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少數民族在喪葬活動中的各種特定形式的舞蹈。流傳這種舞蹈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和中南地區﹐有景頗族﹑土家族﹑哈尼族﹑基諾族﹑佤族﹑瑤族﹑羌族﹑僳族﹑仡佬族﹑阿昌族﹑佬族﹑怒族﹑彝族﹑水族等少數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喪事舞蹈
- 用途:反映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等
- 性質:少數民族喪葬活動中的舞蹈
- 分類:有景頗族﹑土家族﹑哈尼族等
歷史沿革,詳細介紹,內容及作用,
歷史沿革
喪事舞蹈,是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和古老喪葬習俗的反映。隨著各少 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喪事舞蹈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經濟、文化發展較早的民族地區,這種舞多為職業或半職業的“師公”“道公”(巫師)等表演;而偏遠山區中的民族,由於交通和居住條件的限制,這種舞蹈往往是民眾性的通宵達旦的全村寨活動。喪事舞蹈是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喪儀中重要的內容,但由於在歷史、宗教和習俗方面的差異,又都各有其獨特的規定形式。一般情況是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性別和死因確定規模的大小和內容的同異。如對於年高德劭的領袖或年長和輩份較高的長者,喪禮十分隆重,並有大型的喪事舞蹈。這種舞蹈的內容及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頌揚亡者的生平業績,抒發族人或親友對他的悼念之情;②勸慰親屬,減輕他們的哀痛;③囿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教迷信思想,為死者驅魔祈福,超度亡魂。各民族的喪事舞蹈,一般都有專用的音樂或唱詞,伴奏樂器有鼓、鈸、鑼等打擊樂器。
詳細介紹
景頗族喪事舞蹈
成年人死去時﹐親友們立即趕往死者家中慰問﹑哀悼﹐並在室內跳喪事舞蹈。 這種活動往往連續數日﹐以示對死者及其家屬的尊重和關懷。景頗族的喪事舞蹈有幾種﹐如《戈奔》﹑《榮東戈》和《金在在》。《戈奔》也稱《戈崩》﹐以男女對唱形式﹐邊歌邊舞。唱詞多為頌揚死者的優秀品德。舞者有的手拿木棍﹐以大﹑中﹑小3個鋩鑼伴奏。有的在頸上掛著鋩鑼﹐邊敲邊舞。舞蹈動作多表現男耕女織﹐回憶死者生前的勤勞﹐其節奏緩慢﹑情緒莊嚴肅穆﹐《榮東戈》也稱《恩刀昌》﹐是在室外曠地上所表演的一種儀式性舞蹈。領舞的人手執梭標式的長槍﹐尾隨的眾人拿木棍或樹枝﹐為死者“驅鬼開路”。此舞的隊形變化和行進路線都有嚴格規定﹐須邀有經驗的人來擔任領舞﹐並以鋩鑼伴奏。《金在在》是以木鼓伴奏的舞蹈﹐表演時2~3人身披樹葉編織的衣裙﹐臉上塗鍋煙﹐手執木棍﹐扮成鬼形領舞。眾人則揮刀或執棍棒伴舞。領舞人除做些象徵鬼怪的動作外﹐還要跌爬翻滾﹐有一定技巧性。舞蹈時﹐死者親屬常向舞者送錢﹐以示消災祈福。
土家族喪事舞蹈
居住在湖南﹑江西兩省山區中的土家族﹐在老人去世時﹐一般停柩2~7天﹐在此期間舉行《跳喪》(也叫《打喪鼓》)。此舞只由男性表演﹐視場地大小﹐可2人或多人輪番起舞﹐一人擊鼓伴奏。舞蹈動作多從模擬禽獸或人的勞動而來。通過強烈的胯部左右擺動和腿部的起伏顫動﹐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韻律﹐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喪事舞蹈
哈尼族凡有子女又系正常死亡的老人去世時﹐舉辦《莫搓搓》喪禮。“莫”意為老人﹐“搓搓”意為跳舞。在停柩期間﹐晚輩親屬圍屍唱輓歌﹐各地親朋﹐殺雞宰羊﹐前來弔唁﹐眾人繞喪家的房屋﹐跳《莫搓搓》舞。舞蹈時拍手蹲跳﹐或執扇而舞﹐伴奏樂器有笙﹑弦﹑鼓等。
基諾族喪事舞蹈
當老人去世時﹐跳《司秋》或《軟篾舞》﹐未婚青少年死亡時﹐跳《司門》舞。《司秋》是在死者房前曠場舉行﹐男女各自拉手成一圓圈﹐面對圓心雙手甩動﹐向右橫移腳步﹐邊歌邊舞。《軟篾舞》是在屋中火塘邊所跳﹐一人以竹篾敲地﹐一人在篾上往返而跳。《司門》也是在屋外所跳﹐男女人數不限﹐可互牽手﹐動作類似《司秋》而樂曲不同。
佤族喪事舞蹈
老人死後﹐在停柩期間﹐由婦女在家中跳《舂臼舞》。由2人或4人圍臼而立﹐各執舂桿﹐互相擊打舂桿或臼槽而舞。
瑤族喪事舞蹈
在舉辦喪事時請“師公”表演《金瓜鉞斧舞》和《三元舞》等。由巫師舞動金瓜和鉞斧﹐含有驅鬼之意。“三元”是瑤族信奉的諸神中的三元武將﹐巫師們在表演《三元舞》時﹐有為死者整理衣褲﹑梳妝等內容的動作﹐含有慰藉亡靈使其平安升天的意義。
羌族喪事舞蹈
羌族有許多古老的喪事舞蹈﹐一般老人死後要跳《葉龍》﹑《莫爾達沙》﹑《喪舞》和《懮事鍋莊》。《葉龍》由巫師模擬各種精怪﹐表演顛腳碎步行走﹑雙手伸直抖動等恐
懼動作﹐眾人則手執各種武器圍繞死者或火塘而舞。《莫爾達沙》也叫《皮鼓舞》﹐常在葬禮的第2天舉行。舞時巫師左手執一單面大鼓﹐右手執彎形鼓槌和鐵響板﹐節奏由慢而快﹐常有前後左右的深蹲大跳動作﹐多從模擬貓的動態而來。《喪舞》也叫《盔甲舞》﹐由兩個領舞者各率一橫隊﹐戴盔披甲﹐領舞者盔上插羽毛﹐肩掛肩鈴﹐眾人手執弩﹑戈﹐唱著出征或凱旋的古老歌曲﹐表現戰鬥的情景。《懮事鍋莊》是在喪宴後眾親友在室外曠場上所表演的一種集體舞。此舞流傳較廣﹐動作也較豐富﹐突出特點是以足踏地﹐雙膝微顫。歌唱的內容主要是頌揚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親友們對死者的懷念之情。
僳族喪事舞蹈
老人去世後﹐家族成員和親友攜帶酒肉至死者住處弔唁﹐晚上要舉行《哭歌》。凡參加舞蹈者各持一根木棍﹐圍成兩個圈﹐舞者用力跺踏地板﹐邊唱邊跳。出殯時﹐要有3~5人舞刀開路﹐意為驅鬼。
佬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死去時﹐舉行《做齋》的儀式﹐請“道公”誦經歌舞。舞時以手擊鼓或敲鑼﹐有的戴面具﹐扮成各種“文神”和“武神”﹐以示為死者超度亡魂。
彝族喪事舞蹈
居住在雲南東北部的彝族﹐在老人死後送葬時﹐在親友中選出5~7人﹐手執馬鈴唱《孝歌》﹐邊唱邊舞。居住在雲南楚雄自治州的彝族﹐在舉辦喪事時﹐要表演《熱波比》(也叫《花鼓舞》)。舞蹈前﹐先唱送葬歌﹐然後由1人手執龍頭指揮﹐4人腰旁掛鼓﹐隨著鑼﹑鈸等打擊樂器的伴奏﹐擊鼓而舞。
景頗族喪事舞蹈
成年人死去時,親友們立即趕往死者家中慰問、哀悼,並在室內跳喪事舞蹈。這種活動往往連續數日,以示對死者及其家屬的尊重和關懷。景頗族的喪事舞蹈有幾種,如《戈奔》《
榮東戈》和《金在在》。《戈奔》也稱《戈崩》,以男女對唱形式,邊歌邊舞。唱詞多為頌揚死者的優秀品德。舞者有的手拿木棍,以大、中小3個鑼伴奏。有的在頸上掛著鑼,邊敲邊舞。舞蹈動作多表現男耕女織,回憶死者生前的勤勞其節奏緩慢、情緒莊嚴肅穆《榮東戈》也稱《恩刀昌》,是在室外曠地上所表演的一種儀式性舞蹈。領舞的人手執梭標式的長槍,尾隨的眾人拿木棍或樹枝,為死者“驅鬼開路”。此舞的隊形變化和行進路線都有嚴格規定,須邀有經驗的人來擔任領舞,並以鑼伴奏。《金在在》是以木鼓伴奏的舞蹈,表演時2~3人身披樹葉編織的衣裙,臉上塗鍋煙,手執木棍,扮成鬼形領舞。眾人則揮刀或執棍棒伴舞。領舞人除做些象徵鬼怪的動作外,還要跌爬翻滾,有一定技巧性。舞蹈時,死者親屬常向舞者送錢,以示消災祈福。
傈僳族喪事舞蹈
老人去世後,家族成員和親友攜帶酒肉至死者住處弔唁,晚上要舉行《哭歌》。凡參加舞蹈者各持一根木棍,圍成兩個圈,舞者用力跺踏地板,邊唱邊跳。出殯時,要有3~5人舞刀開路,意為驅鬼。
仡佬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去世時要跳打戛或《踩堂舞》。《打戛》由4名男子表演,手中各執刀、金錢棍、鐵環等,舞蹈動作以手部和肩部的扭動為主邊歌邊舞。《踩堂舞》原是在入葬時人們在墳地所跳的一種舞蹈。傳說是為踩實墳土和踩死毀壞棺木的螞蟻而跳。後改在堂屋中進行,以蘆笙和哀歌伴舞。
阿昌族喪事舞蹈
在舉辦喪事時,由“魔桃”(巫師)帶領親友跳《懞直腔舞》。“魔桃”身背長刀,手執錦雞毛和扇子,邊唱邊舞。動作多下蹲、踢腿、踹腳等,十分剛健。
仫佬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死去時,舉行《做齋》的儀式,請“道公”誦經歌舞。舞時以手擊鼓或敲鑼,有的戴面具,扮成各種“文神”和“武神”,以示為死者超度亡魂。
怒族喪事舞蹈
凡男子死後,要吹響竹號向親友報喪,並由巫師帶領親友中的男子唱《哀調》,眾人互相牽手,邊歌邊舞。送葬時由3位老人揮舞長刀在靈前開路。
雲南東北部的族喪事舞蹈
居住在雲南東北部的族,在老人死後送葬時,在親友中選出5~7人,手執馬
鈴唱《孝歌》,邊唱邊舞。居住在雲南楚雄自治州的族,在舉辦喪事時,要表演《熱波比》(也叫《花鼓舞》)。舞蹈前,先唱送葬歌,然後由1人手執龍頭指揮,4人腰旁掛鼓,隨著鑼、鈸等打擊樂器的伴奏,擊鼓而舞。
水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去世後的停柩期間,喪家設“歌堂”,請親友唱酒歌,跳《銅鼓舞》和《蘆笙舞》。舞蹈動作以腰部的扭動帶動臀和腿而動,動作變化幅度較大,具有靈活、剛健的特色
佬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死去時,舉行《做齋》的儀式,請“道公”誦經歌舞。舞時以手擊鼓或敲鑼,有的戴面具,扮成各種“文神”和“武神”,以示為死者超度亡魂。
水族喪事舞蹈
在老人去世後的停柩期間,喪家設“歌堂”,請親友唱酒歌,跳《銅鼓舞》和《蘆笙舞》。舞蹈動作以腰部的扭動帶動臀和腿而動,動作變化幅度較大,具有靈活、剛健的特色。
內容及作用
①頌揚亡者的生平業績,抒發族人或親友對他的悼念之情;
②勸慰親屬,減輕他們的哀痛;
③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教迷信思想,為死者驅魔祈福,超度亡魂。各民族的喪事舞蹈,一般都有專用的音樂或唱詞,伴奏樂器有鼓、鈸、鑼等打擊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