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隱長吟

商隱長吟

李商隱祖籍沁陽,家在滎陽,生在獲嘉,成長在洛陽,入仕後在靈寶當官。中原的土地養育了他,中原的文化浸潤了他,中原的山水造就了他,他對中原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們對他的宣傳遠遠不夠。《商隱長吟》由王建莊所著,《商隱長吟》以李商隱“欲回天地”“永憶江湖”的匡國扶民之志為主線,通過李商隱少年時的生活變故,青年時的才華橫溢,中年時的坎坷仕途,以晚唐詭異反常的社會現象為背景,以當時朝野的重大事件為襯托,濃墨重彩展示了李商隱“弘農活獄”“昭州代政”等執政經歷,從而折射李商隱的政治個性、人格光輝和從政能力。情節跌宕,波折起伏。藝術的描寫了李商隱與何花、錦瑟、柳枝、宋華陽等感天動地的愛情經歷和他對婚姻的執著,對母親妻子和兒女、親人、朋友以及對國家、人民的摯愛。

基本介紹

  • 書名:商隱長吟
  •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 頁數:305頁
  • 開本:16
  • 品牌:河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王建莊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508463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20年了。
在李商隱墓前為理想奮鬥,為生計奔波。與大人共事,遭宵小算計。於痛苦與欣喜、積極與消沉、舒展與禁錮之中,伴隨著大局、機遇、時間和努力,助推兼拉套,將一輛百人小推車鍛造為一艘萬人大艦艇。在繁忙的神聖俗務之餘,我被李商隱拉回到了大唐。……
《商隱長吟》由王建莊所著,供讀者閱讀。

圖書目錄

穆宗長慶元年(821)·扶柩西歸
穆宗長慶二年(822)·從叔受業
穆宗長慶三年(823)·東都青年
文宗大和七年(833)·蹉跎科場
文宗大和八年(834)·獨念柳枝
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變
文宗開成元年(836)·玉陽華陽
武宗開成二年(837)·糾結初仕
文宗開成四年(839)·弘農活獄
武宗會昌元年(841)·仕途漂泊
武宗會昌二年(842)·聚骨檀山
宣宗大中元年(847)·昭州代政
宣宗大中二年(848)·逆流高歌
宣宗大中五年(851)·痛失愛妻
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千年寄託

文摘

四月的江南,濃綠艷紫,薰風暖日。
四月的中原,新紅淺白,欲暖乍寒。
從鎮江到滎陽,逶迤1600里的水路、陸路。
三輛馬車,靈柩孝服,一路孑孓走來。
這是1190年前的一天。唐朝。
唐穆宗長慶元年,即公元821年,四月的一天,三輛馬車,孤獨、淒涼地走著,一路西北,由鎮江到滎陽。
這一年李商隱9歲。
9年前,商隱出生於獲嘉縣衙,父親李嗣,時任獲嘉縣令。此前李縣令已有三女,如今得子,自是大喜過望,雖然清直,縣令老爺身邊自有一班奉迎人等,小小商隱在眾星捧月的環境中長到2歲。一縣之中最大的少爺,自是領盡譽愛。若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商隱當和當年千百縣令的公子一樣,早已無聞人間。問題是,李嗣是做官的。古往今來,風險最大的職業和最不穩定的職業就是當官。
獲嘉縣令雖是七品小官,但是主政一方,升堂凜嚴,出行威風。獲嘉雖不大富,也不極窮,縣太爺的日子還是過得去的。但是身處官場,總不能老在一個台階停滯,李嗣也面臨這個繞不過去的關坎。其實官場,是設了為百姓辦事的,有抱負的官員只有通過權力架構才能為社會謀求福祉。但是官場又險惡,惡過江湖不知百千倍。因為自下往上,位置越來越少。可能一開始人仕的人,都懷天下之心,謀社稷之福,但是一進去,便不由自主。古之官位少之又少,就是今日人浮於事,官員還是比百姓少得多。如在一個50萬人的縣裡,若從有級別的算起,副科級幹部也就二三百人,正科就更少了,最多百十來號。正科要升副縣,很是困難,一個縣裡,就那幾十個。副縣往上,正縣實職也就三五人。當了正縣級幹部,很多人還認為自己沒有權,想當“一把手”。“一把手”想上副廳,副廳上面還有正廳、副部、正部、副國等級別。這樣累積的台階還不說,問題是越往上地方越小,所以在向上的過程中,體弱的走不動了,生病的就死在原地了,自認看透的就坐下休息了。只剩下有雄心的、有體能的、有資源的,往上擁擠,被更強的摔下來,就頭破血流了,若遭遇武裝衝突,就人頭落地。這樣的爭鬥中,敵對雙方往往面帶笑容。如果總是這樣,也還說得過去。問題是,在官場,許多時候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你的品德、能力、本事,往往更直接的是潛在的規則,看不見的因素。更有一條,形勢往往撲朔迷離,變幻無常。這很殘酷。
不往上擠不行嗎?不行。職業當官人是靠這個養家餬口的,除了扶國匡民的宏大志向之外,本人和妻子兒女還要吃飯。所以一旦進來,只有硬了頭皮向上走。李嗣當年也是這樣。七品縣令為了官升一級,於814年商隱兩歲時遷徙江南,在今浙江紹興、江蘇鎮江一帶擔任觀察府的幕僚,官居六品下階。
幸福的商隱從中原大地到江南水鄉,一路興奮,七年得意。受中原渾厚歷史釀造,得江南婉麗風光陶冶,一介少年,翩翩長成。五歲識字,六歲寫作,回溫中原歷史,消化江南山水。家有三姐一弟,另有僕人、雜役。日常開銷,父親六品的俸祿尚能應付。如果李嗣長壽,再活幾年,當應積蓄一些家產,商隱將成為官二代,日子會平靜溫暖地過下去。
可惜李嗣患病,一病不起,死在鎮江,是為外喪。
李家天塌地陷。
一夜之間,9歲的商隱長成大人。父親驟死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母親面對從天而降的災禍,先蒙再痛,撕心裂肺,肝腸寸斷,接著半痴半瘋,一時氣極,癱倒不起。幸有義僕李河。李河與李嗣同村,三代於商隱家為仆,如同家人。李嗣辭獲嘉縣令南下,只帶李河一家赴任。上任後在鎮江、紹興任上雇了一些當地僕婦、雜役。家中諸事,多託付李河。老爺驟死,一干人手足無措。幸得李河張羅。一面由內人關照主婦,溫湯遞水,一面使錢打發下人,個個遣散而去。也是李嗣生前為人溫厚,身邊人等皆感恩戴德。儘管大樹傾倒,仍配合李河打點一應事務,完善官場手續,並協助府衙安殮死者,又幫助上街租來馬車,送棺材上路。商隱一面照顧母親,一面扶棺歸鄉。
陸續行來,逆水雇舟,逢山推車。好在江南北去,山不多高,只是淮河多支流,水多橋少,馬車拉靈柩過河,又非小船能撐。喪事晦氣,船家多不渡,即便要渡,卻又多取銀兩。
匆匆起程,車夫不願暴棺行路,以為不祥,強逼商隱母子置篷覆架於棺材之上,僅允在車前系一白布帶子以示靈車身份。後面兩車,一車載商隱、李河等男丁,一車載商隱母親等一班女眷。放罷驅邪鞭炮,一番哭啼,車行上路。算來五天工夫,靈車來到金陵城下。此金陵乃今日之南京,六朝古都也。曾名建業、建康,隋時易名丹陽。唐初歸順,改名歸化。後又名江寧、集慶、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為明,以應天府為南京,是為首都;以開封府為北京,是為留都。這些都是547年以後的事了。此時商隱一行來到金陵城北,欲渡長江。
當時的金陵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龍盤虎踞,山川秀奇,人口已達百萬。水陸碼頭,舟車往來,一派繁華。扶棺孝子無暇欣賞雄奇風光和俊男靚女,只念著覓一舟船載車過河。
春意闌珊,催人睏倦,正行間,三車駕馬突然立定,像是聽到號令似的一齊止步,驟然一陣風來,忽一下就捲去了棺材上的罩篷,那布做的物什在莫名的風中翻滾幾遭,竟自落入江中,隨水東去,岸上一干人等,呼喝招搖,看戴孝的商隱在江岸上追逐,只是無一人援手,看著那布篷就遠去了。
P1-5

序言

20年了。
在李商隱墓前為理想奮鬥,為生計奔波。與大人共事,遭宵小算計。於痛苦與欣喜、積極與消沉、舒展與禁錮之中,伴隨著大局、機遇、時間和努力,助推兼拉套,將一輛百人小推車鍛造為一艘萬人大艦艇。在繁忙的神聖俗務之餘,我被李商隱拉回到了大唐。
憑我粗陋的學識,很難進入他的氣場。
但是一種強烈的感應,卻用強力將我逼近他的身邊。
我深夜爬起,展開書卷,一點點地咀嚼。
我到滎陽、獲嘉、沁陽、鎮江、洛陽、西安、濟源等地去尋找李商隱的音容;到桂林昭州、到河南靈寶去憑弔李商隱的官風;一路南往北歸,與李商隱一道領略巴山夜雨;幾度西上玉陽,聆聽李商隱和宋華陽的悄悄昵語。
走進去才恍然:原來我們對李商隱的了解是何等片面。
我用一個夜自習的時間,在傾盡感情和心血的這所大學對大二年級的3200名在校生做了隨機問卷調查,結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
知道李商隱嗎?
_3200人答:知道。
知道令狐楚嗎?
——15人答:知道。
知道令狐絢嗎?
——0人答:知道。
知道鄭亞嗎?
——3人答:知道。
李商隱是什麼人?
——3198人答:詩人;2人答:文人。
令狐楚,晚唐政壇上炙手可熱的人物。令狐絢,當年和商隱一同赴考,李商隱落選落寞,令狐絢高調高中。以後的日子裡,李商隱一路坎坷,幾乎窮困潦倒,而令狐絢則一路高歌,一直做到丞相。李商隱几番考試,後來得中進士,還是倚靠絢的人情。然而1200年過去,李商隱長存人們心中,令狐絢呢,那個打馬誇官、春風得意、奢華神氣、權高位重的絢哪裡去了?
李商隱最不倚重的是自己的詩,詩對於他只是一個副業。他終生追求的第一主業是做官,他要把才華奉獻給人類社會。他在弘農活獄,得罪大官而不諛,公然掛印而去;偶然機遇代任昭州刺史,主政不到兩個月,把一個蠻荒之地治理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天不佑之,迫於無奈他才從事了第二個主業:文字壘砌。他早年震驚洛陽的是文采橫溢、見地卓絕的《聖論》和《才論》。在成年後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內,他所做的,都是秘書工作,他代主官擬的上行公文,連皇帝都能品出味道。
是李商隱最不著意的詩,使他成為千古流傳的大家,而這些詩,又是他胸懷天下、慈念蒼生胸懷的孕育,是他貫古通今、據經弓I史底蘊的催生。
所以,3198名大學生認為他是詩人,不錯。這不是孩子們的錯,是歷史發展中文化傳訛造成的偏差。
李商隱以他辛酸艱難、清正不屈卻又絢麗浪漫、堅定貞潔的一生,在晚唐那腐朽昏暗的夜空里劃出了一道耀眼的明星軌跡。
是的,李商隱是詩人。
李商隱不是詩人,是文人。
李商隱不是文人,是大人。
是一個大寫的人。
是為序。
記於2012年3月8日凌晨4時29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