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女(傳說人物)

啞女(傳說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啞女,活動於宋神宗元豐(1078~1085)前後。有贈進士周鍔應舉《醉落魄·風波未息》一首。詞見《全宋詞》第五百一十一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啞女
  • 外文名:Woman
  • 活動時間:宋神宗元豐
  • 作品:《醉落魄·風波未息》
  • 出自:《全宋詞》
  • 起始時間:1078~1085
史籍文載,古文,白話文,後續,相關傳說,

史籍文載

古文

《寧波府志》卷四十一:啞女者,莫詳其氏族,亦不知何許人。熙寧中,(1068,北宋神宗趙頊)見於鄞之戒香寺,婉孌廾角,年若及笄,啞不能言。惟日持帚,垂臂跣足,晨粥午飯,每拾菜渣啖,人以為顛痴。歷人家,預知凶吉,以為欣戚。里士周鍔舉子業,女屢至其家,鍔知其非常,至則必廷以素飯。一日,末及食,忽起書偈於壁曰:“三界火宅,眾苦俱備,汝諸人求早出離。”後又造鍔,值鍔趣裝將應舉,女笑不止。鍔疑焉,再三叩之,遂索筆作長短句《醉落魄·贈周鍔應舉》:
風波未息,虛名浮利終無益。
不如早去備蓑笠,高臥煙霞,千古企難及。
君今既已裝行色,定應雁塔題名籍。
他年若到南雄驛,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
鍔襲而藏之。一日,露臥鎮明嶺下,或訶以不檢,遂起歸寺,長吁坐逝,時三月三日也。鍔為具棺櫬,痊之柳亭。後鍔見女於京師,追問之,不就。歸發其痊,則空棺也。

白話文

宋朝寧熙年間(1068~1077)明州城南戒香寺里有一個啞女,年齡約十七、八,形貌忸醜,曳手跣足,行市街上,見人以喜慘之表情來定人吉凶,無不靈驗。她在寺內則掃地、添柴之類的簡單活。當時居於月湖周鍔,將要赴省考取舉人,啞女至周家大笑,並寫下偈語為周餞行,偈曰:“風波未息,虛名浮利終無益;不如早去陪蓑笠,高臥煙霞,千古難企及。君今既已裝行色,定應雁塔題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驛,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啞女回到寺里長嘆而逝。周鍔備棺將啞女葬於柳亭庵附近。數年後,周鍔在京城的開封府見到啞女還活著。是時問她:“您是啞女否?”她不答,轉身就走。周回明州後,掘開墓穴,僅存一具空棺。

後續

之後,周鍔政和四年(1114)與偈語所言果然到了廣東南雄做知府,頗多政績,南雄父老稱周為“視民如子,居官如家”的好官。因言邊事而得罪了當時朝庭丞相而受到迫害,這又應驗了啞女偈文中的“玉石休分”預言。後來周鄂碰到一位道士,與道士聊及關於啞女的偈語時,道士對周鄂說:“你家鄉那個啞女,就是維衛佛”。她是毗屍婆佛的化身,亦維衛佛,是佛祖中的第一佛,所以她的道行很高,具有多種常人不具備的功能。

相關傳說

其一
據說,明州有一個叫衛開的文人,在洛陽遇上了一個道士。道士對衛開說:“您家鄉的啞女是維衛佛,您若回鄉,可前去朝拜。”衛開回家後,啞女早已歸葬。第二年衛開去錢塘陳式家中,見有數十個兒童擁著一個小尼姑進門。衛開很驚奇,此尼姑竟是一個婭女,她“啞……”作手勢索要紙筆。衛開遞給她紙與筆後,她寫了“須彌山上擺鐸,大洋海底搖鈴,若問啞女姓字,只此便是真名。”寫完就走,衛開回頭欲問兒童,忽然十個兒童都不見了。
其二
據傳,廣東有一家銅鑄佛像店,一天傍晚,有一女子背著一包銅料到了他家。她說要鑄一尊銅佛,送到浙東明州府戒香寺供奉,說完她就離去。家人將銅放在桌上。第二天清晨,桌上的銅料竟變成了銅佛,而且此佛相與送來的女子長相一模一樣,他感到很驚奇,於是就按此女子所言,將銅佛送到了明州戒香寺。
其三
據講,有一次,戒香庵里的灶上斷了燒火的柴禾,此時啞女正在添柴燒火,她一看沒有了柴禾,一急之下,竟把自己的腳伸進了灶膛,只聽她的腳燒得辟趴作響,灶膛里火越燒越旺……。等到燒好了東西,啞女把腳抽出灶膛,旁人一看,居然她的腳完好無損,不由大家極為驚異。從此,便有了流傳寧波老話中“有柴燒柴,嘸柴燒腳”的俚語。之後寧波地區的善男信女們在念“阿彌陀佛”時念成了“婭彌陀佛”,南無改念“拿麻”。整句念經時成了“拿麻婭彌陀佛”以展示寧波地區在佛教界的榮耀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