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說孟塗文集

問說孟塗文集

本文無論在命題,立意,論證方法或語言風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韓愈《師說》的痕跡。可比較二者的異同。

兩文都勸說人們要虛心學習,要向各種人學習。但論述角度略有不同。《師說》著重從“師”的角度,強調“師”的重要性,勸人虛心“從師而問”要“學於師”;《問說》則著重從“問”的角度,強調“問”的重要性,主張“學必好問”。

師說》第一部分提出論點後,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覆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對比鮮明地論證論點。《問說》的論證方法也是這樣。不同的是,《師說》對比的對象繁多,而《問說》對比和對象單一,都是“古之人”與“今人”,對比的內容卻涉及“問”的各個方面。

在語言風格上,兩篇文章都很古樸。在句式運用上,兩篇文章都注意整齊的排偶句與靈活的散文交錯運用,奇偶互現,錯落有致,以取得波瀾起伏,氣勢雄壯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當多的排偶句,是《師說》和《問說》的共同語言特點。《問說》中有些句子,與《師說》的某些句子,連結構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詳版註譯,原文,注釋,譯文,作者介紹,出處,作者,簡版,後續,後續譯文,後續注釋,

詳版註譯

原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1)。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2),非問無以廣識(3);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4)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5)

注釋

(1) 問說:關於勤學應當勤問的學說。
(2)君子:古時對有德有才人的稱呼。
(3)輔:輔助。
(4)無以致疑:不會發現疑問;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致:求得
(5)廣識:增廣知識;廣:使……廣,增廣。
(6)焉:語氣助詞;呀,啊,呢。

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套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作者介紹

出處

原文選自《孟塗文集》。

作者

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塗,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劉開是清朝桐城派詩人。劉開出生數月喪父,母吳氏日耕夜織,盡心撫育。少時牧牛常依塾窗外,傍聽塾師講課,天長日久,習以為常,塾師頗為愛憐,留館就讀。劉開如饑似渴,遍讀詩文。十四歲,以文章拜會姚鼐,姚鼐看後高興地說:“此子他日當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墜緒賴以復振,吾鄉幸也。”遂收為弟子,授以詩文之法。劉開融會貫通,盡得師傳,與同鄉方東樹、上元管同、歙縣梅曾亮並稱“姚門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簡版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會發現疑問,不“問”就不能增廣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正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時候還不能套用於實際,懂得了大道理,可是有時還不了解它的細節, 放棄了問,怎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後續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6)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7),所謂交相問難(nàn)(8),審(9)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 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qiǎng)以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於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13),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14)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後續譯文

(對於)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並提“學問之道”,“學”之後(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並且在“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聖人(也)採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聖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後,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麼)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麼)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願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裡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係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於這(原因)嗎?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於問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聖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於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既然這樣,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並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後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後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後續注釋

(1)達於事:(使道理)用於實行。達,通曉
(2)舍問:丟開問
(3)其奚決焉:怎么能解決問題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詞,指代文中的“理”與“識” 。焉,代詞,指代上述的“理”與“問”。 決:判斷,解決。
(4)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5)以資切磋:藉以共同研究;資:憑藉
(6)交相問難(nàn):互相詰問;難:駁詰
(7)審:詳細
(8)是己而非人:以己為是,以人為非。是:以……為是 非:以……為非
(9)未安:不穩妥的地方
(10) 臆度(yì duó):主觀猜測;臆:主觀的;度:猜測,估計
(11)狎(xiá):親近而不莊重
(12)理無專在:真理不專門存在於某人
(13)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唯,只
(14)舍問,其奚決焉 舍,放棄。
(15)君子之學必好問 必:必須 好:喜歡,喜愛
(16)而或:但卻
(17)不肖:不成器的人
(18)是故:因此
(19)相輔而行:互相協助進行
(20)賢:道德才能高
(21)破:破解。
(22)《問說》選自《孟塗文集》,有刪節。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塗,清朝桐城人,散文家。
(23)理:真理
(24)知:了解,明白
(25)強:勉強
(26)不屑:不重視,輕視。
(27)問說:關於勤問的論說
(28)幾:接近
(29)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30)忌:嫉妒
(31)或:有時
(32)妄:胡亂地
(33)得:某一方面的見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