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自善,惡自善,俗語,意思是善惡自然分明,難以混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善自善,惡自善
- 類別:俗語
善自善,惡自善,俗語,意思是善惡自然分明,難以混淆。
善自善,惡自善,俗語,意思是善惡自然分明,難以混淆。解釋意謂善惡自然分明,難以混淆。1出處《後西遊記》三五:語云:善自善,惡自善,善惡分途難假託。爭奈人心雕鑿深,故令世眼多舛錯。...
善自善,惡自惡 善自善,惡自惡,俗語,意思是善惡自然分明,難以混淆。解釋 意謂善惡自然分明,難以混淆。出處 《後西遊記》三五:語云:善自善,惡自惡,善惡分途難假託。爭奈人心雕鑿深,故令世眼多舛錯。
惡自惡,善惡分途難假託 善自善,惡自惡,善惡分途難假託,諺語。意思是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區別的方法很明確,難以混淆。釋義 分途:區別的方法。假託:混淆。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區別的方法很明確,難以混淆。例句 語云:“~。”爭奈人心雕鑿深,故令世眼多舛錯。(《後西遊記》三五回)
為善自有善報,作惡定遭惡磨 “為善自有善報,作惡定遭惡磨”,諺語,意思是指做善事自然會有好的報應,幹壞事一定會有惡的報應。注釋 報:指上天報應。出處 清·李玉《人獸關》四:“[生]為善自有善報。[末]作惡定遭惡磨。[合]正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惡自有餘,俗語,意思是比喻行善無止境,作惡雖少也多。勸人行善戒惡之語。解釋 比喻行善無止境,作惡雖少也多。勸人行善戒惡之語。例句 《西遊記》二八:自從歸順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勸我話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作惡,惡自有餘。”真有此話!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兇。
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諺語。指好事應天天做,壞事一點都不能做。釋義 天天做好事,也還做得不夠;一天做壞事,已經太多了。指好事應天天做,壞事一點都不能做。例句 大聖按落雲頭,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從歸順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勸我話道:‘~。’真有此話!”(《西遊...
善惡,漢語詞語,指善與惡。若再加上無記,則合稱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順理,惡指違理。然於經論中有多種不同說法,依成唯識論卷五之意,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與無漏行法為善;反之,於此世、他世有違損之有漏行法為惡。其善惡之分際,在順益與違損之差別。且善惡二者皆須貫串此世與他世...
去惡從善 去惡從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qù è cóng shàn。除去惡行,追求善行。語本《公羊傳·隱公元年》:“漸進也”注“去惡就善曰進。”△褒義。用於描寫人改過自新的行為。
據此看來,世界上沒有絕對惡的人和絕對善的人,其可以動態變化,一味利己的人實際上是自絕於人類的人,絕對的善就是放棄自我,走向虛無。從而以道德層次劃分四類:捨己為人是為大善,利人利己是為善,損人利己是為惡,損人不利己是為大惡。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實,為偽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實,為偽惡...
【近義詞】獎善嫉惡 【反義詞】善惡不分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定語;含褒義。示例 久聞劉景升~,特往謁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 《管子》: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
解釋 相形:相互比較。見(xiàn):表露在外,顯現。行善與作惡相比較,所得到的禍福報應一下子就能顯現出來。出處 方才說金員外只為行惡上,拆散了一家骨肉。如今再說一個人,單為行善上,周全了一家骨肉。正是:善惡相形,禍福自見。戒人作惡,勸人為善。(《警世通言》卷五)
可知善、惡皆為空性,並非對立,而為平等一如。若自覺悟境地之不二立場觀之,在相對之世界中,善、不善之對立,並無任何實質可言,僅為虛妄分別,故以智慧滅除善與不善相對分別之執著,則通達一切法無相平等,乃至於善、不善不二之境地,即稱‘入不二法門’。所謂善惡不二,即是般若通達覺悟之境界。
使你得善果。出處 《金鐘傳》四九: 高氏道:“既如此說,到明天就辦。至於發財不發財,不必胡想。只要改惡向善,萬無絕路。常言說的好:先善後惡,準惡不準善;先惡後善,準善不準惡。常言說的又好,天無絕人之路,人自絕之耳。你不自絕,焉有絕路叫你走。不必憂慮。”
意思為讚揚好人好事。語出“郭氏之墟”:昔者,齊桓公出遊於野,見亡國故城郭氏之墟。問與野人曰:“是為何墟?”野人曰:“是為郭氏之墟也。”復問:“郭氏曷為墟?”曰:“善善而惡惡焉。辭彙介紹 【拼音】shàn shàn 【釋義】讚揚好人好事。【出處】出自古文 原文:郭氏之墟 【示例】古文:郭氏之墟 出...
善自處置 善自處置,漢語成語,拼音是shàn zì chǔ zhì,意思是自己妥善地處理安排。出自《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成語注釋 處置:自理。成語出處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從榮負咱恩,爾曹善自處置,休驚動我百姓。”
棄惡從善,漢語成語,拼音是qì è cóng shàn,意思是丟棄邪惡行為去做好事。出自《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成語出處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願意和韓勁合作,使吳迪棄惡從善。”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改惡向善 示例 我們決心棄惡從善。成語辨析 【近義詞】: 遷惡向善 ...
皆墮惡道中 輪迴恆受苦 是時兜儞野子來詣佛所頂禮佛足。於世尊前種種語言。柔和善順稱嘆如來。說是語已在一面立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到於我舍。佛告輸迦長者言。食時已至。吾乃著衣持缽入舍衛城。次第乞食遂至汝舍在門下立。是時商佉處於門首。銅器之內飲食之次。商佉見吾在門下立。才見乃吠。...
好善嫉惡(拼音:hǎo shàn jí è)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好善嫉惡(善:美好;嫉:恨;惡:醜惡)指喜歡美好的,痛恨醜惡的。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成語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好善嫉惡,賞罰嚴明,治之材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好...
三性是佛教名詞。它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見《成唯識論》卷八。也稱“三自性”。關係 1.佛教名詞。2.佛教名詞,它指善性、惡性和無記性(即非善非惡之性)。3.道教名詞,它指元精、元氣和元神。4.它指人性的三個來源。從宗教倫理的...
較高價值的善是行為好壞,即行為對某一過程而言的善,理性在其中起作用,但其主要形式是“為我而善它可能符合於絕對命令,但因它不是自律地聽命於絕對命令,因而也可能引導到道德的惡。更高一級的善是總體的善,指包括全部愛好對象的總體的幸福,由有條件的命令決定其準則,追求愛好的總體的和諧,這一層次的善...
十惡道,梵文Dasakusalah或Karmapathah。亦稱“十惡業道”、“十不善業道”。十種必獲惡報的罪過。與“十善業道”相對。據《成實論·十不善道品》等,此十惡道為:(1)“殺生”,此中“五陰和合名為眾生,斷此命故名為殺生”。“以四因緣得殺生罪:一、有眾生,二、知是眾生,三、有欲殺心,四、斷其...
該劇與別的罪案劇並不一樣,編劇並沒有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加害者的犯罪之路,而是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親職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台前,來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信息時報》評)該劇背向觀眾,拋出一個個問題,從而提供了思考...
《左傳·僖公二十年》:“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國語·楚語下》:人求多聞善敗,以監戒也。《韓非子·主道》:“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清 龍啟瑞 《致馮展雲侍讀書》:“於此而猶不能博考古今得失善敗之跡,與夫禮樂文章之用,以備他日當路而可以自...
合規律發展的“欲”就是“善”。相關經典 首推太上……太上感應篇 太上: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
至善,讀音zhì shàn,漢語詞語,意思是最崇高的善,出自《管子·幼官》。釋義 (1) [summum bonum]∶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於其中或者都來源於它的那種最高的善。(2) [best condition]∶最好的辦法、情況。至善不戰,其次一之。——《管子》出處 《管子·幼官》:“至善不戰,其次一之。”例句 1、最好...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