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殼綱

喙殼綱

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是軟體動物門中的 1個綱。本綱動物在形態上最接近於雙殼類,但它們在殼體發育的最初階段只有一個生長原點,形成一個原殼,以後再發育成為具雙殼形態的成年殼體,其殼層連續地通過背部兩側,折轉成雙殼形,因而不象真正的雙殼類那樣有可活動的兩殼背部接合線,是一類具有“假雙殼”形態的單殼軟體動物。此外,這類動物沒有雙殼類常見的韌帶和鉸合構造,具有不同的肌肉系統等,也都是區別於雙殼類的主要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喙殼綱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現狀:已絕滅
物種情況,喙殼類意義,品種,

物種情況

據現有資料,本綱動物全部為化石種,從寒武紀早期出現,到二疊紀晚期絕滅,化石保存於海相沉積岩層中,特別是大陸架淺海沉積中,是一類良好的指相化石。自最初記述這類化石的 100多年以來,由於對其特殊的形態和構造特徵認識不清,因而分類位置長期未定。它們曾經被許多學者分別歸入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或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腹足綱。直到近年來,隨著掃描電子顯微鏡等新技術的套用,對它們個體發育和形態構造上的主要特徵才研究得比較清楚。1972年被正式命名為喙殼綱。目前古生物學界已廣泛承認和引用,並普遍認為這個綱的確立,是軟體動物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喙殼類意義

在早寒武世早期即已出現,例如早寒武世的Heraultipegma和Watsonella,它們個體都較小,殼形側扁,具前、後及腹部張開,無放射飾,但有的人認為它們不屬於喙殼綱。迄今為止,全世界早、中寒武世喙殼類化石的正式報導還很少。從晚寒武世晚期至奧陶紀,是喙殼類輻射進化最重要的時期。晚寒武世晚期的喙殼類已達相當高的分異度,中國遼寧上寒武統鳳山組灣灣溝段產的喙殼類化石群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代表,其中除形態較簡單的利培殼目出現了更多代表屬外,強壯殼目也已有代表,更重要的是這時已出現錐鳥殼目中較原始的類型始翼殼科,其中的Eopteria,Euchasma等屬不僅都有發育較強的放射狀殼飾,而且在殼形上也更趨分化,Eopteria已出現後部喙殼的雛型。這種進化趨向在奧陶紀時更為顯著,如中奧陶世的Hippocardia出現了罩殼;在利培殼目、強壯殼目等較原始類型中連線和加固殼體的連線板在中奧陶世以後出現的新分子中開始消失。奧陶紀以後,在演化上較為原始的各類即利培殼目、強壯殼目和錐鳥殼目中的始翼殼超科都已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複雜殼形和裝飾的錐鳥殼超科,它們是奧陶紀以後乃至整個晚古生代喙殼綱動物的代表 (見圖)。
目前,全世界除南極地區尚未發現喙殼類化石以外,其他各大陸都已有報導。它們在地質歷史時期中演化較為迅速的特點,在生物地層研究中也很有意義。

品種

迄今全世界已報導的喙殼綱化石共約40屬,綜合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和個體發育等特徵,將其分為3目7科:
喙殼綱 Rostroconchia
利培殼目 Ribeirioida
利培殼科 Ribeiriidae
敏蜂殼科 Technophoridae
強壯殼目 Ischyrinioida
強壯殼科 Ischyriniidae
錐鳥殼目 Conocardioida
始翼殼超科 Eopteriacea
始翼殼科 Eopteriidae
錐鳥殼超科 Conocardiacea
錐鳥殼科 Conocardiidae
勃氏殼科 Bransoniidae
馬心殼科 Hippocardiida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