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銅觥

商朝銅觥

觥(音同“工”)是中國流行於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商朝銅觥是商朝時期金屬器具,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朝銅觥
  • 類別金屬器具
  • 年代:商朝時期
  • 文物原屬民間舊藏
簡介,司母辛銅觥,牛形銅觥,

簡介

【文物現狀】:留存現代
銅觥最早見於商代,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為盛酒器,形制可以分為四足獸形銅觥、圈足觥、方觥等。

司母辛銅觥

高36厘米 長36.5厘米 重8.5千克
此觥為鳥獸合體,作站立狀,乍看屬馬驢之形,卻又頭生一大彎角。器前兩足呈獸蹄形,後二足如鳥爪。臀部正中為鳥面紋,兩側有巨翼,鋬恰作獸尾,鋬首飾獸頭,蓋背獸角之後雕一條卷尾巨龍,龍生獸耳,槌狀角,三角紋鱗,龍背有扉棱,空白處填充二虎一夔。該觥集馬、牛、鳥、龍、虎等多種禽獸於一體,使我們不得不嘆服商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妙想。器內底中部和蓋里均有“司母辛”銘文。司(後)母辛是婦好死後的廟號

牛形銅觥

高14厘米,長19厘米
商代牛形銅觥商代牛形銅觥
1977年衡陽包家台子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牛形銅觥(gōng)為酒器,牛首及背為蓋,腹內盛酒。頸部為流。此牛的頭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區常見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實用的捉手,又是一種裝飾。牛身上還裝飾有鳳鳥紋、龍紋、獸面紋等。此觥(gōng)的造型設計與實用完美地融於一體,表現出了優良的工藝設計思想。
商代牛觥是商晚期青銅盛酒器,1977年11月在衡陽市蒸水北岸包家台子出土。包家台子南距轄神渡約1000米,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高出周圍地面約1.5米。其時,牛觥埋在深約1米的黑褐色土中,頭部東向,周圍未見墓葬痕跡,當為部落首領或長老在一場祭祀天地、祈求平安的祀典後深埋在台地中央的。
該牛觥長19.8厘米,高14厘米,壁厚0.2厘米;作水牛形,昂首,雙角扁平彎曲,角下有耳,雙眼凸出,腹部渾圓,四足分立,蹄足矮而粗壯,垂尾。牛觥以頭、背為蓋,頸為器之流;蓋頂施一立虎提鈕,虎頭前探,虎尾平直,尾端微翹,蓋後背突起一棱。器身通體裝飾,以雲雷紋為地紋,以鳳鳥紋、夔龍紋、獸面紋等為主紋。牛尊兩側腹部各施一長尾鳳鳥紋,前後自牛觥前胛至臀尾部,上下自觥口沿至牛觥前後腿上部;鳳鳥昂首挺立,鳳眼圓大有神,喙呈直角下折,頭羽向後飛揚,鳳尾向上彎曲;牛腹中部施一捲曲龍紋,巧妙地填補了鳳鳥頭尾間的空白。牛頸下前胸中施豎棱,兩側施對稱夔紋,下端為獸面紋。牛尾椎部施一浮雕牛頭狀獸面紋,尾中段施竊曲紋,下端飾羽狀紋。蓋頂背部為獸面魚身主紋,魚尾直抵牛首,兩邊輔以雲雷紋。牛觥翠綠如玉,造型敦實凝重,製作極為精細,蓋、身相連的曲線自然流暢;通體裝飾,紋飾精美,構思嚴謹,布局有序,主紋與地紋相互映襯,繁縟而不雜亂。主紋中的鳳鳥紋、夔紋、獸面紋以及立虎提鈕,無不透出一種力的神秘與震懾,具有明顯的商晚期中原青銅文化的特點。而牛觥無論是器形還是尺寸比例,都極為寫實,與中原文化傾向象徵和圖案化明顯不同。牛觥的整體造型敦實中不失精巧,凝重中透出秀麗,當為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結合的傑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