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清心(1909~?),俗名金鏡。山東館陶(館陶今屬河北)人。1931年1月到華山中峰出家,拜蘇亨祥為師,成為華山派第31代道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清心
- 別名:金鏡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9年
- 職業:華山派第31代道士
- 出生地:山東館陶
簡介,潛心修道,主持廟務,赴朝慰問,投身公益,成立道協,文革失蹤,弟子回憶,
簡介
喬清心,山東館陶縣人,生於公元1909年(清溥儀宣統元年)。童年時出家於陝西華陰山中峰,度師蘇享祥,為全真道華山派道士。遊方參訪時曾常住山東濟寧上清觀,後常住北京白雲觀,任執事。1955年,他在八仙宮倡養宗教徒勞動自養,成立了八仙宮農業生產隊,耕種在土改時八仙宮道眾所分得之300多畝土地,以種麥及種蘋果樹為主,在西安地區率先使用馬拉收割機,農業生產搞得很出色,道眾生活亦大為改善。1956年與岳崇岱方丈、陳攖寧先生等共同籌組中國道教協會。1957年4月,中國道教協會第一次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喬清心道長被推選為副會長,1961年又連選連任中國道協副會長。
潛心修道
喬清心,原籍山東省館陶縣,約生於1906—1908年間,家庭雖不是書香門第,卻也夠上耕讀人家,少年受私塾教育多年,是一個知書達禮的知識分子。舊社會的神話小說如《湘子度林英》 、 《孫臏修道雲蒙山》等“善書寶卷”,喬清心每一博覽即愛不釋手,似有仙緣,於是,產生了出家修神仙的思想。他在家過了數年教書生活, 除授課外就廢寢忘食博覽各種神話小說,他母親恐他誤入歧
途,年末弱冠即給完婚,希冀沖淡出家思想,誰知在新婚之夜他竟“失蹤”。這一出走就直奔華山中峰出家當了道士,幾十年過去杳無音信,造成老母終堂,生妻去幃約。約從1927年起,他在華山一住就是十年,每想起古代仙人王喬、羨門等就會令他神往,在師友的幫助下,他潛心研究丹經,頗有所獲。據他說,有一次靜坐時入了大靜,在冥漠中出現一黑一白現象,開靜後竟經過七日,心中大喜,思忖如能長久地靜坐下去,神仙就在望了,可是以後靜坐再也沒有發生過這種現象,乃認識到自己還是根基淺薄,遂辭師下山做“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往名山洞府參訪野老高賢去了。
主持廟務
1943年喬清心到達東北黑龍江省,時逢瀋陽太清宮金誠澤方丈在雙城縣無量觀開壇放戒,乃入戒壇受“三壇大戒”,受戒以後,喬清心律己更嚴,舉止言行唯戒是守,苦志修持,於1948年底返回陝西省長安縣三角坡八仙官莊房長春堂掛單清修。1949年5月間西安獲得解放,由於對共產黨的政策一無所知,當時八仙宮監院姚德存已引退,宮內一百多道眾“群龍無首”,遂公議到長春堂敦請德高望眾的喬清心到八仙宮主持廟務。喬清心在眾情難卻之下,於7月13日慨然就任。他一到任就全力投入整頓工作,首先把停了幾個月的上殿誦經的宗教活動抓了起來,使道眾精神有所依憑,進而要求道眾拿出祖師修道那種艱苦卓絕的精神來順應時局之變革。八仙宮道眾在他的帶領下,人心安定
,生產、生活正常。 為使道眾一消除思想顧慮,喬清心帶領大家學習“共同綱領”中的有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安市委統戰部組織的宗教界人士學習組積極參加學習,並把所學及時向道眾傳達。在農業生產方面,喬清心不但是個農業能手而且思想先進,他帶頭從西北農具廠買了一台馬拉收割機,這是當時西安市農民中第一家擁有這樣的農業機械,八仙宮的農業在他的指導下年年豐收,年年向政府賣餘糧,多次得到政府的表揚和獎勵。
喬監院思想進步,對共產黨堅決擁戴,對黨的號召從不落後,他不愧為道教中愛國愛教的楷模。五十年代初期,喬監院就當選為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
赴朝慰問
1950年抗美援朝時,西安市宗教界組成赴朝慰問團,喬監院和西安市佛教高僧朗照法師前往朝鮮慰問,受到志願軍的熱烈歡迎,歸來後向西安市廣大民眾傳達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的赫赫戰績,對西安市人民對志願軍的熱情支援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喬監院的社會活動比較多,經常在外面開會參加政治學習,但歸來後,只要趕上作功課殿,必親自在祖師前跪拜拈香,晚飯後還要向道眾作政治學習輔導。他說,我們一定要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晚上沒有政治學習,就給道眾講道教基本知識或講道教經典,根據道眾文化層次不同,他那對道經深入淺出的解釋,博得道眾由衷的欽佩。
投身公益
1954年喬清心當選為陝西省人民代表,他的社會活動更多了,經常與西安各界人士在一起參政議政,儘管他事務繁忙,但一有空閒就到田間與道眾共同勞動,生活上無絲毫特殊,始終保持全真教徒躬耕田畝、自食其力的本色,政府每月給他60元車馬費,全部用於公益事業。在八仙宮住的老道士有的經過幾代監院,他們說:“以前的監院誰也沒有像喬監院這樣虔誠,與道眾同甘共苦”。
八仙宮是道教十方叢林,監院一職是在道教徒中選賢與能,當選後一任是三年,可以連選連任,如果不稱職或有劣跡,中途還可罷免,道教在這方面是很民主的。1955年喬清心當選為八仙宮連任第三任監院,這在八仙宮是史無前例的,以前最多也只是連任二任,那時喬監院已成為八仙宮道眾的精神支柱。就在他連任第三任監院升座之際,八仙宮道眾送他匾額一方,題詞是“上德若谷”。此句取於《道德經》四十一章,是對他的最好讚譽。
成立道協
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喬清心當選為副會長,由北京返回,向道眾詳細傳達道協精神。他說:“道協成立,我們道教有了自己的組織,道協的宗旨就是團結全國道教徒,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在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動和開展道教研究工作,各廟有什麼問題,道協可以向政府反映幫助解決。道教從創始至今,特別是道教全真派誕生以後,歷盡艱辛和曲折,仍能到現在而不衰,這不能不歸功於道教的教理、教義的博大精深,道教徒們又奉行老子的清靜無為的教旨,與世無爭。在修持上除情去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而深得廣大民眾的信仰。”
文革失蹤
在“文革”前,八仙宮道眾那種終生只講奉獻,不圖享受,輕物質,重精神,自食其力的儉補恬淡生活,全部繼承的是全真風貌。喬清心平素除鑽研道經、農業以外,尤潛心於醫學,他說:“醫道通仙’道,學仙先學醫。”道教的先輩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他們不但是博古通今的學者,更都精於醫學,他們都留有大量的醫學傳世。所以他把道經和醫書雜陳於案頭,以供披覽。他正準備積累素材,將來擬編寫一本道教養生學公諸於世。他的這一願望尚未實現,“文革”風暴驟起,宗教界首當其衝。1966年8月16日喬清心開會回來,他萬萬也沒想到一日之間,神像被拉倒在地,院內正焚燒經典及文書,喬清心作為一個虔誠的道教徒,看到他朝夕對之頂禮的祖師聖像在地上橫躺豎臥,任人踐踏,其心情悲傷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也沒向道眾告別,就離開西安,至今不知去向。
弟子回憶
他的俗家弟子葛金誠,寫了篇《回憶喬清心大師》的文章(見1990年《中國道教》第4期),講得很懇切,茲特扼要轉述。葛金誠說,他少年時受一些小說的影響,對於寺廟和出家人懷有偏見,總想著殿堂里有機關暗道,道貌岸然的道士都是些歹人。在一個冬天的黃昏,他隱匿在八仙宮內,要偵察這道觀內的秘密。待到深夜,他壯膽轉悠了一陣,什麼也未發現。後見有一窗戶透出燭光,便攀上窗楞往裡窺探,可是腳下不穩,摔了下來。一聲門響,屋裡的老道長擎著蠟燭出來,見是個孩子,便細心詢問,老道長一聽笑了。便為他開門指路,送他離去。不久,葛金誠又逃學去找老道長,見老道長美髯飄灑,面孔紅潤而慈祥。老道長真的帶他到處參觀,最後引進了自己的臥房。從那以後,葛金誠便常來看望老道長。老道長常教他寫字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