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指掌

《喉科指掌》,6卷,清代張宗良(留仙)撰。初刊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卷1列咽喉大綱,主張咽喉諸疾應以風、寒、火、濕、毒主論;次述喉舌分經,在診法上相當重視以脈測病。卷2為喉科精選套用諸方,較切於實用。卷3至6為咽喉諸疾,分述不同咽喉病證之治療。書中附有插圖。

基本介紹

  • 書名:《喉科指掌》
  • 作者:張宗良(留仙)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清代中葉,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流動較為頻繁,傳染性疾病流行增多,喉症也在其中。同時,葉桂等人的溫病學說也為診治喉症提供了新的啟迪。在這種背景下,張氏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撰成《喉科指掌》一書。

流傳版本

《喉科指掌》主要版本有清乾隆年間蘇雪書屋刊本、鹹豐十年庚申(1860)善化(長沙)易存堂重刻本、同治九年(1870)崇川日正軒藏校刊本和同治十二年(1873)河南藩庫廳宋官鐫本,198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有排印本出版。另外,清嘉慶二十年(1815)刊行的署名包永泰撰《喉科杓指》實為《喉科指掌》中增入牙齒門,並部分修改,刪去原作者姓名而成。

作者簡介

張宗良,清代醫家。字留仙,江蘇吳縣人。生平精研醫理,尤擅長喉科,頗有治驗,名噪姑蘇及雲間(今上海市松江一帶)。張氏診治喉證,重視神、氣、脈,以及局部色澤、聲音高下沉浮等。編有《喉科指掌》6卷(1757),論喉科諸症及針灸、製藥諸法,附以圖說,為影響較大的喉科專著。另有《咽喉秘集》(又名《喉科秘旨》、《喉科要旨》、《急救喉證全集》),系與吳氏(名佚)合編。
在《喉科指掌》目錄之前,有“雲間世醫張宗良留仙氏著,男源一初校字”的署名。由此可知,此書是經其兒子源一校勘後刊印的。正文前有浙江提督、兵部左侍郎彭啟豐撰寫的序,序中在評價張宗良的醫術時說:“素精醫理,其於咽喉一科究心益深且久”,張氏總結自己在喉科的臨床經驗,“采輯成方,參以己見,條例詳細,匯集成編。自神氣脈理,以及色之青紅紫白,音之高下沉浮,一一皆有注釋,瞭然指掌,較若列眉,合諸所治之症,如燈取影,百無一失”。由此可見,張氏為當時頗有影響的名醫。

書評、序言

夫醫之為類最繁,其為道甚難,而於咽喉一科則尤難之難者也。咽以納食,喉以納氣。納食者,為胃脘,下通於脾,從土化,納氣者,為肺脘,下通於心,從金化。金性燥,其變動為澀,澀則閉塞而不仁,故喉病謂之痹。土性濕,其變動為泥,泥則壅脹而不通,故咽病謂之腫。治咽喉者,夫人能知之,而至其證之虛實寒熱,與夫治法之攻補升降,所為剖析於毫芒,折衷於疑似者,非聆音切脈、辨氣察形,鮮不以銖黍之差,成淄澠之判,即或兢兢 ,試探揣摩,恐不得當。顧勢急而救之以緩,傷重而扶之以輕,因循之害,其去謬戾幾何,故曰難之難者也。吾郡留仙張先生素精醫理,其於咽喉一科,究心益深且久,采緝成方,參以己見,條例詳細,裒集成編。自神氣脈理,以及色之青紅紫白,音之高下沉浮,一一皆有注釋,瞭然指掌,合諸所治之症,如燈取影,百無一失。真濟難之慈航,拯危之寶筏。其所經驗取效,蓋不可勝紀。同人鹹慫恿付剞劂,俾遠近之習是道者,流傳其說,發揮其蘊,其為功於世宙也,何可涯量。是為序。
乾隆丁丑春王二月賜進士及第浙江提督學院共部左侍郎長洲彭啟豐芷庭氏拜撰

章節目錄

卷之一
咽喉大綱論
喉舌分經說
咽喉看治法總要
十六絕症
又四絕症
右手圖
左手圖
針穴圖
卷之二
精選套用諸方(九方)
製藥法(四法)
爰采套用諸方(十二方)
卷之三
咽喉門第一(十一症圖說)
乳蛾門第二(七症圖說)
卷之四
喉痹門第三(七症圖說)
喉風門第四
卷之五
喉癰門第五(十一症圖說)
大舌門第六
卷之六
小舌門第七(五症圖說)
雜喉門第八

內容簡介

《喉科指掌》列述喉科病症七十三種,首次將咽喉科(包括口齒、舌等)疾病分門別類進行論述,目前咽喉科疾病的分類方法也以此為據。此書創立的框架、結構、文法、論調、插圖等,也成為以後同類書的樣板。全書分為六卷,卷一至卷二為總論,其中卷一闡述“咽喉大綱論”、“喉舌分經說”、“咽喉看治法總要”、“十六絕症”、“四絕症”等;卷二列出喉科“精選套用諸方”及製藥方法;卷三至卷六為咽喉病症各論,分為咽喉門(11症)、乳蛾門(7症)、喉痹門(7症)、喉風門(12症)、喉癰門(11症)、大舌門(13症)、小舌門(5症)及雜喉門((7症)等八門,共列出73病症,每一病症均有圖解和文字說明,對於學習咽喉病的診斷頗有裨益。其學術成就概述如下:
1、闡述喉科理論系統
《喉科指掌》在咽喉的解剖和生理方面提出了許多觀點,如“夫咽喉者,左為咽,右為喉。咽屬胃,喉屬肺,乃一身之總要,百節之關防,呼吸出入之所也”。在致病因素方面,充分考慮到內因和外因,如“此內火外風之症。因喜食酸澀之物,肺氣不清故也。”明確提出各種病名,使諸病不相混淆,並在每一病種之下詳述病理特點及理法方藥,形成較為完善的喉科理論體系。古代限於條件,對咽與喉或分或不分,本書所述大部分喉病,多屬於咽部疾病,少數為喉部疾病。喉科七十三病症的分類,是作者的獨創。
2、提出喉病診斷方法
在喉科疾病的診斷方面,該書中有許多有益的方法,提倡望聞問切四診的結合,針對具體病灶形態,注重望診,不廢舌脈,逐個提出病名,使許多模糊的概念得以精確。如“勞碌喉風”和“肥寒喉風”,二者都以咽喉疼痛為主症,局部不紅不腫,然而前者有因勞碌而發,多由肝腎兩虛,治療當參以滋補肝腎;後者卻因肺衛受寒而致,治療宜辛溫宣肺。書中還記載了使用壓舌板進行咽喉檢查,這在中醫著作中尚屬首次。另外,對於咽喉膿腫切開的器械和手術方法,作者進行了詳盡的記載:“或銅或金銀,外打一小筒,中藏利刃,收放在手,捺出則鋒露,收之則藏,不上別處矣”。這種喉科器械和手術方法是較為科學的。書中提出喉科“十六絕症”和“四絕症”。十六絕症為“舌卷囊縮、油汗如珠、啞喉嗆食、吐血喉癬、聲如鋸錯、鼻煽唇青、脈細身涼、角弓反張、十指無血、喉乾無痰、六脈沉細、大便十日不通、天柱倒折、兩目直視、壅痰氣塞、喉菌不治。”等十六種臨床表現;“四絕症”是“走馬喉風、鎖喉風、走馬牙疳、纏喉風”等四種危重病症。張宗良說:“此四症皆兇險之症。若不吐、不瀉、針之無血、藥不能入,俱為不治,醫者慎之!”這些都成為後世喉科醫生鑑別危重病症的標準。
3、創製喉科有效方劑
書中創製或載錄了多首現今仍廣泛套用於臨床的有效方劑。如六味湯、雄黃退腫消痰藥、爛喉八仙散、通關散、十八味神藥、靈保玉樞丹等。
六味湯是本書提出的治療咽喉七十二症總方,由荊芥穗、防風、薄荷、僵蠶、桔梗、甘草等六味中藥組成,其針對喉科疾病特色選藥配伍,經過隨症加減,可以治療多種咽喉疾病,書中所載咽喉病症,大多以此為基礎加減。如伏寒喉痹,以六味湯加細辛、麻黃、桂枝、蘇葉、瓜蔞、訶子、牛蒡子;簾珠喉,以六味湯加山豆根、山桅、黃答、黃柏、知母、熟石膏、生地、玄參、木通;大紅喉痹,以六味湯加山梔、木通、海浮石、生大黃、當歸尾、皂角刺、穿山甲、紫河車、黃芩、天花粉、赤芍,等等。當然,其中有些加減變化較大,加減後的方劑主治病症已經和六味湯有很大差異。書中所及七十三症也並不是全部用六味湯加減治療,如喉菌、喉瘤、走馬牙疳等均不以六味湯主治,而是分別制定其他方劑。
“十八味神藥”也是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方劑。十八味神藥由黃連、白鮮皮、黃芩、紫地丁、當歸、赤芍、草河車、山梔、生龜板、木通、甘草、川芎、連翹、乳香、金銀花、天花粉、皂角刺、貝母等組成,因其配伍有清熱解毒、理氣化痰、活血排膿等功能的藥物,所以能治療“一切爛喉毒症”。
本書在選藥、煎煮、服用方法方面,也提出咽喉科特色:“凡諸藥料,必須揀道地者預備,俱為細末,臨期急用,將白滾水泡一刻,去渣,頻漱咽下為度。如煎,不可多煎,數滾為準,多煎則不效矣。”
4、提倡內外治法結合
書中除了記載了大量內服方藥之外,還特別重視喉科疾病的外治法,如咽喉吹藥有多種,例如:“金不換吹藥”,由人中白、細柏末、青黛、玄明粉、白硼砂、西瓜硝、冰片等研末配成,用於治療火症痘疳、牙瘡、喉間潰爛等症。“爛喉八仙散”,由人中白、生大黃、生石膏、玄參、黃芩、玄明粉、僵蠶、瓜硝、輕粉等研末配成,用於治療咽喉潰爛。等等。本書還詳細說明了西瓜硝等藥的製藥法。“覓上號頭藤西瓜,或一個,或二個,用稻柴墊好,放在乾燥廚內。至立冬日,將瓜蓋挖去,腹中瓤取去七分,皮上肉剩三分,用皮硝二斤或斤半,看西瓜大小,蓋好,用線絡之,懸向背陰屋檐下,至冷凍之期,其硝自飛出瓜皮外,顏色如霜。用刷帚輕輕拂下,以盤盛之,包好,至三、五日一取。”書中還指出,其可治喉癬、喉瘡諸火症,潰爛者吹之不痛。外皮飛出者名銀粉雪,其功可並紫雪。此外還記載了針灸、排膿等方法,有利於疾病的痊癒,縮短了療程,有些方法在危急重症時具有立竿見影效果。

影響評價

《喉科指掌》總結了清以前醫家的治喉經驗,是繼《口齒類要》之後影響較大的喉科專書,其後許多喉科專書均在此書的基礎上增補或刪削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