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堂歌

喪堂歌

喪堂歌,是指在喪事堂中所唱的歌。這是侗家的一種傳統習俗,哪家死了人,尤其是死了成年人,操辦喪事必唱喪堂歌,靈柩在家中停幾天,就要唱幾晚。意在為了超渡亡魂、給死者洗冤減過,讓亡者順利上路,無驚無擾地在極樂世界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喪堂歌
  • 含義:喪事堂中所唱的歌
  • 性質:侗家的一種傳統習俗
  • 作用:讓亡者順利上路,無驚無擾地在
簡介,歷史,

簡介

喪堂歌,顧名思義,即在喪事堂中所唱的歌。這是侗家的一種傳統習俗,哪家死了人,尤其是死了成年人,操辦喪事必唱喪堂歌,靈柩在家中停幾天,就要唱幾晚。據說是為了超渡亡魂、給死者洗冤減過,讓亡者順利上路,無驚無擾地在極樂世界生活。

歷史

相傳,喪堂歌起源於唐朝。唐王李世民的母親死後,其靈柩停在金殿大堂,深懷孝心的唐王請來了先生、道士和念經和尚,為母親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場,並看好日子為母親送葬。奇怪的是,到發喪的時辰,幾十個人都抬不動棺木,無論和尚怎么念經,道士怎樣作法,棺木依然紋絲不動,就象釘在大堂上一樣,唐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在這時,一個會算會量的木工發了一卦,說山東有個鬼哭廟,不妨去問一問廟中的鬼哭先生。唐王急忙飛騎前往,跪拜求方。鬼哭先生見唐王心誠,便告訴他所有法事都做得好,只是沒有在喪堂中唱歌,只要唱了,亡者自然就會上路,成為仙人。鬼哭先生要唐王用五色紙寫成榜文,張榜招納唱歌之人。沒過多久,田珍、田寶兄弟倆上前揭榜,併到定州邀約一個名叫東矮子的人,專門為唱歌打鼓,三人來到皇宮,唐王盛情款待。當晚唱完喪堂歌后,唐王母親的靈柩突然起動,飄向天庭。唐王大喜,要用金銀財寶相謝,三人婉言謝絕,說金銀財寶不要,只要皇上加封,唐王遂將三人封之為“歌神”。
就這樣,為死者唱喪堂歌的習俗傳了下來。
侗鄉喪堂歌分歷史故事、警示教育、勸世文、隨口對唱等多種,每句多為7個字,且十分講究韻律和對仗工整,脈絡清晰,十分流暢。如歷史故事:“家居遙遙一點紅,飄飄四海無影蹤。三歲孩童離家走,跨馬過海去征東……”。再如勸世文:“江文買本勸世文,拿回家中勸女人。你去婆家要聽話,不比娘家為女人。三餐用飯要早辦,丈夫吃了好出門……。”這些歌詞中涵蓋了人情世故,充滿了友情與親情,讓人聽起來津津有味。
侗鄉喪堂歌有自己的講究:不管路途多遠,主人必須登門恭請歌師,只要請到,歌師必須應允;喪堂歌必須是在晚上行完法事後唱;首晚唱歌之前,主家發給歌師孝帽,歌師要燃上香紙,擺上齋粑豆腐和酒肉恭請歌神;唱歌時,由一人敲鼓配節拍,主唱人開始探歌,將亡者生平尤其是亡者生前的酸甜苦辣、好的品德融入歌詞,藉以教育後人。進入主題,由一人唱或多人對唱,多數時間為多人對唱,對唱時每人唱兩句以上,一對一答、一唱一和,在所有旁聽人中,會唱的都可以參與到對唱的行列之中;三更之前,歌師必須停止唱歌,在主家吃過宵夜後另找地方或回家歇息,不得在主家過夜。
喪事辦完,歌即結束。主家給歌師封送紅包,以示感謝。歌師要在最後一晚雞叫頭遍時以香紙酒肉送走歌神,以圖百唱百順,萬事大吉。當晚,無論颳風打雷、下雪落凌,唱歌人都必須風雨無阻,趕回自己家中。唱歌人離開孝家時,孝家不能送出屋外,只能在心裡默默祝願:唱歌人一路走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