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口數來寶
- 類型:曲藝
簡介,歷史,
簡介
數來寶是中國曲藝的一種,數來寶又名順口溜、溜口轍、鏈子嘴,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一人或兩人說唱。用竹板或系以銅鈴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為可以斷開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兩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換韻。最初是藝人用以走街串巷、在店鋪門前演唱索錢。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過程。後進入小型遊樂場所演出,說唱內容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逐漸演變為快板書,與數來寶同時流行。由於藝人曾把商店經營的貨品誇讚得豐富精美,“數”得仿佛“來”(增添)了“寶”,因而得名。據說早在明朝初就有了數來寶的師承關係和13門戶,清末民初的著名藝人有海鳳、曹德奎、劉麻子、霍麻子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有高鳳山、王鳳山等。當時北京一帶,就有索、李、朱三家較為知名。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
數來寶由蓮花落演變而來,最初只有街頭沿街乞討的乞丐才唱,而這門手藝也慢慢從“傳百家”走到了天橋和廟會上的表演。數來寶已知在明朝初年就有了師承關係,北京一帶有索、李、朱三家。起初是以藝人們走街串巷,向商店鋪戶以賣唱索錢的方式表演的。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過程。
相傳數來寶本來是流落於民間的乞丐要錢的一種手段,他們用兩個牛胯骨(內行叫“合扇”)上面拴有十三個小鈴鐺(俗稱十三太保),頭上有兩個紅纓,敲打著念自己編的詞向商號要錢。他們站在門口左右都有規矩,分為“梭”家門和“李”家門,還有一種叫“梭李不靠”的。他們要錢非達到目的不走,如果商號態度不好或出口惡言,他們便編詞罵街,一定要給錢才走,是一種耍無賴的要錢方式。但他們都很聰明,能見到什麼就編什麼詞,雖然商家討厭他們,但得到多數旁聽人們的讚賞。商家給錢他們不用手接,而用牛胯骨去接,也有用“節子”板(即七塊竹板)的,要錢的方法和唱的詞句也相同。
天怕無時地怕荒,小雞最怕黃鼠狼。 賣砂鍋的怕狗打架,害眼就怕瞧太陽。 羅鍋子就怕仰面睡,洋車就怕走泥塘。 賣豆汁兒怕打鍋底,長禿瘡怕痒痒。 |
這些唱詞十分淺顯易懂,當時讀書人是不聽這類東西的,不過眾多的販夫走卒卻是專愛聽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