路軍傷員,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人對待,無一人出現意外,曾獲得八路軍某部的嘉獎。同年4月中共冀魯豫區委會在清豐縣王什村成立。不久,黃克誠率領太南地區組成的八路軍第二縱隊和三四四旅、獨立游擊支隊及華北抗日民軍第一旅到達冀魯豫地區,與冀魯豫支隊整編,仍稱第二縱隊。同時,經北方局批准,黃克誠在單拐村附近的雙廟集主持成立了冀魯豫邊區軍政委員會,並召開了會議,研究了區黨委建立後的大政方針,確定了冀魯豫區四個地委和軍分區的領導班子。單拐村及其周邊一帶良好的民眾基礎、政治局面為冀魯豫分局和軍區司令部以後遷駐該村創造了條件。
另外,單拐村有一位開明士紳叫陳篤之,早年在外經商,曾任國民政府參議員,花甲之年回鄉,家有良田七十餘畝,生活殷實、樂善好施、待人寬厚,深受鄉鄰敬仰。抗戰初期曾與晁哲甫一起成立清豐縣抗日自治委員會,被推舉為會長,又組建了清豐縣民眾聯合抗日自衛團,為穩定清豐局勢起了重要作用。陳篤之的兒子陳平、女兒陳友菊都是於1938年入黨的中共黨員。陳平曾任六塔區抗日救國會主任,入黨後任六塔區委宣傳委員。1938年9月調直南特委,任組織部幹事,1939年任中共長垣工委書記,當時正擔任冀魯豫區黨委宣傳部教育科長。陳友菊曾擔任冀魯豫抗日救國總會的婦女部長。因此,他們一家是可以信賴的抗日的革命家庭。單拐村的有關情況就是陳平向區黨委和軍區領導提供,經研究並派人考察後敲定的。分局和軍區機關進駐單拐村時,陳篤之先生積極動員本族民眾為部隊騰房、籌款、捐糧,之後,在全區大生產運動中,又將自己的釀酒作坊分文不取捐獻給軍區。
由此可見,單拐村成為“中原紅都”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是歷史的選擇,絕非偶然。

革命遺址

單拐村作為冀魯豫邊區抗戰大本營,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見證了邊區軍民同舟共濟、艱苦奮鬥的曲折歷程,記錄了邊區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頑強抗戰的歷史。單拐村至今仍保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以及鄧小平、宋任窮、黃敬、楊勇、蘇振華、曹里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23處以及他們和部隊當年生活、工作、生產使用過的大量革命歷史文物。
冀魯豫軍區兵工廠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
它原是單拐村陳氏祠堂,始建於鹹豐元年(1851),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60平方米。正殿坐北面南,單檐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該殿曾為兵工廠工具機車間,當年在檐柱上安裝機器時的鑽孔歷歷在目,遊廊兩邊山牆上,兵工廠開展勞動競賽書寫的“點將台”和“應戰場”還清晰可見。兵工廠舊址已被闢為冀魯豫軍區史跡紀念館。
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是革命舊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平原分局和軍區搬遷至濮陽縣後所建。山門面北,正面為拱券磚石結構,其上用青磚砌成“山”字形。進入山門,迎面就是機器房(祠堂的正殿)。房門面南,闊三間,高丈余,硬山,前出廈,廈下頂柱上當年安裝機器打的圓洞仍歷歷在目。東西兩面山牆上有“點將台”、“應戰場”字跡。室內三架梁六架檁,八磚硬頂,小瓦覆蓋。其檁梁均施彩繪,有藍黑白三色,圖案多為雲紋,蔓草纏枝牡丹。正祠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房三間,磚木結構,前出廈,高八尺許,亦系當年機器房。由此往南又有北屋三間,青磚牆壁,方椽,八磚硬頂,小瓦覆蓋,高丈余,系兵工廠辦公室。鄧小平、宋任窮、楊勇先後在這裡指揮了清豐、南樂、魯西南東湖等100多次戰鬥戰役,收復解放70多座縣城。該房東南30米處有水井一口,系當年兵工廠所鑿。兵工廠還製造出我軍軍工史上第一門大炮——“蓋亮號”九二式步兵炮(現存中國軍事博物館)。
當時所鑿的水井當時所鑿的水井
司令部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
冀魯豫分局、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西30餘米。
北方局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
北屋:冀魯豫邊區創始人之一陳平住室復原陳列展。
東屋:冀魯豫邊區大生產運動勞動工具陳列展。
鄧小平舊居
單拐革命舊址
鄧小平舊居位於分局、軍區司令部舊址北部,為一進三的院落,平面呈曲尺形狀。鄧小平和卓琳的住室位於東院,座北面南,屋面後坡在中檁處變為平頂,後檐牆高出屋檐l米左右,結構獨特,外觀端莊,是單拐村一帶獨有的建築風格,內還保存有鄧小平同志在單拐村期間使用的桌椅等。
宋任窮同志舊居
北屋:宋任窮同志住室復原陳列。東屋:抗日戰爭時期曾在冀魯豫邊區工作和戰鬥的百名將軍圖片展。
楊勇同志舊居
位於村之東半部路南胡同內,大門面西,住宅為瓦房兩間,南山連線大門,青磚牆壁高約一丈,方椽八磚蓋頂,大門額上當時所標房號仍清晰可見。楊勇同志送給房東的棉鞋,至今仍保存完好。

單拐紅色故事

北方局、平原分局、軍區機關和老一輩革命家在單拐居住期間,與單拐村的民眾朝夕相處,其所作所為,除了一些見之於史冊資料中的重大事件外,還留下了不少逸聞逸事。60多年過去了,這些生動感人的小故事,在單拐村民的口中代代相傳,成了單拐村獨一無二的口頭文學、精神財富。點滴小事中折射出偉人品格、革命精神;質樸的話語裡流露出款款深情、親切緬懷。現整理摘取幾則與讀者共享。
吃水不忘打井人
1944年夏天,冀魯豫軍區和中共平原分局未來單拐之前,曾派遣工作隊考察了解單拐村周邊的政治、經濟、人口、自然環境等情況,對民眾的生產、生活、吃水等問題都作了周密調查。
調查發現,單拐村的政治環境、民眾基礎和居住房屋都比較好,不足之處是村里水井少,民眾吃水有困難,部分村民還要到外村或瀦龍河里擔水吃。將來大部隊一到,吃水問題會更加突出。
於是,工作隊就找村長和家族長商量打井事宜。最後決定由工作隊(軍區先遣隊)出資,在村東陳氏祠堂東面和“大胡同”南面各打一眼深井。單拐村民眾聽說工作隊要給村里打井,都興奮地拍手叫好,紛紛前來出工幫忙。僅用了15天時間就打好了兩眼水井,還在井口安上了轆轤,徹底解決了民眾的吃水問題。
後來,軍區和分局機關入駐單拐。一些幹部和戰士經常給村中的困難戶掃院子、擔水,用的都是這兩眼井裡的水。這水清甜可口,軍民們喝著分外舒心。1945年9月和1948年4月,軍區和分局所屬機關和兵工廠才相繼撤離單拐村,這兩眼水井就永遠留給了單拐村民。
20世紀80年代,因地下水位下降,這兩眼井和村里其他井一樣,乾涸無水了。村裡有了機井,又用上了自來水,民眾自覺不自覺地把其他井都平掉了,惟獨這兩眼井沒有平。大家說這兩眼井是實物,我們要世世代代保留下去,讓我們的後代牢牢記住: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
飼養員下井撈鋼筆
1944年9月,冀魯豫分局、軍區司令部相繼遷駐單拐村。從此,這個偏僻的小鄉村便熱鬧起來。單拐村的大街上懸掛著“軍民團結一條心,堅決打敗小日本”、“軍愛民,民擁軍,軍民親如一家人”等橫幅標語。各家各戶都住滿了部隊,軍區和分局機關就不用說了,另外還有警衛、通訊、醫院、報社、電台和後勤保障單位等等。只見有站崗的、有排著整齊的隊伍去操練的,也有扛著鐵杴去開荒的,有前來開會的,亦有會後回去開展工作的,人來人往,絡繹不斷。村裡的孩子們有時也跟在隊伍後面,學八路軍走步,博得大人們的陣陣笑聲。
有一天早晨,一名八路軍騎兵連的飼養員擔著水桶到東街路北井上打水。這時,有幾個學生好奇地站到井口觀看。其中一個叫陳彬的學生,一不小心把鋼筆掉到了井裡,嚇的哇哇直哭。打水的飼養員是個南方人,見此情景急忙好言勸說,但陳彬聽不懂,仍然一個勁哭。飼養員說:“娃子,別哭了,我下去給你撈上來!”說著,他脫掉上衣和褲子,手腳並用登踏著井壁慢慢下到井裡,沉入水內,用手在井底摸索,足有四五分鐘,才把鋼筆找到。他把鋼筆咬在嘴裡,然後又扒著井壁磚縫,一步一步攀登上來,把鋼筆交給了小陳彬。感動得小陳彬破涕為笑,蹦蹦跳跳,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飼養員登上井台時,身上起了一層雞皮疙瘩,打了幾個噴嚏,穿好衣服,挑上水桶飲馬去了。
飼養員下井撈鋼筆的事很快在全村傳開了。陳彬的父母知道後,端著薑湯、提著雞蛋到騎兵連看望慰問這位戰士,向他道謝。飼養員卻躲到馬棚里,紅著臉、憨厚地笑著,連連擺手,表示不值一提。村民們都讚揚他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無形中進一步加深了軍民感情。
楊勇送棉鞋
1944年秋,楊勇來到清豐縣單拐村,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他住在了村民陳合修的家裡。
陳合修的父親早已病故,母親雙目失明。孤兒寡母,家貧如洗,他都34歲了還沒娶上媳婦,母子二人相依為命。自從楊司令員住到家裡,陳合修也接受了革命教育,思想發生了變化。
且說這年冬天,天氣非常寒冷,接著又下了一場大雪。雪停以後,楊勇和陳合修在院裡打掃積雪。掃著雪,楊勇發現陳合修穿的是一雙單布鞋,還露著腳趾頭,就問他:“合修,你怎么不穿棉鞋?”陳合修憨厚地笑了笑說:“楊司令員,俺家的情況你知道,俺娘看不見,俺又沒媳婦,誰給俺做棉鞋呀?”楊勇聽了心裡一陣難過,二話沒說,扭頭回到屋裡,把自己的一雙軍用棉鞋拿了出來,交到陳合修手裡,說:“合修,這雙棉鞋你穿了吧!”陳合修接過鞋看了看,只見這雙鞋黑棉布、皮包頭,棉花套得不算厚,顯得又大又寬鬆,心裡不由湧上一股暖流。但他又把鞋遞過去認真地說:“楊司令員,您的心意俺領了,可這雙鞋俺不能要。俺知道您帶領部隊東奔西跑打鬼子離不開棉鞋,您只要多消滅幾個日本鬼子,俺就是不穿棉鞋心裡也高興啊!”楊勇聽了,既為一個文盲農民懂得了許多道理而高興,可他看著陳合修那凍得發紫的腳趾頭,又實在心疼,就說道:“合修,我們打鬼子是為了老百姓,我不能看著你的腳受凍,快把這雙鞋穿上吧!”誰知陳合修偏偏上了“牛勁”,任憑楊勇怎么勸,就是不要。他怕楊勇再勸下去,就快步走出了家門。
陳合修拒不收棉鞋,楊勇心裡象堵了一塊大石頭。他打算把這雙鞋送給陳合修的母親,讓老人說服兒子。可是,他母親如果再不收咋辦?楊勇想著,忽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於是,他拿著棉鞋來到堂屋,見到陳母,把鞋放在了老人手裡,說是讓他兒子穿的。老人把鞋摸了一遍又一遍,然後說:“楊司令員,您住到俺家後,常常幫俺擔水推磨、收割莊稼,俺就感謝不盡了,不能再給您添麻煩了,這雙鞋俺不能要!”楊勇說:“大娘,這棉鞋不是我個人的,是八路軍後勤部送給合修的,您要是不收,我咋向組織交代呀?”陳母聽了,這才點點頭說:“既是這樣,那俺就謝謝八路軍了!”楊勇見陳母收下了棉鞋,心裡的石頭才落了地。
陳合修回家聽說了這事,便埋怨母親道:“娘,這雙棉鞋不是組織上送的,是楊司令員自己的棉鞋,您中了他的計啦!”陳母說道:“啥中計不中計的,楊司令員好心好意待你,你就把鞋穿上吧!”陳合修搖搖頭說:“娘,這雙鞋我不能穿,我要把它當成傳家寶,世世代代傳下去。”
陳合修說話算話,這雙軍用棉鞋他精心保存著,一直沒肯穿。解放後,他把這雙鞋捐獻給了國家,成了革命文物。這雙鞋曾在河南省博物館展覽過。後來,單拐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雙鞋又保存在了單拐革命舊址展覽館,成為對廣大幹部民眾和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
王宏坤“淨莊基”
1945年春天,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王宏坤的夫人在房東陳淑貞的家裡生了一個女兒。夫妻二人高興得合不攏嘴。王宏坤又是忙於抗日工作,又要照料夫人,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一天上午,王宏坤為夫人買了紅糖回來,一進家門,看見房東陳淑貞神情憂鬱,走路低著頭,一付忐忑不安的樣子。呃,淑貞這是怎么啦?自從來到單拐住到她家後,平時談抗日、拉家常,親親熱熱,就象一家人一樣,今日,莫非她有了不順心的事?王宏坤想著,就把紅糖放到自己屋裡,之後,來到了陳淑貞的住室。陳淑貞以為王宏坤覺察到了什麼,又是讓坐、又是到水,說道:“王司令員,您領導人民打鬼子,乾的是大事、是正事,俺的事是小事,俺啥也不計較,就讓您的夫人安心過月子吧!”王宏坤聽了,覺得話中有話,但他又不明白是咋回事,心裡非常著急,便憋不住地說:“大嫂,有話就直說嘛,說出來也許我能幫你解解悶兒。”陳淑貞說:“王司令員,俺心裡沒啥,真的沒有啥……”
王宏坤見陳淑貞不說,就訪問了一家鄰居。鄰居一位大嫂對他說:“王司令員,您還不知道哩,俺這裡有個風俗,生兒生女必須在丈夫的家裡,如果女人在別人或親戚家裡過月子,就得放鞭炮、跑紙馬,這叫淨莊基。不淨莊基,主家就不得安寧。”王宏坤聽了,這才明白了事由。他沒有怠慢,就讓警衛員去買鞭炮、紙馬,要為房東淨一淨莊基。警衛員說:“首長,這是封建迷信,咱搞這一套合適么?”王宏坤嚴肅地說:“這是當地的風俗,我們搞革命也要了解和尊重當地的風俗民情,與民眾搞好關係,懂嗎?”警衛員聽了,連聲說:“懂,懂!”就去買鞭炮、紙馬了。
下午,王宏坤請人淨了莊基後,又包了餃子,晚上請房東來吃飯。陳淑貞感動地流下了眼淚,把積攢的十幾個雞蛋拿出來送給了王夫人,並對王宏坤說:“王司令員,您忙抗日工作去吧,您的夫人和孩子由我來照料。”從此,她就照料王夫人和孩子一直過了滿月。這正是:
王司令員淨莊基,
淨出一片新天地。
軍愛民來民擁軍,
軍民一家更親密。
慰問軍烈屬
1945年的春節快到了。一天,楊勇副司令員帶領軍區機關人員和單拐村抗日完小兒童團慰問軍烈屬。他們敲鑼打鼓從村東到村西,走大街串胡同,逐戶慰問。每到一家,就給他們打水、掃院子、貼對聯,還給他們送去米、面和肉食,送去黨和邊區政府及子弟兵的關懷與溫暖。
單拐村有一位烈屬叫陳慶竹,他的兒子在前線犧牲了,是個特困戶。可是,陳慶竹不想給部隊添麻煩,始終沒說過自己的困難。楊勇得知後,就派人給他送了些肉食。第二天,楊勇又親自背著一袋小米來到他家裡,對陳慶竹說;“大叔,您的兒子為國犧牲了,我就是您的兒子,以後,您有什麼困難,我來照顧您。”陳慶竹感動地說:“楊司令,這叫俺咋感謝您哩!”楊勇說:“大叔,軍民本是一家人,您不用客氣,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說完,楊勇轉身回到司令部,召集參謀和警衛人員對他們說:“這裡的人民太好了!自己的親人為國犧牲,有困難還不願張口,怕給上級添麻煩。咱們一定要認真調查,不能漏掉一戶特困家庭,一定要讓他們過好年!”這樣,在軍區首長的關懷下,村裡的特困戶都得到了救助。
村民們見部隊首長這么關心他們,都感動地流下了眼淚。春節期間,村民們和兒童團紛紛自發地去給首長們拜年,單拐村里到處是一片軍民團結的和諧景象。春節過後,很多人把自己的子弟送去當兵,奔赴抗日前線。後來,他們大都為革命立下了戰功,成為人民的功臣。
鄧小平上馬台
清豐縣單拐村東街路南鄧小平舊居胡同口左側,有一對青石台,其形狀似臥馬,故名石馬台。又因鄧小平外出騎馬時多用此台上馬,單拐人又叫它“鄧小平上馬台”。
1945年春,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鄧小平,為貫徹落實中央1月23日“關於加強冀魯豫根據地工作給北方局的指示”,率領劉錫五、李大章、周惠、彭濤等北方局領導同志來到單拐村,住在陳學修家。冀魯豫分局、軍區和行署的領導同志宋任窮、楊勇、張璽等熱烈歡迎鄧小平一行的到來。
鄧小平同志顧不上休息,就召集分局、軍區和行署的領導同志開會,聽取匯報、傳達中央指示精神,並為貫徹落實中央土地政策、減租減息、建立健全抗日民主政權、發動邊區軍民開展生產自救等項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為冀魯豫邊區民主民生運動地開展指明了方向。
鄧小平同志在單拐期間,不僅聽取了有關縣領導同志的匯報,還經常騎馬到周邊村莊,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了解情況。鄧小平騎的是棗紅馬(一說是棗紅騾子),出發時都是利用石馬台上馬,既方便又安全。從此以後,單拐村的民眾就稱此石台為“鄧小平上馬台”。上馬台旁邊還有一棵古國槐樹,樹冠蔭及整個街道,是個很好的乘涼處。鄧小平同志利用工作之餘,時常坐在石馬台上和貧僱農促膝談心,了解這裡的風土民情,講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句句說到民眾心坎里,博得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
小平已騎紅馬去,此地空餘石馬台。為了追溯遠去的歷史,1996年3月,單拐村民又在鄧小平上馬台旁栽種國槐一株,2002年秋,修復了鄧小平舊居,供遊人參觀緬懷,從而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場所。
卓琳買小雞
1945年春,鄧小平偕夫人卓琳來到單拐村,住到東街路南陳學修家裡。當時路北有一戶村民叫陳金修,他愛人叫董蘭芝,卓琳叫她董姐,兩人關係特別好。
有一天,卓琳正和董蘭芝在一塊拉家常,忽然聽到街上有人喊道:“賣小雞嘍——誰買小雞!”當時董蘭芝正在做針線,聽到喊聲兩手不由停頓下來,抬起頭傾聽一下,看了看卓琳又低下頭去繼續做活。她的這些舉動都被卓琳看在眼裡,就問道:“董姐,你想養小雞嗎?”“咋不想養啊,可是俺——”董姐不好意思再說下去了。卓琳知道她想養又沒錢買,就說:“別可是了,走,咱也去買!我拿錢,你養著,算咱倆搭夥。”“那中!”董蘭芝說罷拿起筐子與卓琳一起高高興興地上街了。
走到街上,看到村里好幾個婦女都圍著雞籠子選小雞。董蘭芝挑選了30隻小雞,放進自己的筐子裡,卓琳付了錢,兩人欣喜地往回走。董蘭芝說:“雞養大了全歸你!”卓琳說:“雞養大了,母雞歸你,公雞咱們大夥吃!”
自此以後,卓琳經常到董姐家逗小雞玩,還把一些剩飯菜、菜葉等送給董姐餵小雞。慢慢地,雞子養大了。一天,董蘭芝叫丈夫捉了幾隻公雞給卓琳送去,可卓琳說什麼也不要。這時,大街上忽然抬來幾副擔架,原來是八路軍某部在與日寇交戰中,有幾位戰士負了傷,正要送往軍區醫院。在卓琳的提議下,董蘭芝夫婦與卓琳一起把十幾隻大公雞都送給了軍區醫院的傷病員,讓他們熬雞湯養傷。這個軍民團結的小故事成為一段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歡慶勝利小花絮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天,單拐村民和軍區機關指戰員,載歌載舞慶祝抗戰勝利。單拐村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十里八鄉的百姓紛紛來到單拐,參加慶祝大會,觀賞抗戰繳獲的勝利品。
在繳獲的勝利品中,有一輛日軍機車格外引人注目。圍觀者有自稱見過世面的人介紹說:“這傢伙叫電驢子,跑的非常快,馬都攆不上,敢和汽車賽跑。”可是誰都不會開。有不少人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大家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正在這時,楊勇副司令員和兩個警衛員來到機車旁。民眾都一致要求楊勇騎上機車給大家表演一番。楊勇叫警衛員晃晃車,看有沒有油。一晃有油,只見楊司令員騎上機車,大腳一蹬“突”的一聲,車發動著了。楊司令員擺了擺手,示意大家閃開道,機車緩慢啟動,由東往西順著大街一直開到東安上村,又從東安上回到單拐村,來回開了三四趟。街道兩旁人山人海,大家鼓掌歡呼仿佛迎接凱旋歸來的大將軍一樣。楊勇司令員眉飛色舞,高興地向大家招手致意,軍民其樂融融。
在單拐村東的大場裡,中共冀魯豫分局、行署和軍區召開了三萬餘人的慶祝大會。宋任窮等領導同志講了話,歡呼聲、鼓掌聲和口號聲接連不斷,會議極為隆重,也非常成功。不料,到最後出現了一個大會議程外的小插曲。當主持人宣布散會時,很多民眾不願離開會場,一致要求見見解放清豐縣城及在邊區抗戰有功威震敵膽的老七團團長。軍區首長滿足民眾要求,讓時任七團團長的溫先星站了出來。立時,萬眾注目,民眾歡呼著熱烈地長時間鼓掌,很多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面對此情此景,溫先星和軍區首長都眼含熱淚,抬起手來向台下行了個莊嚴的軍禮。
慶祝大會之後,舉行了民間藝術大遊行。高蹺、獅子、花船、秧歌隊、腰鼓隊,鑼鼓喧天,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盡情地歡呼歌唱,到處是一片歡樂景象。最令單拐人引以為榮、津津樂道的是,這一天在單拐村和相連的東、西安上,有冀魯豫軍區的戰友劇社、有民藝劇社、還有冀魯豫大眾劇社三台大戲同時演出。京劇、話劇、豫劇、歌舞等精彩的劇(節)目輪番上演,隨意觀看,著實讓觀眾們過足了戲癮,大飽了眼福。當時的歡樂場面,當地六七十歲的老人回憶起來,至今仍然是眉飛色舞、歷歷在目、念念不忘。
宋任窮的檔案箱
冀魯豫軍區機關轉移的頭一天晚上,司令員兼政委宋任窮與夫人鐘月林把房東陳永修和老伴張秀愛叫到辦公室,緊握住他們的手非常動情地說:“哥、嫂,我們在這裡居住一年多了,給你們找了不少麻煩,我代表我們全家謝謝你們啦!我們馬上要離開這裡,今天向你們告別,從感情上講,我們還真有點捨不得;從革命大局講,我們必須服從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命令。臨別想贈送你們點什麼,但只有這兩個小檔案箱屬個人物品,就留給你們做紀念吧!”說罷,就把檔案箱交給了陳永修夫婦。陳永修為了禮尚往來,也叫張秀愛把家裡織的印花單字送給宋任窮夫婦做留念:“將來你們不管行軍打仗走到哪裡,只要看到這個印花單子,就會想到單拐,想到咱們在一起的日子,祝你們一路平安!”陳永修夫婦說著哭成了淚人。
建國以後,宋任窮進了北京。在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期間,陳永修老伴張秀愛曾多次帶著兒女到北京看望宋任窮夫婦,帶去了老區人民的問候,暢談了崢嶸歲月和老區農村的變化。宋部長說:“到北京以後,我時常想到老區看看。那裡的民眾生活怎么樣?我還一直牽掛著。你們回單拐以後,要代我和全家向全村的父老鄉親問好!”張秀愛從北京回來後,一直和宋老夫婦保持著書信聯繫。宋任窮也時常關心著陳永修兒女們的婚姻和工作問題。
1980年,張秀愛臨終前把七個兒女叫到床前,指著床頭兩個小箱子說:“這兩個箱子,是你宋伯伯離開單拐時留給我們做紀念的,你們一定要保護好。等我不在了,你們要經常去北京看望你宋伯伯和宋伯母。他們都是對革命有功的人!”說罷兩眼一閉,撒手西去。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單拐兒女沒有辜負老一輩的遺願。宋任窮居住的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舊址,於2001年進行了修復,並舉辦了陳列展覽。檔案箱和宋老贈給房東後代的回憶錄、照片以及來往書信都陳列在紀念館裡。

地圖信息

地址: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