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市和合國小

啟東市和合國小

啟東市和合國小,位於風景秀麗的長江入海口北側,創辦於191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東市和合國小
  • 創辦時間:1919年
  • 主要獎項:江蘇省模範學校
  • 占地面積:26273 m
辦學條件,歷史沿革,發展歷程,辦學特色,

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面積26273平方米,生均20.1平方米。學校建築面積6630平方米,生均5.09平方米。學校擁有童心樓、晨曦樓、早春樓這3幢教學大樓,1幢多功能教學大樓——曙光樓,能供600多師生同時用餐的食堂——又一邨。學校有6跑道200米操場1個,4片籃球場,2片排球場,學生活動場地11800平方米,生均9平方米。學校藏書33385冊,生均25.6冊。
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全面達標:現有計算機網路教室1個,學生機房2個,課件製作室1個,多媒體教室6個,學生計算機102台,教師辦公用機33台,建有校園網路管理中心、校園閉路電視系統、圖書計算機管理系統、校園廣播系統、學校安全監控系統等教學輔助系統和教育管理系統。同時學校擁有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美術教室、勞技教室、科學實驗室、圖書室、藏書室、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少先隊隊室、心理諮詢室、愛心服務站、衛生室、體育器材室等專用教室,教育教學設施齊全。

歷史沿革

學校創辦於1919年,時稱第五國民國小。1928年啟東設縣後改稱和合鎮初小。1932年縣教育局撥款在和合鎮西南市稍興建校舍,占地4畝。1939年上半年,校舍被日偽軍占領做碉堡,學校被迫轉至鎮東、鎮北,借用民房,規模縮小,停停辦辦。1948年9月,民主政府接管和合鎮初小,經改造,辦起和合鎮完全國小,當時學校有8個班級,17名教師,400名學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學校定址於和合鎮東,學校定名為和合鄉中心國小。1958年-1960年,學校改稱為和合公社中心國小。在500平方米的範圍內,學校分東、中、西三個部分。1962年,三部合併,定名和合公社中心國小,有18個國小班,並附設2個國中班。1964年,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曾受過啟東縣政府的表揚。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在原來的基礎上擴為24個國小班,附設6個幼兒班,共有教職員工85名,學生1425名。1979年學校撤銷附設國中班。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校一直保持著24個教學班的規模,附帶辦起了和合幼稚園,辦有9個幼兒班。2000年幼稚園改制,從此幼稚園從國小部脫離。2008年11月,隨著區域的重新調整,寅陽與和合兩鄉鎮合併,學校更名為啟東市和合國小。

發展歷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學校只有破舊的三排平房,校園內一條200來米長的臭水溝把校園一分為二。學生從東倒西歪的小橋上通過十分危險。學校無校門、無圍牆,四周與村民廁所、豬圈羊舍為鄰;學校操場高低不平、雜草叢生……新任校長倪秀菊不怨天、不尤人,不怨前任、不推客觀,帶領全體教職員工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1980年起,“學校要用優美整潔的環境,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幾十年前的學校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共識,他們把學校環境管理放到了重要的位置。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校付出了心血:挖泥填坑、挑磚運料、拆除舊房。在教育局的支持下,砌花壇、築道路、油漆課桌凳等活都是老師們親自動手。請不起設計師,老師當起了“諸葛亮”,自己規劃,這兒建座橋,那兒搭個亭。沒有樹苗花種,或到野外去採集一點,或請家長支持一點,或到苗圃要回一點,或是自己培育一點。土質太鹹,成活率太低,師生們肩扛手捧,硬是將園內60多個花壇的土換了個遍,給200多個觀賞花木安了家。

辦學特色

學校開展“獻廢品,建四化”的活動,三年級以上學生人人參與,抬的、扛的、腳踏車推的、手提的……打著“變廢為寶,建設四化”的大紅橫幅,鼓聲引路,浩浩蕩蕩的隊伍從大街上通過。廢品收購站從經理到營業員個個笑臉相迎,熱情接待,還介紹了這些廢品在四化建設中的作用,並獻上了一面“小手拾廢舊,紅心向四化”的錦旗。
學校每幢教學大樓交付使用,他們不搞落成典禮,卻舉行別開生面的“授鑰匙”儀式:請鎮長講人民政府如何節衣縮食,擠出錢來為孩子們蓋上寬敞明亮的教學樓所付出的努力;請施工隊長講工人們怎樣搶時間,爭速度,日夜奮戰,提前完工,早日讓孩子搬進新樓上課的感人事跡;請校長描繪師生們參加義務勞動的情景,讓孩子們明白正是由於這樣的義務勞動為工程節省了多少經費……鎮長再把繫著大紅花球的教室鑰匙交給每個班長。孩子們激動地走進寬敞的大教室里,不僅感到幸福,同時內心不由自主地升騰起一種使命感、責任感。
“校園無小事,處處有教育”。早春園裡一支小冬青樹折斷了,校長不查處是誰的不慎,而是把早春園裡的四百多名師生請來觀察這棵冬青樹的慘狀,然後要大家回教室用筆寫下自己的感受。於是,以《早春園的悄悄話》《救救小樹苗》《我是一棵小冬青》等為題的小作文在一個小時內寫成了。這些有感而發的小作文,有的當眾閱讀,有的登黑板報,孩子們同情小樹苗、決心愛護一花一草的感情油然而生,以後校園再沒有類似事件發生。
學校改變了空洞的說教,實施開放型、立體式自我教育方式。春天,組織學生在長江邊搞起野炊活動。沐習習春風,望滔滔江水,在歌聲中強化了愛我家鄉、愛我中華的情感體驗。“中秋營火晚會”,孩子們人人動手扎火把、端火盆……明月高懸,月餅香甜,一千多師生在營火下開展火炬接力賽,在月光中盡情歌舞,在“未來屬於我們,我們創造未來”的口號聲中感受著生活的快樂和未來的美好。每年國慶節的“祖國在前進,家鄉在騰飛”主題圖片展,孩子們在自己命題的“從趙州橋到楊浦大橋”“從奴隸到將軍”“從討飯到小康”的系列圖片內容中,迸發著愛國主義的熱情。“元宵燈會”“小廚師獻藝”“學當一天媽媽”“一天一分錢的小銀行”……一個個匠心獨運、情趣盎然的活動都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為他們正確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啟蒙作用。和合國小走出了一條“從小抓起、持之以恆,嚴格要求、啟發自覺,目標明確、方法靈活,最佳化環境、形成氣候”的養成教育工作之路,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小學生。
潛移默化的精心培養,還應伴隨道德的規範教育,學校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一日常規十六條》《學生衛生規則二十條》《學生校外生活八條》,這些規則與國家、教委1988年頒發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上的內容基本一致。要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於是,《教師一日常規十條》《教學工作六認真六十五條》等規則先後應運而生,這些規章制度,以後收集在江蘇省教委編著的《江蘇省國小全員崗位規範》一書中。校長倪秀菊同志參加了該書的編寫工作,書中p129至194頁的規章制度篇,基本上是和小師生日常行為規則的翻版。
1988年3月,《江蘇教育報》發表了《和合,該如何描述你》的長篇通訊,並發表了編後語《和合的啟示》。1989年11月,校長倪秀菊在江蘇省中國小政治思想工作會議上介紹了《學校常規管理工作的做法和體會》。隨後,江蘇省電教館赴和小拍攝了電視專題片——《強化德育,提高一代人的素質》,在省中國小政治思想工作會議上播放,並把錄像發至各縣市。原省歷任教委主任視察和小後分別題詞。袁克昌主任題詞“治校模範”,袁相碗主任題詞“遵循規律從嚴,治校鍥而不捨”,周德藩主任題詞“從嚴治校,植德育人”,原江蘇省副省長楊泳沂稱校長倪秀菊為“國小教育家”,原教育廳副廳長沙堯題詞“教書育人,堪為師表”,原副廳長徐航題詞“祝願江海平原上的一朵鮮花越開越盛”,原教委普教局副局長王世華題詞“鄉村國小的模範”……省教委評價和小是江蘇省“學校常規管理的發源地”。當時南通市副市長提出全市學校要“縣縣有和合,校校像和合,敢於超和合”的口號。
《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報》以及北京、湖南、山東、廣西等多家教育雜誌上屢次刊登了和合國小常規管理的經驗介紹、體會文章。和小師生撰寫的體會文章在省內外雜誌上發表。校長倪秀菊的《培養學前期孩子自我服務的能力》一文被台灣省《啟蒙簡訊》雜誌刊登。
學校在1980年後先後獲得了“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模範學校”“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校長倪秀菊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文明標兵”“江蘇省優秀僑眷知識分子”,1988年被評為“全國德育先進工作者”,1990年被評為“江蘇省德育特級教師”,還多次被評為“南通市勞動模範”“南通市優秀黨員”“啟東市八五功勳黨員”“十佳園丁”……曾連任南通市第九屆、第十屆人民代表,南通市黨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