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狼

喜馬拉雅狼

喜馬拉雅狼(學名:Canis himalayensis):是哺乳綱、犬科的一個未定物種或未定的灰狼亞種。體重平均約35千克,比歐洲灰狼和北美灰狼小,精瘦,有更細長的口鼻和粗短的腿,它們體毛的顏色為淺棕褐色,並且也具有灰色。其中許多個體的臉部、胸口和喉嚨部位有白色或黑色斑塊,腹部和腿部周圍有明顯的白色。

是社會性的物種,並且傾向於留在同一狼群中。由於喜馬拉雅狼的數量較少,它們的族群也往往較小。一群通常只有6-8個成員。肉食性,狩獵通常在晚上進行,並在黃昏結束。食物主要是中小型動物,如齧齒動物和兔子,有時也會吞下較大的獵物如岩羊白唇鹿等。分布於印度北部、錫金北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地區及中國的西藏和青海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喜馬拉雅狼
  • 拉丁學名:Canis himalayensis
  • 外文名:HimalayanWolf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犬科
  • 犬屬
  • :喜馬拉雅狼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真獸亞綱
  • 亞種:無亞種 
  • 保護級別:未評估(NE)IUCN標準 
  • 命名者與年代:Aggarwal, Kivisild, Ramadevi & Singh, 2007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種群現狀,瀕危原因,保護措施,

動物學史

一個多世紀以來,喜馬拉雅狼並不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種,而是作為灰狼的一個亞種,稱為藏狼(Canis lupus chanco)。當時只有印度和西藏有目擊記錄。不過新的研究證實了喜馬拉雅狼血統的獨特性,也證明了該狼在尼泊爾也有分布。研究人員在野外收集的糞便DNA顯示,喜馬拉雅狼至少在80萬年前已經分化出來,這種古老而獨特的狼種,應該有自己的種名。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WII)的生物學家認為這是犬科動物中的一種瀕危物種。廣泛的研究表明,應將喜馬拉雅狼視為一種獨立的物種,並將其命名為“Canis himalayensis”。 CITES動物委員會的命名專家於2009年4月提議將該科學名稱用作喜馬拉雅狼的命名法和分類學。
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域的灰狼在分類學的分類和命名為:
Canis lanigerHodgson 1847,
Canis chancoGray 1863,
Canis filchnerMatschie 1907,
Canis himalayensisAggawal 2003。
1847年,英國博物學家布萊恩·霍頓·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將來自中國西藏的一頭母狼歸為中國狼Canis Lupse laniger)。1907年,德國動物學家保羅·馬奇(Paul Matschie)將來自中國青海省西寧市的一張狼皮歸為蒙古狼Canis lupus filchneri)。1938年,美國動物學家格洛弗·莫里爾·艾倫(Glover Morrill Allen)將“Canis lupus filchneri”和“Canis lupus laniger”、都劃分為“Canis lupus chanco”(蒙古狼)的同義詞。
在2005年出版的第三版《世界哺乳動物》中,美國哺乳動物學家克里斯托弗·沃森克拉夫特(W. Christopher Wozencraft)將“Canis lupus filchneri”列為灰狼(Canis lupus)的亞種,在該分類中,他將物種名Canis lanigerHodgson 1847包括在分類群內。
橫貫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灰狼具有獨特的單倍型,不與其他灰狼發生系統聚類。儘管《世界哺乳動物》並不承認喜馬拉雅狼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但“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的”DNA序列資料庫“(NCBI/Genbank)將“喜馬拉雅狼”列入了灰狼的亞種“Canis lupus himalayensis”,與分布在北緯的同屬灰狼相比,它的譜系顯示mDNA細胞色素b基因有3.9%的差異,證明喜馬拉雅狼形成了獨特的狼血統,這可能證明喜馬拉雅狼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2017年6月7日,幾位生物學家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古代喜馬拉雅野狼的系統發育證據:根據尼泊爾西部的基因採樣確定其分類學地位》(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the ancient Himalayan wolf: 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its taxonomic status based on genetic sampling from western Nepal):他們發現,全世界的灰狼出現在中更新世,約800,000-300,000年。在從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的狼種分支的祖先到當代的全世界灰狼的進化史中,不同的狼血統,例如喜馬拉雅狼、非洲狼和亞洲狼分化為單系姐妹分支。灰狼,包括不同的亞種(C. lupusspp.),包括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形成了相對較新的遺傳譜系。更基礎的是獨特的血統,已被描述為喜馬拉雅狼和最近描述的非洲狼(或非洲金豺)。根據它們的系統發育重建,提出喜馬拉雅和非洲狼血統可能早於全世界的灰狼亞種分化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來自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屬於喜馬拉雅狼血統的狼種,過去曾被劃入Canis lupus chancoCanis laniger中,而來自蒙古的狼群也被指定學名為Canis lupus chanco,在系統發育上屬於全世界灰狼體系。因此,亞種名稱為“Canis lupus chanco”(通常被稱為“蒙古狼”),在中亞北部(例如蒙古)發現的灰狼似乎準確地使用了這個亞種學名。但是,該亞種的序列在單一的全北區灰狼進化枝內分組,並不形成自己獨特的單一系統群。所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的“灰狼”的4個亞洲亞種中,蒙古狼不再是一個單獨的亞種,而是併入亞洲狼中。
蒙古灰狼和喜馬拉雅灰狼似乎在中亞的不同地區發現。可獲得的數據表明,具有喜馬拉雅狼血統的灰狼分布遍及喜馬拉雅山脈,從印度的克什米爾山谷向西延伸,至印度的斯皮提山谷和拉達克、尼泊爾的洪拉和尼泊爾上木斯塘(Upper Mustang)的安納布爾納自然保護區。對喜馬拉雅野狼分布範圍的高級理解源於在生物學家分析中包括了該地區的所有遺傳數據,這些信息可以從NCBI/GenBank獲得。分析表明,喜馬拉雅狼的分布範圍從喜馬拉雅山脈向北延伸到青藏高原,一直延伸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青海省的青海湖,而蒙古狼(C. l.chanco,如果認為可以是一個亞種的話)被認為是蒙古族群。這就提出了關於蒙古狼的喜馬拉雅狼之間的分布邊界,以及哪些進化過程可能維持它們的問題。
生物學家提供了從尼泊爾西北部當代野生狼種群中收集的喜馬拉雅狼血統的遺傳證據。研究增加了圍繞進化上獨特的喜馬拉雅狼的證據,該證據具有大量實地採集的遺傳數據以及先前研究的遺傳和地理數據,並且是第一個包含性染色體證據的證據。遺傳證據(mtDNA細胞色素b,mtDNA D環和性染色體)指出喜馬拉雅狼相對於全北區的其他灰狼具有獨特的單系地位。從這項研究和以前的研究中推斷,喜馬拉雅狼譜系應在亞種水平(即Canis lupus himalayensis)上獲得分類學上的認可。根據阿格瓦爾(Aggarwal)等人的建議,經過進一步研究,特別是涉及核DNA的研究,可將喜馬拉雅狼提升到到獨立物種“Canis himalayensis”可能是有道理的。將喜馬拉雅野狼的分類單元調整為獨立物種不僅將充分反映其遺傳學的獨特性,而且對於推進未來對喜馬拉雅野狼的遺傳學,生態學和保護的研究也至關重要。

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狼體重平均約35千克,體型比歐洲的灰狼和北美的灰狼小,精瘦,有更細長的口鼻和粗短的腿,喜馬拉雅山的海拔很高,為了抵抗高山的寒冷氣候,它們具有較厚的皮毛。皮毛的顏色通常是相對深灰色的,帶有淺棕褐色的色調。但是,較淺和較暗的個體都存在,包括幾乎全黑個體。其中許多個體的臉部、胸口和喉嚨部位有白色或黑色斑塊。腹部和腿部周圍有明顯的白色;身體毛髮柔軟,口吻伸長,嘴上排列有緊密間隔的黑色斑點,從眼睛下方一直延伸到上頰和耳朵。

生活習性

喜馬拉雅狼和赤狼一樣,是社會性的物種,並且傾向於留在同一狼群中。由於喜馬拉雅狼的數量較少,它們的族群也往往較小。一群通常只有6-8個成員,但它們的領地面積相當大,可能長達數百公里。但與非常具有地域性並且阻止其他狼群入侵其領地的赤狼不同,喜馬拉雅狼在保護其領地上似乎沒有那么積極。實際上,在很多生活著喜馬拉雅狼的地區,也有印度狼重疊。然而,兩者似乎並沒有被對方打擾。儘管確實存在一些對抗,但通常只需要進行一些咆哮警示就可以繼續前進。這些種類的狼很少有身體上的對抗。
喜馬拉雅狼是熟練的獵殺者,狩獵通常在晚上進行,並在黃昏結束。食物主要是中小型動物,如齧齒動物和兔子占了它們所消耗食物的大部分,有時也會吞下較大的獵物。這些獵物包括西藏野驢岩羊盤羊藏羚羊白唇鹿斯氏高山鼠喜馬拉雅旱獺高原兔高原鼠兔等。

分布範圍

喜馬拉雅狼的分布範圍從喜馬拉雅山脈向北延伸到整個青藏高原。分布於印度北部克什米爾東部的拉達克地區和喜馬偕爾邦東北部的拉豪爾和斯皮提地區,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地區、阿皮·南帕保護區(the Api Nampa Conservation Area)、上多爾帕(Upper Dolpa)、霍爾馬(Holma)、馬納斯盧峰和干城章嘉峰保護區(Kanchenjunga Conservation Area),也分布於錫金北部,中國西藏和青海。
喜馬拉雅狼
喜馬拉雅狼分布圖

繁殖方式

喜馬拉雅狼大約兩歲時性成熟。因此,這是許多小狼在大約1歲半時才離開族群的原因,此時它們能夠建立自己的領地。雌性更容易被其他同伴接受。雄性必須在繁殖季節之前建立領地並尋找伴侶。通常,一隻雌狼一窩會產4-6隻幼崽。在頭幾個月中,雌狼會在窩中很好的照顧自己的幼崽,保護它們免受其他狼群和掠食者的攻擊,然後將帶領幼崽加入其族群。
有一些專家認為,由於印度狼和喜馬拉雅狼的地理分布或多或少疊加,因此它們可能參與了雜交繁殖。但是,截止2017年,沒有證據表明這兩個物種之間發生了雜交。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人類是喜馬拉雅狼的主要威脅。當狼捕食家畜時,土著居民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死它們。喜馬拉雅狼於1998年被印度政府列入“瀕危物種名單”。該國還啟動了一項喜馬拉雅狼繁殖計畫,以拯救這一瀕危物種。
截止到2017年,在印度野外只剩下不到350隻喜馬拉雅狼。其中還有21隻生活在印度各地的動物園中。由於該物種的數量如此之少,很難增加。但是,人們充滿熱情並不願意放棄它們。相反,他們繼續竭盡所能,以確保這些動物有居住和獲取食物的地方。但是,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並且需要大量支持才能成功。幫助喜馬拉雅狼生存的部分成功計畫包括在印度各地人工飼養的繁殖計畫。這些幼崽正在被飼養,以幫助增加數量。目標是有一天能夠將其中許多放回野外。

瀕危原因

保護喜馬拉雅狼的第一個障礙是有關該物種的陳舊觀念。2007年前,它們被認為是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山地區發現的藏狼的一種,藏狼是灰狼的亞種之一,是地球上分布廣泛的哺乳動物之一。 IUCN紅色名錄將灰狼列為“無危”狀態,而藏狼也是如此。喜馬拉雅山狼仍然被許多人認為是藏狼的變種,但它卻受到許多保護主義者的關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宣布該物種為單獨物種並處於極度瀕危狀態的立場尚不確定。
喜馬拉雅狼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它與棲息地附近的當地村民發生衝突。這種狼被當地人稱為“山姑”,被認為是對村民家畜的主要威脅。村民與該地區的野生動物之間存在著緊張的關係,尤其是像喜馬拉雅狼這樣的食肉動物。喜馬拉雅狼對當地人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為它每年造成該地區至少100例牲畜死亡。這種動物造成的破壞程度迫使村民採取激烈的步驟殺死或毒害它們。更嚴重的是當地政府或任何組織都來支持這些人。隨著野狼棲息地的減少,衝突和對牲畜的捕食不斷增加,導致更多的野狼被殺。

保護措施

在印度有4個動物園為喜馬拉雅狼啟動了圈養繁殖計畫。這些是大吉嶺動物園的、甘托克喜馬拉雅動物園、庫夫里喜馬拉雅自然公園、和鉑奈尼塔爾(Gobind Vallabh Pant)高海拔動物園。這些是針對西藏狼的保護程式,沒有針對喜馬拉雅狼的特殊程式。圈養繁殖的數量大約為20隻。這些圈養繁殖計畫將投入更多的資金和面積,以使其成功。人工飼養的動物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它們在野外適應環境中的掙扎,需要餵養和保護自己。只有大吉嶺動物園正試圖通過計畫建立一個非現成的繁殖中心來解決這一喜馬拉雅瀕危物種的問題。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將動物園飼養的動物放歸野外,並在擬建中心的近乎野生環境下進行,以促進這些動物的繁殖和狩獵技能的培養。這些特殊設施必須在喜馬拉雅狼的所有動物園中啟動。
需要進行全面的宣傳,以教育當地人關於喜馬拉雅狼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有像“雪豹保護協會”這樣的組織,還有像“繆斯”這樣的項目,它們的重點是可持續發展,將當地人的經濟成長與野生動植物聯繫起來的教育。這些組織通過生態旅遊為村莊帶來收入,從而做得很好。由於這些努力,新一代人開始意識到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性。但這還不足以挽救像喜馬拉雅狼這樣的物種,其領地範圍覆蓋了7萬多平方公里。預計政府的更多參與將帶來巨大變化。對於牲畜的損失應給予適當的補償,以減少人們對狼的憤怒。而且,對於村民來說,獲得補償的過程應該更容易。一個乏味的過程將不會富有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