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分布範圍,物種保護,
形態特徵
體側扁,全長572~672毫米。頭較大,長橢圓形,頭頸易區別,眼大,瞳孔豎橢圓形,不明顯。上唇鱗7(3—1—3)枚或8(3—1—4)枚;眶前下鱗1枚,眶後鱗1枚或2枚,眶上鱗、眶下鱗各1枚;頰鱗1枚,入眶;前額鱗入眶;前顳鱗2枚,後顳鱗3枚。背鱗通身15行,光滑無棱,脊鱗略擴大;腹鱗188~190枚,肛鱗1枚,尾下鱗72~82對。體背面棕褐色,有波紋狀黑色橫斑,眼後斜向口角有1條細黑紋,眼上有1條黑紋後延至頸;腹面黃白色,散有黑點。
生境繁殖
生活于海拔約1000米的山區。食蝸牛、蛞蝓。卵生。無毒。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藏(墨脫)、雲南(瀘水)。國外分布於錫金、印度。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近危(NT)。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