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曲簡介
單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在北京的滿族子弟中流行的“
八角鼓”(
說唱藝術。唱時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說唱者自己搖或彈)里的一種自娛娛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滿族的一種小型
打擊樂器,鼓面蒙蟒皮,鼓壁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兩個銅鑔片,以手指彈鼓或搖動鼓身使銅片相擊而發出聲音。演唱時,演員手持八角鼓,故又稱之為“唱八角鼓”的。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單弦曲詞,是清嘉慶九年(1804)
華廣生所編《白雪遺音》卷三中之《酒鬼》。
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擊節,一人以三弦 伴奏演唱,時稱“雙頭人”。清光緒六年(1880)前後,有旗籍子弟
司瑞軒(藝名隨緣樂)自編曲詞,自彈自唱於茶館,貼出的海報上寫著“隨緣樂一人單弦八角鼓”。自此單弦作為一個獨立曲種傳開。
清末民初,許多單弦票友下海賣藝,出現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民眾歡迎。他們當中有善唱時調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這些曲調多被納入單弦唱腔曲牌中,使單弦唱腔曲牌增多,表現力增強,所知單弦曲牌計有一百餘支。這一時期,是單弦藝術發展的全盛時期。眾多的名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風格。最享盛名的有榮、常、謝、譚四大流派。
2008年單弦牌子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單位:北京市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西城區。
基本解釋
單弦牌子曲 dān xián pái zǐ qǔ
基本解釋
1.見"單弦"。
詞語分開解釋:
單弦 : 曲藝曲種。流行於北京、天津及華北、東北等部分地區。清光緒年間,曲藝藝人隨緣樂以八角鼓的曲調,自編曲詞,自彈三弦自唱,後發展為獨立曲種。曲目都為短篇。
牌子曲 : 1.曲藝的一種。串連各種曲牌以演唱一段故事﹐有樂器伴奏。流行在北方的牌子曲多以
三弦為主﹐南方的牌子曲則多以
揚琴﹑
琵琶﹑
二胡為主。
基礎曲藝劇
北京曲劇 ——戲曲 劇種。以北京流行的曲藝 單弦 牌子曲為主發展而成,初名“曲藝劇”,1952年始正式定名為“曲劇”。
單弦牌子曲,也稱“八角鼓”,是採用牌子曲聯綴體,三弦伴奏,八角鼓擊節演唱故事 的一種說唱藝術,曲調豐富,形式多樣。它的主要曲調有〔太平年〕、〔雲蘇調〕、〔羅江怨〕、〔南城調〕、〔剪靛花〕、〔湖廣調〕、〔南鑼北鼓〕、〔數唱〕等,大都出自民間小曲,有的擅長抒情,有的適合敘事,成為曲劇選用唱腔曲調和改編創造新唱腔曲調的主要來源。
單弦的演唱形式,有單唱、對口唱(拆唱)、群唱和彩唱。其中拆唱、彩唱等已發展為裝扮角色的簡單表演(仍保持有說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